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台湾海峡及两岸发震断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台湾海峡西岸福建沿海北东向龙海角美-白云山断裂、台湾海峡北东向平潭牛山岛-东山兄弟屿断裂和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岛北东向中央山脉等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作为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界断裂之一的中央山脉断裂第四纪以来乃至现今仍具有强烈的活动,因而发生了4次M≥7地震;作为台湾海峡沉降带与福建武夷-戴云复式生起的边界断裂的平潭牛山岛-东山兄弟屿断裂全新世晚期(2500a以来)仍具有强烈的活动,从而发生了3次M≥7地震;作为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西界断裂组成部分的龙海角美-白云山断裂晚更新世期间具有强烈的活动,因而发生了5次M=5-6 1/2地震。  相似文献   

2.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强震。本文利用该区1604~1989年的4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推算了该区应力主轴方向,结果与其他文献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相符,即北西西-南东东向。在此基础上,得到最大剪切应力平面的走向和倾角。讨论了最大剪切应力平面与福建沿海近岸海域中存在的滨海断裂(牛山岛-兄弟屿断裂)的位置关系。从应力分析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滨海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由北向南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断裂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晨 《地震》2005,25(3):102-108
分析了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8级大地震, 将所获结果结合其后400年间发生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获取对该大地震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地震观测数据资料, 对福建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再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菲律宾板块向西挤压, 导致大陆东南沿海的应力积累, 从而诱发了当年泉州海外8级特大地震; 重要的是, 在震源区附近有一条近NE向活动断裂贯穿而过, 它在这400年间释放出的地震活动能量占福建地区(含近邻)所释放地震活动能量的绝大部分。 分析结果认为: 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这条基本平行于长乐-诏安主干断裂东约50 km海中的断裂才是福建地区近几百年来地震活动主要区域, 也是福建地区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易发生地震的构造部位, 是控制东南沿海近海地震带的主要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4.
南澳断裂带与滨海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南澳断裂带,亦称靖海——长乐断裂带,它是东南沿海滨岸的一条NE—NNE向的中生代强烈活动的变质带和深断裂带,亦是一条地震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滨海断裂带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条NEE向大型弧形断裂带,亦称南澎——涠洲岛断裂,向东北可能与NE向平潭岛外——兄弟屿断裂联合或复合组成一带,它是一条新生代强烈活动的断裂带;该两条断裂带在汕头海外互相截交,不属于同一断裂系和同一地震带。作者认为东南沿海大于7级以上强震与滨海断裂带的活动密切相关,南澳断裂带仅是一条中等活动的断裂。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及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其主要结果为:1、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由四个地震活动区段组成,该带活动的主体区段是那城─—渤海─—海城.2、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是形成邦城─—海城区段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3、郯庐断裂带中北段(邦城─—海城)M≥6.0级地震具有较好的迁移规律.4、郯庐断裂带近代小震活动表现出南段随机性,中段呈线性,北段具有密集区带性等特点。5、郯庐断裂带震源深度表现出南、北段浅,中段深,且散度大的特点。6、郯庐断裂带Q值分布表明,沂沭带介质强度的完整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滨海断裂带之所在及其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对华南沿岸海外地质、地貌、重磁异常、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分析,结合邻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滨海断裂带属北东东向构造系统,其位置自东而西为:兄弟屿—南澎列岛—红海湾口—担杆列岛—川岛—海陵岛—雷北遂溪,它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强活动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四川马边地震地质背景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云金 《四川地震》2001,1(1):39-41
马边是川南地震活动较活跃的地区,地震活动显示出一种与四川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马边地区地震活动具有地台区地震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地震活动与荥经一马边一盐津深大活动断裂带和上、下地壳间的滑脱面有关。该地区的6.0级以上强震与川西地区的强震活动相一致,它们受到地表活动断裂的控制;6.0级以下地震则与地表活动断裂关系不密切,呈现出一种弥散的图像,但其空间展布范围不超过荥经—马边—盐津深大活动断裂带所展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龙泉山活动断裂带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测龄样品的断代分析、地壳形变测量以及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等对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断层的几何结构分段特征,运用活断层长度与地震震级的关系,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潜在地震能力。结果表明,龙泉山断裂带属一条中、晚更新世有活动的断裂带。有历史地震史料记载以来,发生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7年仁寿大林场5.5级地震,近代地震活动主要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因此该断裂带属一条中强活动断裂带。从地震活动看,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强度相对北段要大;西坡断裂的活动强度又大于东坡断裂,且西坡断裂具有较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该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地需的最大震级为5.5±0.5级。  相似文献   

9.
康来迅  王建荣 《地震学报》1995,17(3):396-399
昌马断裂带地震滑坡的期次与年代康来迅,王建荣(中国兰州730000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主题词古地震;滑坡;地震崩塌;断裂带众所周知,当前对古地震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断裂带上崩积楔的规模和期次的分析来实现的.本文则以昌马断裂带为例,由分析地震滑坡...  相似文献   

10.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地震学报》2015,37(6):1011-1023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 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 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 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间扫描计算, 圈定出高应力集中区, 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的分布情况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 古地震最晚离逝时间等定量参数, 综合分析龙陵—澜沧断裂带的未来大震危险性; 最后基于地震空区理论, 识别该断裂带存在的地震空区. 研究结果表明, 龙陵—澜沧断裂带内的龙陵、 永德、 沧源、 澜沧及孟连断裂中东段在未来10年内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填图和水系位移测量结果,论述了香山-天景山弧形断裂带新生代有两个不同活动性质的阶段,即早期阶段的强烈挤压和晚期阶段的左旋走滑兼挤压。分析、讨论了不同活动阶段的时间界限和转变原因。指出了1709年中卫南71/_2级地震形变带的表现形式、延伸范围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治平  雷芳 《内陆地震》1996,10(3):224-234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中国的一条主要超壳断裂带,也是祁连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的分界断裂带。利用近几年取得的人工地震、重力、航磁、地热等资料,从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方面就该断裂及其两侧的深部构造特征作一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强震构造条件及未来强震危险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的研究发现,这条断裂带的强震构造条件不仅与所处的区域地壳运动状况有关,而且与该活动断裂带的规模、形态,断裂带的构造组合及断裂带的运动条件等密切相关。在研究了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的基础上,还沿断裂带划出了三个未来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魁香 《地震地质》2002,24(3):400-411
台湾中部造山带前缘呈现为一弧形逆冲构造体系 ,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尺度但各自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而每一个弧形构造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是典型的褶皱 -逆冲带 ,但同时各个次级弧形构造间却又有自相似特性。在对台湾中部地区弧形逆冲构造体系的空间位置与地震活动间的关系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中部弧型逆冲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 ,以台湾东西地震区的构造划分和北部、中部与南部不同的弧陆构造现象 ,描述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地震活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年间 )与现代地震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1940-1990年间华北及邻地地区大于5.5有的地震与月相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本地区断裂带的分析,把地震划分为沿四个断层带发生,分断层带讨论与月相的关系。结果表明,有两个断层带的地震发生在朔望期的比率可达57%-60%。这个结果优于没有按断层带划分地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海原地震区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结合带莫霍面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壳幔耦合为复杂的高、低速相间的多层壳幔过渡带,总厚度达到20多千米.不同构造单元的莫霍面差异性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耦合层的非均匀特征;海原地震区和玛沁断裂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差异, 则反映了两个陆 陆碰撞带不同的深部物质结构与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7.
昌马断裂带滑坡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人工探槽资科,以及14C年代数据,讨论了昌马断裂带滑坡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年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断裂带的韧-脆性转化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西部绿岩型脉状金矿的一些地质现象,探讨了韧性剪切带转化为脆性断裂的机制.韧性剪切过程岩石的面理化为矿液参与断裂作用,增加流体压力创造了条件.流体压力的增加一方面可以改变断裂的力学性质;另一方面可以压裂围岩,促进断裂韧-脆性转化,为脉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