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海域低的分布规律;调查海域IRI指数居于前10位的种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显示了多毛类在调查海域的优势地位;多样性指数H’表明,调查海域除个别站位外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23%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呈明显地域性分布;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于2002年3月、6月、8月和12月,在胶州湾北部软底区、大沽河口、黄岛养殖区及养殖区邻域选取4个站位进行采样,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38种,总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湿质量)和年生产量(有机碳)分别为1 719个/m2,27 g/m2,2.2 g/(m2.a),初步估算,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为2.8万t/a。与渤海和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比较,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这两个海域,但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高于渤海。本研究对于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湾内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5年3~11月对胶州湾北部软底海域进行了 两月一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891.3 inds./m2和41.9 g.w.w/m2。与该海域有关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历史 资料相比较,本研究所得到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值显著增加,生物量值则有较明显的下降, 初步分析了发生这些变化主要原因。丰度和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所研究海域底栖生物群落 处于中等干扰(即污染的影响 )状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15年春季航次(5月)和夏季航次(8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调查资料,对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春季航次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15种,夏季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22种。类群涉及纽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两个航次中种数均为最高。岱山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不倒翁虫、圆锯齿吻沙蚕、双鳃内卷齿蚕和金氏真蛇尾。夏季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不倒翁虫、西方拟蛰虫和异足索沙蚕,其中不倒翁虫是两个调查季度月的共同优势种。岱山海域春季各站位平均丰度22ind./m~2,丰度范围为0~90ind./m~2。夏季各站位丰度范围0~165ind./m~2,平均38ind./m~2。春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2.65g/m~2,平均0.81g/m~2。岱山海域夏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16.25g/m~2,平均2.29g/m~2。岱山海域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70;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67,季节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于2009年5月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4条断面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多毛类37种、甲壳类24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2种和其他类2种(分别是腔肠动物、纽形动物)。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675.8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1.366g/m2。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按40%相似性程度可划分为4个。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整体正常,个别站位群落受到轻度扰动。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对辽东湾西部倾倒区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底栖动物54种,包括多毛类35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6种,棘皮动物1种,其他2种。底栖动物丰度平均为1 140.8个/m2,生物量为11.02 g/m2,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9。丰度、生物量比较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调查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以对照组为主的群落和倾倒区群落。海洋倾倒导致倾倒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水平下降,群落特征种受倾倒的影响较明显。底栖动物与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掩埋是辽东湾西部倾倒活动主要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7.
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9月)对胶州湾进行了2个航次20个相同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87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026个/m2和378.0 g/m2,2航次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由胶州湾中部向南北两侧增大的趋势.调查水域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但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51种,甲壳类27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动物15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94.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计,为2.58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分干重计,为3.52 g(AFDW)/(m2*a);P/B值平均为1.53.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自长江入海口向东呈递增趋势.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生态类群的分布特征和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而低于渤海和胶州湾;P/B值高于南黄海、胶州湾和渤海,也说明了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相似文献   

9.
山东半岛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4个季度(秋、冬、春、夏)对宁津沿岸潮间带2个断面的高潮带(SC1H与SC2H)、中潮带(SC1M与SC2M)和低潮带(SC1L与SC2L)所设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种属组成、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宁津沿岸潮间带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其中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共计20种;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多毛类9种,其他类动物2种。优势种组成方面,甲壳动物钩虾类是4个季度的绝对优势种。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45.09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空间分布上,除春季外其他三个季度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年平均丰度为182.67个/m2;最高丰度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9,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空间分布趋势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与邻近潮间带文献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生物量和丰度、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处于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1.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海带中砷元素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采用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海带组、低剂量海带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灌胃基础饲料和添加50%、25%海带粉(占饲料粉的比例)的饲料。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液、胃内容物、回肠内容物、回盲部内容物和大肠末端内容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样品中的砷形态和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和大肠末端的内容物中砷含量较低,主要砷形态为二甲基砷(DMA)和五价砷(AsⅤ),且不含有砷糖化合物;添加海带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大肠末端内容物中含有砷糖化合物及少量的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DMA和AsⅤ,海带中的砷在大鼠的大肠末端主要以砷糖和小分子有机砷形态排出体外。空白对照组和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的砷形态均为DMA和少量AsⅤ,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未检出砷糖化合物。本研究旨在为阐明海带中砷元素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  寇琦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8,42(10):163-173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海水中重金属铅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庆梅  秦伟 《海洋科学》2009,33(6):105-111
铅(Pb)是已知毒性最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它可通过呼吸以及饮食摄入人体.铅是一种慢性的积累性毒物和潜在的致癌、致突变物质.铅的性质与钙类似,在人体骨骼中能够积蓄,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1].鉴于重金属铅对人体如此严重的生物毒性作用,美国环保总局(EPA)将其列入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名单,因此对环境水体中铅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海水中铅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评述了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质谱法及电化学法在海水中铅含量及其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9~2013年测得的数据和资料,对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统计运算,分析该监控区5年时间尺度的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监控区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5门,包括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共17科,26种,类型较少,年际种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栖息密度与生物量较低,保持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特征;优势种群变化显著,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交替出现,优势种数逐年减少,优势度上升,对其他物种抑制作用增强;均匀度指数(J)呈微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0.64~0.81,状况良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水平较低,分别为0.81~3.23和0.48~3.96,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天津段)柱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渤海湾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各元素在各站位的分布特征,同时对各重金属元素和有机质做了相关分析并对该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随深度的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总体上呈波折型分布;且该海域底质环境质量总指数已达很强的生态危害,其中主要污染元素是Hg,已达极强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8.
孟加拉扇沉积作用与古气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构造-沉积"耦合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孟加拉深海扇作为世界第一大浊积扇,沉积物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的侵蚀物质,且处于亚洲两大季风区之一的印度季风区,是研究三者相互关系的天然实验室。通过总结该区前人研究成果,对孟加拉扇沉积作用与古气候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该区尚存争议的主要科学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除来自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物质外,孟加拉扇还受到印度、东南亚大陆等源区的影响,另外还有少量生物沉积和火山来源物质等。孟加拉扇沉积物以细粒物质为主,扇体表面遍布浊流通道。浊流和等深流是孟加拉扇主要的沉积动力机制。目前对孟加拉扇扇体沉积模式及其在青藏高原隆升、孟加拉扇"源-汇"过程、"气候-构造-沉积"耦合研究中的作用仍存在不同见解,尚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2009 年春季(5 月)渤海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相似性。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门23 属32 种, 主要隶属硅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型和广布型种类, 少部分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 其平面分布呈现由沿岸海域向海湾中部海域递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较低, 群落结构简单, 稳定性较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刘勇 《海洋科学》2014,38(2):80-85
为探究福建罗源湾鱼卵、仔鱼物种多样性及分布,作者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对罗源湾鱼卵和仔鱼的优势度、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共采集到21种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其中,鱼卵11种、仔鱼15种。鱼卵中优势种类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li)和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仔鱼中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和鲾属某种(Leiognathus sp.)。调查海域仔鱼多样性指数低于鱼卵,仔鱼优势种突出,且优势度较大。鱼卵、仔鱼多样性指数最高区分别为Ⅰ区和Ⅱ区。相关分析显示,罗源湾夏季鱼卵多样性指数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