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调查结果及沿线跨断层水准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新沂—宿松段近期地震危险性主要位于新沂—泗县一带和明光一带,其中新沂—泗县一带近期有发生MS5.0~6.0级地震的活动背景;明光一带近期有发生MS5.0级地震的活动背景。  相似文献   

2.
以震前会商记录和震情跟踪研讨资料为主,回顾了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仁和—凉山州会理间6.1级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和跟踪预测情况.结果表明:2008年8月30日仁和—会理6.1级地震前川滇交界的布拖、普格、宁南一带存在小震群活动异常;理塘至川滇交界的西昌和攀枝花一带存在地下流体、形变及电磁等多项短期前兆异常;有的防震减灾部门在震前提出了短期分析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秦岭杂岩中的长英质高压麻粒岩及其地质意义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良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56-63
东秦岭松树沟一带秦岭杂岩中长英质高压麻粒岩的特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微纹碱性长石+石英+金红石。它的形成条件为800~900℃和1.3~1.6GPa,并遭受了600~650℃和0.8~1.0 GPa以及500~600℃和0.3~0.6Gpa两个阶段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分别形成珍珠云母+多硅白云母+斜长石(Pl)+石英和矽线石+黑云母+斜长石(Pl)+微斜长石+石英两期退变质矿物组合,共同构成一个早期降温降压和后期再降压降温的两阶段顺时针演化的P-T轨迹。  相似文献   

4.
为利用震例周边流动地磁矢量监测数据获取时间距发震较短的优势捕捉有效震磁异常信息,在河北任丘MS3.2及内蒙古和林格尔MS3.0地震后,对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和2020年4—9月两期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进行计算发现:震中附近Z分量相对异常特征较为明显,出现一定面积正异常高值区;去除趋势性变化成分后,局部异常值约2...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中深部地壳结构,在芦苞—佛山—中山—三乡地区开展了密集台阵勘探工作,使用接收函数方法处理反演,获得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40 km以浅Vs速度结构.结合研究区的地质、重力异常特征对反演成果分析获得初步成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结构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和上地幔四个大层位,上地壳厚度在临海一侧变厚,在中山三乡镇一带,厚达14 km;莫霍面隆起、上地幔物质侵入下地壳和高密度岩浆侵入上地壳这个三个因素共同导致研究区重力异常高;获得了沿线中深部断裂构造空间展布特征信息,速度结构和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沿测线地壳在15~20 km深的深度上不存在低速层;三水盆地基底深度在3 km左右,与该地区沉积层厚度一致;莫霍面深度北深南浅,深度在27.5~30 km之间,其波速特征明显,由3.6 km/s突变为4.1 km/s.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北平原沉降带相对于西部太行山区,近几年观测到的重力值相对1989年同期呈上升状态、其中某些地区累计上升量相当大,比如,沧州地区达143×10~(-8)m/s~2,任丘地区103×10~(-8)m/s~2,巨鹿—南宫为(89—103)×10~(-8)m/s~2.对某些地区的重力变化量进行地下水下降量和地面沉降量校正,其校正量可达到变化量的1/3—1/2.校正后的重力值变化幅度减小,但有些异常依然存在.这种较大的剩余变化量,可能含有两个因素:其一可能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继承性下降及某些地区构造断裂活动有关;其二可能是实际地面沉降量比推测的沉降量大.  相似文献   

7.
1999年 11月 1日 ,在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 Ms5 .6地震。山西离石地震台依据该台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 ,震前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地震预报 ,为了探讨单台地震预报的方法 ,在该次短临预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差分法、滤波法、矢量法、形态分析法对观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处理 ,发现该台地倾斜震前异常反映较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指出 ,这对山西的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北—尚义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黄辅琼  王吉易 《地震》1998,18(4):358-366
分析了华北北部地区(3~42°N,110~120°E)张北-尚义地震前出现的地下流体各测项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数量多,可靠异常达36项,且流体物理异常多于化学异常;异常形态复杂,地震地下流体异常各种形态均有所表现,并以水位的趋势上升异常占优势;中长期、中期和短期异常多,临震异常不突出,震时异常显著;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异常数量由外围向震中区,由中长期向短期逐渐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表现出空间分布上此起彼伏,时间进程上时起时落的特征。对沿着NW向构造带出现的一批1994年同步转向上升的长趋势水位异常和水氧上升、下降长趋势异常是否完全由本次张北-尚义地震所引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依据江苏省盐城市纺织厂井Ca2+和Cl-月均值浓度,利用从属函数和自适应阈值法对该井进行了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结合波速比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数据,利用膨胀扩容模式开展了映震机理讨论。结果表明,2008~2016年Ca2+浓度出现6次从属函数异常和5次自适应阈值异常,Cl-浓度出现4次从属函数异常和5次自适应阈值异常,较好地对应了台站200km范围内ML≥4.0的地震。此外,根据波速比、地磁谐波振幅比和该井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因等分析结果,判断Ca2+、Cl-浓度在震前的快速上升与深部流体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经常遇到有显著前兆异常而无近震与之对应的情况,此即所谓“无震异常”。1979年冬至1980年春,我省靖远—天祝一带出现一批地下水动态异常,异常之强烈及其展布范围之大,为近十年来所罕见,同时伴有一些其它前兆异常现象,但至今该地区没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和CAM3.1数值模式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型年际变率与前期春季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欧亚中高纬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自然正交分解第二模态表现为"-+-+"遥相关波列,其中格陵兰岛-北大西洋和乌拉尔山地区为异常高空槽区所控制,而欧洲和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则为异常高压脊区,这种波列分布与欧亚中高纬EU型遥相关型十分类似.当遥相关波列为"-+-+"("+-+-")型分布时,前期春季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一带海冰偏少(多),同期夏季巴伦支海北部一带海冰亦持续偏少(多),同时在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多).深入分析发现,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一带海冰偏少后,由于该地区湍流热通量明显偏强,在动力过程影响方面会形成异常Rossby波源,准定常Rossby波活动通量将向东亚地区传播,使得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出现.另外,海冰异常偏少后,在热动力过程影响方面,4-5月欧亚中高纬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北地区积雪会出现"西少东多"偶极子型异常分布,其通过影响后期土壤湿度及下垫面热通量异常,也有利于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的维持.伴随着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的出现,乌山阻塞高压偏弱,东亚槽偏浅,且亚洲副热带急流随之加强,贝加尔湖以北的副极地地区出现西风异常,东亚副热带急流北侧出现东风异常,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为异常反气旋控制,南下冷空气活动减弱.受到上述环流形势影响,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黄河和长江之间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当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区域海冰偏多时,结论则反之.最后,基于春季海冰指数和晚春偶极子型积雪指数,我们建立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模型,回报结果表明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12.
蒋维强 《华南地震》1989,9(1):44-46
本文从地震力的角度来分析1918年南澳大震烈度异常的原因。潮阳、潮安和云霄一带的烈度异常的主要是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惠来、漳州和佛县一带的烈度异常主要是由于莫霍界面和地表面上各反射一次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20301条全国及区域地震台网的Pn波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7.92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21~+0.29km/s,Pn波高、低速异常区沿NNE向相间排列,从西向东有鄂尔多斯地块中部高速区、山西地堑低速区、冀中坳陷高速区、鲁西隆起及渤海湾低速区、郯庐断裂带以东高速区,华北地块商界除秦岭一带里高速异常外其余为低速异常。大同附近新生代火山区呈现较大的波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NNE-SSW向;渤海湾周围也显示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并呈旋转趋势,反映了该区地幔流动变形的迹象。华北地区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Pn波低速异常区,对应着高热流值,如:山西地堑、渤海湾;而在Pn波高速异常区,对应着低热流值,如:冀中坳陷。这表明本区Pn波速度变化主要是上地幔顶部存在温度差异的结果。强震主要发生在低速异常区以及高、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带上面的地壳内,在低速异常区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深度较浅;在高、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带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深度较深。  相似文献   

14.
基于12景ALOS PALSAR卫星影像,利用InSAR的前沿技术,提取了2007~2010年滇西南镇康—永德一带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并结合不同时段的水准和GPS监测结果,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该区域现今的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准资料显示的镇康—永德一带异常隆起区位于南汀河断裂带附近,范围沿北东—南西方向呈近椭圆形展布。这一地壳形变异常区在数十年尺度上表现为隆升(速率约2~3 mm/a),表明区域具备中强地震孕育的地壳形变背景。而在2007~2013的数年尺度上表现为大幅垂向形变波动,可能反映区域近年来地壳垂直运动比较活跃,应加强跟踪与监视。  相似文献   

15.
杨杰英  张立 《地震研究》2003,26(Z1):111-117
通过对1995年5月6日~1996年2月3日发生在云南境内及其中缅边境一带的4组5次M≥6.0级地震的研究,发现水汞在强震连发期都出现短临异常及震后变化.与1992年以来上述地区发生的7次非连发单个M≥6.0级强震短临异常及震后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震连发期水汞的短临异常表现为异常台站多、幅度大、范围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分析,其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及预测指标,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南沙海域及邻区(2°N~17°N,104°E~122°E)1960~2000年间地磁倾角/偏角等地磁要素特征变化及△T磁异常数据特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纬度化极方法的综合分析及实验对比试算,提出了滤波与偏移抽样法结合的化极处理方法模式及数据分带划块的具体实施措施,实现了该超低磁纬区,亦称零磁纬区(地磁倾角变化范围:-15°~+20°;地磁偏角变化范围:-1°~+1.3°)大范围、多来源、长测量时间间隔实测△T磁异常的变倾角变偏角化极,并给出了对化极结果的评价及验证。△T磁异常化极的实现,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磁性地质体特征,提供了更为密切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今后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和预测指标分析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在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对 1 996年 2月 3日云南丽江 7级地震的中短期监视及跟踪预报过程 .根据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可公度性计算结果 ,在该次地震前对地震大形势进行了预测 .1 995年 1 0月以后 ,滇西北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大幅度、多手段的同步异常 ,其中以水氡、水位和CO2 异常为主 ,沿中甸─南涧地震区分布较为集中 .根据上述异常特征及异常分布情况 ,作者在该次地震前 2个月向大理州政府提出了书面预报意见 ,认为 1 996年 2月底以前在中甸─丽江─剑川─华坪一带有可能发生 5~ 6级地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