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郑帅 《地下水》2019,(3):198-200
煤矿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水保措施效益评价,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管理、规划和实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DPSIR体系框架和煤矿区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20项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并依据水保措施综合效益基本内涵,构建了包含15项具有代表性指标的体系框架,在详细分析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系统且全面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2)
以营口市为例,针对坡耕地、四荒地、水蚀林地(园)地、侵蚀沟道、山洪沟道和历史遗留矿产资源开采破坏的迹地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提出应以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与配置为核心,针对不同水土流失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采取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生态植物措施为重点,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依法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通过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人为破坏水土资源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贵州岩溶山区井采煤矿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国富 《中国岩溶》2010,29(1):27-31
贵州煤炭丰富,开采活跃。据统计,贵州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500亿t,2005年,有煤矿2143对,其中乡镇小煤矿1 700多对。煤矿开采占压土地普遍,水土流失严重,其中,仅煤矿整合、技改和新建占压土地和引起水土流失面积约达250~300 km2,新增水土流失量达100万t以上;特别是煤矿建设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平均侵蚀模数大多高于7 500 t/a?km2,个别地段有的甚至大于15 000 t/a?km2。贵州煤矿整合新建过程中多存在“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防治责任范围界定不合理、防治措施覆盖不够、树种选择不当、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手段落后、水保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今后的井采煤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应与区域水土保持有机结合,加强岩溶山区环境与矿山水土流失关系研究,增强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同时,在水土流失方案编制时应适当扩大防治责任范围和提高预算单价。   相似文献   

5.
山西采矿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是矿业大省,采矿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当突出。矿山水土流失形式主要表现为:(1)地表水渗漏和地下水疏干造成水资源匮乏;(2)地面扰动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和破坏土地,松散堆积物表层水蚀、风蚀严重、淤塞河道,影响行洪;(3)矿区崩塌、泻溜、面塌陷、滑坡等重力侵蚀时有发生。治理矿山水土流失问题,要以贯彻落实水土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矿区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抓紧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征收  相似文献   

6.
和振海  刘勇 《地下水》2012,(4):135-135,144
针对宜君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当地水土流失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规划、制定目标、预防保持水土流失措施,加快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危害耕层变薄,地力衰退;土壤板结,蓄水能力下降;侵蚀沟增多,侵蚀农田;泥砂下泄,使下游防汛工作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重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及土壤岩性、植被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务之急.应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工程防护治理、生物措施及预防保护、监督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吕军栋 《地下水》2012,(5):207-208
介绍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阐述了水土流失造成的的危害,并分析了其成因。从法制与规划、山区道路与煤矿生产建设、植树造林与水利建设等方面提出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2)
水土流失是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标志。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地形、气候、土壤和地质环境等自然因素,也有资源开发过程不合理,土层植被结构被破坏等人为因素。文章基于仙游县三房山矿区建筑用凝灰岩矿建设项目,以水土流失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矿区开发对地表基质层扰动破坏的数量和程度,梳理影响矿区水土流失因素,科学预测项目区扰动前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单元计算矿区水土流失集中时段和总量,对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形式、数量及危害强度做出预测性判断和评价,可为确定矿区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5)
渭北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人文环境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为例,结合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和影响因素状况,依据基本的实施原则,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区域进行防治责任区划分,针对主体工程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弃土(渣)场防治区和临时工程防治区这4个区,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防治水土流失、蓄水保土、坡面防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9,(6)
根据露天煤矿矿区排土场水土流失的特点,通过在整体围岩和分层防堵防沙技术、人工防治、排水系统构建技术及坡面水土流失生态综合防护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提出排土场治理关键技术措施,如分层围垦、人工防治、排水系统及实施边坡综合治理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泥沙的输入,实现矿区的生态恢复,防止煤矿开采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质问题是紫金山矿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紫金山矿区的泥石流、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破坏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监测、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国秀 《地下水》2019,(1):200-202
现有水土保持布局手段存在规划指标模糊、编制参数不合理等弊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新型的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方法。通过水文属性数值判断、水土流失量定量分析,确定水土资源的宜性评价准则,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含义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地表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源涵养区的方式,对水土资源进行监管评价,完成规划方法的搭建,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布局研究。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水土保持布局手段相比,应用新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方法后,规划指标清晰程度、编制参数合理性等数值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汝箕沟煤矿区为例,在系统研究和分析矿区地质、煤层自燃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遥感技术实现快速、精确探测煤田火区分布,构建煤火预警与监测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邓庆明 《地下水》2020,(1):211-212
根据相关资料和3级区划标准将辽宁省水土流失典型治理区划分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水源涵养减灾区、土壤保持区、人居环境维护农田防护区,以及丘陵保土拦沙区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估算水土流失治理单位面积成本。以期为水土保持治理规模与投资成本的合理确定,以及生态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北票市水土保持修复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东北部,是东北漫岗丘陵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本文对北票市目前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分析可知:该区域主要存在水土保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原有城市水土保持治理模式陈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行政部分权责不明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防治策略,为北票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南桐矿区水土流失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迎春  周廷刚 《中国岩溶》2012,31(2):191-197
以重庆市南桐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了水土流失类型及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南桐矿区水土流失面积262.91km2,侵蚀模数2281t/(km2?a),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其中轻度流失132.37km2,中度流失108.95km2。根据区域地貌类型以及水土流失特征,将研究区水土流失划分为盆边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北部坪状低山中轻度流失区和盆边中山轻度流失区三个类型区,盆边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以中度流失为主;北部坪状低山中轻度流失区以轻度流失为主;盆边中山轻度流失区虽然以轻度流失为主,但微度流失也占有相当部分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21,(4)
骔岭煤矿区分布范围广,经过多年的开采后,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诱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为恢复矿山生态环境,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矿区所在地区的城镇规划,明确矿区的生态功能,对矿山生态环境布局及生态系统结构修复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研究结果认为:煤矿区在多年开采过程中,主要引起采空区、老窑及小窑现状问题,地质灾害、景观破坏、石漠化、水体污染、水源枯竭、河沟淤积、植被损毁与退化、土地压占、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为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可将矿区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度、法律等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陕北神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上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本世纪重要的能源供应地。通过采用遥感影像、实地勘测等多种手段的调查与研究,对研究区进行了水土流失类型分区:东部以严重的水力侵蚀为主,西部以风力侵蚀为主,中部为水力风力侵蚀交织地带。在分析该区多年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其水土流失的演化规律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趋势进行预测,为矿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9,(6)
采矿区废弃地土壤侵蚀较严重、植被稀少,水、土壤和大气污染严重,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严重破坏。通过实施煤矿废弃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可实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对促进矿区土地快速修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措施产生的效果看,矿区废弃地植被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小气候也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现生态修复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矿区土地快速修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现实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