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简称"非遗旅游")研究对调和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冲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借助文献信息分析法,从时间脉络、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三方面对国内非遗旅游研究进行归纳和述评.结果显示:国内现有非遗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非遗旅游发展中的遗产传承""非遗旅游开发机制""非遗旅游利益关系"和"非遗旅游保障体系"五大模块.非遗旅游研究主要聚焦非遗保护、开发与传承,存在研究时间脉络连续、偏重实用主义、与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同时也突显出理论研究不足、跨学科合作不充分、研究方法规范性相对欠缺的局限.基于此,寻求前瞻性理论突破、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应成为未来非遗旅游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 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 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 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希月  陈田 《地理研究》2016,35(3):590-604
旅游产品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拓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非遗旅游产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开发更是陷入了一种旅游购物单一开发模式的困境.以苏绣为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实证研究影响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机理.研究发现:① 遗产吸引力感知,市场问题感知和展示内容偏好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② 展示内容偏好,展示方式偏好对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③ 旅游者对遗产保护的态度越强烈,其支持旅游产品开发的态度越明显.④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支持度越高,其对参与遗产旅游的支付意愿越高.⑤ "对旅游产品开发态度"是"对遗产保护态度"和"对遗产旅游的支付意愿"两者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中国非遗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省域尺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显著,存在2个极高密度区、3个次高密度区和4个小聚集区,整体呈现出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聚集的空间格局。(3)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格局受旅游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虽然较小,但从交互作用来看,在二者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下会对非遗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非遗旅游发展尚处于以资源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主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学报》2022,77(12):3162-317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从历时发展、空间关系、地理环境的角度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客观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流传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流布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空间解构,同时采用时空演化树模型将非遗空间分布及谱系年代以一种简单清晰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对此进行影响因素的探析。结果表明:① 国家级非遗主要聚集在发展水平较高、民族特色突出、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非遗的聚集中心;② 北京和西藏的内部一致性与文化认同感较高,江浙地区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③ 中国源于各历史时期的非遗项目的分布重心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变化路径;④ 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的迁移、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和战乱灾害是促使非遗分布重心转移的关键因素。由此得出加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投入、重视非遗历史发展演化研究、深入挖掘地方非遗特质、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等启示。  相似文献   

7.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对赴黄山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助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口碑对游客目的地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送者专业性、网站和内容可靠性、效价、数量、接受者网络涉入度和目的地熟悉度以及感知可信度直接影响游客目的地决策;网站和内容可靠性、效价、接受者网络涉入度和目的地熟悉度直接影响游客的网络口碑感知可信度;感知可信度在网站和内容可靠性、效价、数量、接受者网络涉入度和目的地熟悉度对游客目的地决策的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亚运会举办前游客对广州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研究,619份问卷样本分析显示:①举办城市的本底形象是事件提升旅游形象的关键要素和前提,事件活动将对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叠加效应;游客对事件的消极影响存有比较理性的认知;大型事件是目的地激活剂,游客推荐及重游意愿比较强烈。②依据感知态度,游客可聚类为理性拥护者、悲观主义者和绝对支持者。③游客对广州亚运会的了解呈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随着游客在广州停留时间的增加,其对亚运会的了解程度依次提高;广州在省外游客感知中形象鲜明,强吸引力强,但其对广州的友善和安全感知度低;境外游客对广州形象感知模糊,对亚运会支持和拥护程度相对低。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市域和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设想,这将可能为非遗旅游景点(区)开发利用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级别结构以省级非遗为主,类型结构以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2)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共形成以沈阳市区为中心的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区;(3)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4)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较密集区;(5)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分区利用可行模式,各区可利用资源优势实行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场景中,旅游交往与凝视无处不在。国际游客来华旅行,接触普通的中国游客、百姓,在最生活化的凝视中强化对中国社会、生活、文明各个方面的认知。本研究以中国最知名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研究场景,以国际游客的自由评论为数据来源,利用Leximancer分析国际游客的"印象·刘三姐"观看体验。研究表明,东道主与在场观众的互动是国际游客体验的重要部分。进一步分析发现,国际游客对演出感到满意,对东道主(当地农民、渔民)的表演大加赞赏。可是,不少国际游客对在场的部分中国游客行为,特别是观演礼仪,感到不满。本研究对旅游资源开发、游客教育、塑造公民文明旅游行为起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入境游客、旅游企业、居民、政府4个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设计的22项关于旅游供需协调的测量条款数据,采用均值和方差分析法,对西安市旅游供需协调的感知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吸引物要素中的城市风光、旅游景区价值和类型以及民俗风情感知度普遍较高。(2)入境游客与旅游企业、居民间的感知差异较显著。(3)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接待设施的感知差异较小。(4)旅游企业与居民在市内交通和景区内部交通感知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及其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分析,按景区空间组合及代表性景观构建了旅游景观谱系。对这些景观进行评价和游客感知度调查,形成游客感知率与景观评价值矩阵,并用坐标法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分析其间的耦合性、差异性和产生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符合景观赋分值高、游客感知度高,景观赋分值低、游客感知度低的规律,但对一些典型地质遗迹,专家的评价与游客的感知度相差较大。游客仍以直观的山水审美为主,对其蕴含的科学性认知不够。地质遗迹科考产品和科普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大众产品。比较不同游客群体的审美感知差异,为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提供依据,并提出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及其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分析,按景区空间组合及代表性景观构建了旅游景观谱系。对这些景观进行评价和游客感知度调查,形成游客感知率与景观评价值矩阵,并用坐标法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分析其间的耦合性、差异性和产生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符合景观赋分值高、游客感知度高,景观赋分值低、游客感知度低的规律,但对一些典型地质遗迹,专家的评价与游客的感知度相差较大。游客仍以直观的山水审美为主,对其蕴含的科学性认知不够。地质遗迹科考产品和科普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大众产品。比较不同游客群体的审美感知差异,为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提供依据,并提出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总体上已形成七大密集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虽形成多核心和组团分布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文本信息挖掘发现,“相关机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景区环境与服务”“活动形式及意义”“节日与季节”“参与者”“相关地区”是非遗景区响应的7个要素。(3)非遗景区响应强度逐年增强且季节性特征显著,响应空间分布较广,以较低值与低值区域为主。(4)单因子探测发现,不同年份主导非遗景区响应空间分异的因素略有差异,但旅游总收入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交互因子探测发现政府行政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是主导型交互因子,反映出非遗景区响应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五台山风景区为例,利用百度、Google以及国内各旅游网站收集游客记述五台山旅游形象的87篇网络游记和620条网上点评,运用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的方法对五台山申遗后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研究,以期为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拓展方法和为其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从71篇网络游记和490条网络点评中提取出佛教胜地、静心拜佛、避暑胜地、建筑精湛、许愿还愿和朝台览胜6大积极感知因素;2.从226句负面评论中,归纳出五台山旅游形象的6个消极感知因素为旅游供给、旅游环境、旅游设施、旅游管理、旅游吸引和旅游服务;3.同时,典故传说、佛缘之地、民风淳朴亦为五台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乌鲁木齐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客源市场分析,了解不同的旅游者对乌鲁木齐形象获取信息的途径差异;从不同的旅游者(年龄、性别、收入、文化、地域等因素)在游览乌市前(本底感知形象)后(实地感知形象)对形象描绘词的获选率,了解游客对鲁木齐市旅游形象认知的差异。基于客源市场调查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游客对乌鲁木齐的形象认知现状和形象认知内容。将乌鲁木齐市总体形象定位为“古丝路神秘故城、今西域民族风情”,把“变化的乌鲁木齐、永远的民族家园”作为未来乌鲁木齐形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感知计算的游客时空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君轶  唐佳  冯娜 《地理科学》2015,35(7):814-821
在情景感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迎合社会感知计算发展的趋势,探讨旅游社会感知计算内涵及其应用。在分析了现实地理世界、游客行为研究和社会感知计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旅游管理、传感器、游客活动和推理机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游客行为社会感知计算概念模型。同时以西安国内游客为例,在新浪微博数据的支持和旅游社会感知计算框架下,探讨西安国内游客的时空共现和旅游流空间转移,探明了游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旅游空间行为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为游客行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同时在目前社会感知计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旅游社会感知计算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搜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洲旅游游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并刻画中国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数量分布差距明显,气候多变、被宰受骗和文化习俗差异为高频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内容。(2)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区域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乌克兰、法国和希腊是游客安全感知事件高重灾区,匈牙利、比利时则为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类型数量存在正相关趋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安全感知事件趋同性与异质性并存,遭遇抢劫、被宰受骗为普遍性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建议政府加强事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管控;企业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游客自身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相似文献   

20.
房车营地带动了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等领域的新投资与新供给,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该文以苏州太湖房车露营公园为例,基于游客的网络点评,分析游客的感知因素和态度评价,得出营地发展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为:1)露营游客对自驾车房车营地的感知因素主要为自然环境、配套设施、房车酒店、休闲娱乐、管理服务和感知价值6类一级因素。2)房车酒店、休闲娱乐和自然环境是自驾车房车营地供给的主要旅游产品,是营地的供给层要素;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是完善营地供给和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支撑,是影响营地发展的中介层要素;感知价值(主要为"教育价值"、"休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游客旅游需求的体现,反映了营地的需求层要素。前5类因素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实现。3)对于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发展而言,特色化、多样化产品供给形成推力,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问题产生阻力,差异化市场需求提供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