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唐山晚寒武世地层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河北唐山开平一带的晚寒武世地层,孙云铸(1923,1924,1935)曾系统研究过,卢衍豪(1962)在总结中国寒武系又加以综合和补充。这个地区出露的长山组和凤山组是我国上寒武统中、上部的标准,通用于我国寒武纪地层表上。但是,孙云铸在长山沟的长山组剖面掩盖甚多,上下关系不明,加之时间长,人工采石,剖面已很难找到;而在凤山的凤山组剖面,露头欠佳,厚度不详,还有构造关系,也难以测制剖面。1980—1981年,我们选择了距凤山东约1公里的巍山测制了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的剖面,做为长山组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测莱芜黄羊山晚寒武世地层剖面,利用牙形石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莱芜地区上寒武统与华南以及国外上寒武统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三叶虫Acanthometopus obesus、Trianguraspis nodus、Petalocephalus laevis、Taishaniasp.等的发现,将淮北地区捻山剖面原属凤山阶的地层划归长山阶,以Acanthometopus带作为该区长山阶最顶部的三叶虫带,淮北地区凤山阶与长山阶的界线应在Ptychaspis-Tsinania带与Acanthometopus带之间;通过与标准剖面及邻近地区的对比,淮北地区的崮山组应予解体,原崮山组上部与炒米店组岩性一致,应划入炒米店组,其下部岩性与张夏组一致,应划入张夏组,淮北地区无崮山组。淮北地区的炒米店组跨越了整个长山阶和凤山阶中下部,据岩性差异可分为上、下两段;炒米店组在华北地区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其底界从长山阶底界跨至凤山阶顶界。  相似文献   

4.
<正> 分析了以湘西和湘西北4条基干剖面为主的980块产牙形石样品,总重量超过4.2t,发现凤山阶以下一些副牙形石种可以用来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从而,首次建立了华南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顶部8个牙形石带。  相似文献   

5.
冀鲁断块(张步春、蔡文伯,1980)位于华北板块的东部(图1),早古生代为一广阔的浅海碳酸盐台地,富产膏盐矿产,有多处油气显示,尚具有油气的生储盖组合。研究该台地的成生演化将可能为成矿远景预测提供重要基地。本文拟在1986—1988年野外工作基础上,仅就控制碳酸盐台地的成生机制作一简要讨论。关于寒武系、奥陶系的划分仍采用前人沿革,自下而上:下寒武统馒头组(∈_(1m))、毛庄组(∈_(lmo)),中寒武统徐庄组(∈_(2X))、张夏组(∈_(2z)),上寒武统崮山组(∈_(3g))、长山组(∈_(3c))、凤山组(∈_(3f)),下奥陶统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中、上寒武统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生物地层对比基础之上通过对河北顺平清醒剖面、山东张夏和河北赵各庄标准剖面以及北京西山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将华北地台张夏阶和上寒武统自下而上划分并命名了5个总体向上变浅、以间断加深面为界的层序:张夏层序、崮山层序、崮长层序、长山层序和风山层序,并将上寒武统的4个层序与美国的相应层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层序地层单位与原来的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用层序界面对原有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进行了优化;同时探讨了在克拉通陆表海背景下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以及相应的地质填图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州贾汪地区中—上寒武统藻礁,风暴层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彭阳  乔秀夫 《地质论评》1999,45(2):193-207
笔者详细研究了徐州贾汪地区中-上寒武统的二郎山等剖面,将张夏组-凤山组划分为3个各具特色的三级层序,根据各层序内副层序的堆叠形式进一上划分出海侵体系域(TST)凝缩段(CS)及高位体系域(HST)其中张夏层序的藻礁为中-晚寒武世期间发育的最大规模碳酸盐岩缓坡藻礁,崮山层序凝胶缩代表中-晚寒武世最大海泛(海侵)期沉积,长山-凤山层序顶部白云岩代表中-晚寒武世最小海平面(海退)时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8.
根据辽东半岛上寒武统长山阶三叶虫的纵向分布和演化序列,划分了6个生物带和2个亚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长山期三叶虫包括80个种,分属50个属或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描述部分新种,地层剖面从略.  相似文献   

9.
区内寒武系前人很少研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间,经长春地质学院吉南区测大队的工作,划分出寒武系上统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当十组。下统石桥组、馒头组。一九六五年安素兰对区内的青沟子、咋子、双安屯及通化等地的寒武系作了较详细的剖面研究,提出本区碱厂组存在的可能性。一九七三年以后我队在本区开展1:20万区测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在浑江市幅及集安县幅地质调查后进行了建阶工作,划分了十七个化石带、七个阶、一个组。  相似文献   

10.
中.上寒武统的分界问题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地层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仍无举世公认的划分标准和界线层型剖面。在卢衍豪、安太庠教授的指导下,笔者详细研究了湖南花垣排碧剖面。该剖面出露良好,沉积连续,交通方便。中—上寒武统为单一的碳酸盐岩,界线附近为亮泥晶生屑砂屑灰岩,代表扬子海碳酸盐台地前缘缓坡上水下隆起的沉积环境。笔者建立了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下部的球接子类三叶虫带和牙形石带,确立了三叶虫序列和牙形石序列的准确对应关系,并以这两个门类为依据,划出了中、上寒武统的界线。此划分依据,比以往合理,精度也有所提高。总之,该剖面优于其它已知的中—上寒武统剖面,很可能成为中—上寒武统理想的候选界线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1.
寒武纪年代地层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全球寒武系的底、顶界层型已被确定 ,但寒武系内的统和阶一级的全球标准划分尚待进行。介绍了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有关建阶的意见和推荐的 13个分阶的层位 ;同时介绍了劳亚大陆新近提出的 4统 6阶的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回顾了我国的建阶过程 ,指出我国现有的阶一级单位实质上仍然是岩石地层单位 ,具有建立在单位层型上、底界被粗略界定因而时间意义不明确、对比性差、与岩石地层单位重名和不利于竞争国际标准阶和GSSPs等一系列缺点。在湘西、黔东地区新建的 5个阶可取代我国现有的中—晚寒武世年代地层系统。建议暂将我国寒武系划分为 3统和 9个阶 ,即 :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 ;中寒武统台江阶和王村阶 ;上寒武统酉水阶、瓦儿岗阶和桃源阶。  相似文献   

12.
华南 Pc-C 过渡期深水相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湘西三岔、杆子坪与贵州织金3个震旦纪-早寒武世深水相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这3个剖面下寒武统底部都出现明显的δ13C负漂移。其δ13C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与全球浅海相碳酸盐部面相似。这可能是下寒武统海洋生物产率的降代而导致沉积碳酸盐的δ13C负漂移。  相似文献   

13.
林天瑞 《地质论评》1991,37(5):396-403
本文依照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对宁镇山脉寒武系地层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与扬子区寒武系一些典型剖面进行了对比。对前人的划分方案作了修订和补充,将本区寒武系分为:下寒武统小仑山组(新名),幕府山组和迈皋桥组,下中寒武统炮台山组,中上寒武统观音台组。  相似文献   

14.
《海相油气地质》2013,(3):19-28
据对四川盆地范店、岩孔以及三汇场等3个野外寒武系剖面的观察,特别是根据岩孔单井剖面和女基井—宫深1井等连井剖面的层序界面特征和序列分析,将四川盆地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SQ12共12个三级层序,其中下寒武统6个(SQ1—SQ6),中—上寒武统6个(SQ7—SQ12)。中—上寒武统发育多个潟湖→台内滩、潟湖→潮坪、台内滩→潮坪等向上变浅旋回,SQ7—SQ12中,高水位体系域的厚度均大于海侵体系域厚度,总体上表现为快速海侵、低速海退的特点。自西向东,中—上寒武统的沉积相为潮坪→台内滩→潟湖,同时其沉积厚度呈现东厚西薄的变化规律,与下寒武统具有互补性。中寒武世SQ7层序沉积区逐渐形成半封闭的浅水碳酸盐台地,但受西部陆源碎屑注入影响较大,发育滨岸沉积体系;晚寒武世SQ8—SQ12继承了中寒武世的沉积模式,但西部陆源注入影响变小,因此水体变浅,环境更局限,滩体更发育。台内滩多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的中、上部,平面上在川中和川东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15.
台江阶——我国寒武系一个新的年代地层单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台江阶是继湘西建立的 4个中 -上寒武统新阶之后在我国江南斜坡带黔东传统的中寒武统下部建立的又一个新阶 ,它的底界层型剖面位于贵州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 ,底界划在 Oryctocephalus indicus的首现位置 ,位于凯里组下部第 10层之底。  相似文献   

16.
崮山组是以页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太行山地区表现了明显的穿时性。在井陉地区,崮山组仅限于崮山阶下部的Blackwelderia延限带,厚2~5m;在曲阳地区,崮山组包括崮山阶及长山阶的中部,位于Blackwelderia与Changshania延限带之间;在涞源地区,它包括了崮山阶、长山阶及凤山阶中部,其界线位于Blackwelderia延限带与Tsinania-Ptychaspis组合带之间。由此可见,崮山组是一个自北向南增厚、向上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7.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牙形石和三叶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梅仕龙 《地层学杂志》1993,17(1):11-24,T002
<正> 华北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已趋完善。但凤山期前的牙形石研究是牙形石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外学者对长山阶及以下地层中的牙形石研究甚少,仅Mller(1956)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美国以及Mller et Hintz(1991)对瑞典中南部的寒武系牙形石的研究成果。Miller(1980,1984)在美国西部相当于凤山阶的地层中建立了详细的牙形石带,迄今为止,尚无人在长山阶及之下的地层中建立牙形石带。在国内,安太庠(1982)研究了山东莱芜、河北涞水、辽宁复县和本溪等地的牙形石,并综合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寒武系为典型的华北型地层,常见的岩石类型为亮晶鲕粒灰岩、亮晶内碎屑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泥晶内碎屑灰岩、泥晶-微晶灰岩、晶粒灰岩、白云岩、粉砂岩及钙质泥岩。该区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主要为鲕粒、内碎屑及生物碎屑,所见生物碎屑以三叶虫、介形虫、海百合茎等为主。昌平组以角砾灰岩、核形石灰岩、豹皮灰岩以及白云岩为主,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馒头组和毛庄组以紫红色泥岩为主,沉积于萨勃哈及潮坪环境;徐庄组和张夏组以厚-巨厚层状鲕粒灰岩夹条带状灰岩及粉砂岩为主,沉积于高能浅滩环境;崮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夹鲕粒灰岩为主,沉积于滩外中缓坡环境;长山组和凤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和砾屑灰岩为主,形成于中缓坡-外缓坡环境。总体上,下苇甸剖面碳酸盐岩发育匀斜缓坡沉积模式。研究区在寒武纪经历了昌平组沉积期到长山组沉积期的逐渐海侵过程及凤山组沉积期的逐渐海退过程。伴随着海平面的升降,该剖面形成了整体处于二级海侵背景下的11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序列。  相似文献   

19.
李明道  赵征 《贵州地质》1996,13(2):35-138
贵州省三丹地区中、上寒武统由台地相娄山关组及其斜坡相都柳江组、杨家湾组和三都组构成,台地相与斜坡相呈相交关系。区域地质填图和地层剖面研究表明:中晚寒武世的台地及其前缘斜坡是在中寒武世早期区域性缓斜坡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按层序地层学原理,可将三丹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石地层划分为三个Ⅰ型层序。由于台地碳酸盐生成率远大于斜坡碳酸盐与细碎屑和泥质的混合沉积速率,因而自中寒武世早期到早奥陶世初期,斜坡的坡度不断增加。饥饿段也随斜坡坡度的变陡逐渐向盆地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层系中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其中所含有的少量非碳酸盐岩矿物与沉积过程、成岩过程或陆源碎屑物有关,非碳酸盐岩矿物类型与含量变化为判别沉积与成岩流体环境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深层TS2井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溶洞段及关键界面处的27件岩屑样品的系统矿物分析为例,探讨非碳酸盐矿物对层序界面成岩流体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该井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内部界面、上寒武统丘里塔格组顶面处的赤铁矿含量明显较高,表明这两个界面为沉积间断或不整合面;上寒武统丘里塔格组溶洞段砂泥岩充填物与上寒武统顶不整合面上下的矿物组合较一致,表明塔河深层上寒武统白云岩可能经历了大气淡水的成岩流体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