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海洋中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应作为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要比内地高出许多,而从资源来看,内地  相似文献   

2.
苏联是世界上海洋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海洋技术是随着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目前,苏联正在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来发展海洋新技术。海洋技术根据不同用途,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不断深化,给海洋开发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新的局面。主要特征是:海洋开发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兴的海洋产业,特别是近海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传统的海洋产业实行战略转变初见成效;为海洋开发服务的产业,已成为海洋开发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4.
英国在北海的大陆架面积为64.3万平方公里,目前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区域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1%。为了有计划、分阶段地勘探和开发海洋石油,英国将其大陆架划分成面积各为100平方海里的区域,由英国能源部根据1934年《石油法》和1964年《大陆架法》的规定进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6 500多个岛屿和32 000多公里海岸线岛岸线的濒海大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有2.1亿亩,具有油气开发前景的海域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在我国陆上资源、空间潜力愈来愈小的情况下,更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对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重大难题、促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国民经济将会以8%~9%年增长率持续发展,到2000~2010年间进入世界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也应当把我国建成为海洋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6.
西方专家估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日益消耗,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世界将会出现海洋开发的高潮。我国大陆岸线长1.8万多公里,大、小岛屿6000多个,岛屿岸线长1.4万余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空间。根据国际海洋法,我国可以划定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7.
风暴潮灾与北方海域的海洋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海洋开发主要是在浅海大陆架。这是极为宝贵的海洋国土。我国北方海域,包括渤海与北黄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是以对虾为主的增养殖基地,也是我国内海石油开发的基地。北黄海是我国贝、藻类的重要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8.
海洋开发是当前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帮助有关同志及时了解海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动向,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一套《海洋工程手册》。该手册扼要介绍中外二十多个国家在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石油开发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和成就,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较多的图表和数据可供日常查阅使用,是海洋工程科研设计使用部门、高等院校和图书资料部门必备的常用工具书。《海洋工作手册》分三个分册出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石油资源丰富,前景潜力很大,在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的含油气盆地内,预测石油资源量24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8万仿立方米。目前为止,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国际石油合作已取得了在重大发展,找到了石油储量数亿吨,天然气储量千亿立方米。正在建设和已经投产的海上油气田18个,原油年产量达500-600万吨。中国海上石油合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石油技术发展和进步,更新发展了一批现代化装  相似文献   

10.
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是海洋世纪。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把现代海洋开发和资源保护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和必须适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成海洋经济大国和海洋文明大国,在未来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海洋工程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沿海各国为了开发利用海洋,以解决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缓和空间的拥挤和就业的压力,积极发展海洋开发工程技术。我国海洋开发工程技术已进入传统工程技术和新兴工程技术同时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导下,海洋工程技术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技术成就,改造海洋捕捞,海洋运输、海水制盐,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使之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海水增养殖  相似文献   

12.
海洋开发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使浙江经济建设有足够的后劲,实现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多的战略目标,在省科委、计经委领导下,省科技规划办公室于198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海盐召开了浙江省海洋综合开发利用论证会。会议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筹办,该所所长、副研究员余国辉任论证组组长,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戴泽蘅任副组长。省各有关单位从事海洋科研、海洋管理工作的专家及省政府、省科委、省计经委、华东勘探设计院等单位有关部门的43位代表参加了论证会。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王芳同志的《开发浙江海洋资源的调查》及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同志的《海洋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文章;听取了关于全省交通、水产、海岸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规模地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历史上的新课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海洋科技必须迎接21世纪海洋大开发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才能使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使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印度尼西亚(以下称印尼)以千岛之国而著称于世。其海岸线长达35000公里,仅次于加拿大。陆地面积192万平方公里,群岛水域和领海面积32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印尼管理海洋的机构是国家海洋技术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协调海洋学、渔业、海洋环境、沿海海洋开发与近海勘探等活动。 1 海洋渔业与管理 印尼海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气候,是世界上物产最丰富的海洋区域之一,也是渔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海域辽阔(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还大1.46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海洋资源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海洋开发能使福建的大门真正开在海上;海洋开发,有利促进海峡两岸交往与合作,促进流通,发挥统一祖国的桥梁作用;海洋开发能使沿海成为“山海合作、振兴福建”的基地;开发海洋国土,将更有利于福建省人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本土三面环海,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南接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由北冰洋和太平洋环抱,夏威夷州位于中太平洋北部,另有26000个岛屿,海岸线长度超过15万公里,大陆架面积为187万多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达760多万平方公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美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美国既具有传统的战略价值,又具有当代的经济价值,更具有今后的长远价值。因此,美国在关注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大大强化了海洋管理,拓阔了海洋开发的规模,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海洋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陆地面积的2倍。为了加强海洋管理,充分利用开发海洋资源,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和科学委员会(AMISC)经过2年的调查,在征求政府部门和海洋产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于1997年提出了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以提高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此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海洋产业对促进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对扩大就业机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给海洋科学技术带来的活力,集中输入输出信息,及时总结海洋开发技术进展的成功经验,有效地为海洋开发服务,促进我国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海洋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海洋开发技术进展》杂志,这是一部类似于年鉴性性的连续性出版物,每年出版一期,它集中反映一年来国内外在海洋开发方面所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的设备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全书包括七个主要部分、一、专题综述;二、海洋环境调查、监测技术研究;三、海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强山东3 200公里的海岸线和15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的开发,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 “海上山东”建设促进了山东海洋经济的振兴,也为整个山东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4年多来,全省上下特别是沿海市(地)广大干部群众的海洋国土意识明显增强,海洋开发出  相似文献   

20.
一、开发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频临的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总面积470万平方公里,海岸带滩涂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20米浅海面积有2亿亩。我国海洋资源丰富,由于我国海域南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3个气候带,因而形成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旅游资源。目前我国海域生物有2万多种,石油资源也较丰富。初步勘察显示石油储量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