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的必要前提。通过系统分析杭州市钱塘新区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等五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变权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浅层(0~ 15m)、次浅层(15~ 30m)、次深层(30~ 50 m)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次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而次浅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好和适宜性较好的总面积仅占全区的45.7%,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该结果可为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质环境背景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土规划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了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区划的思路和流程,包括: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基础的规划管制属性分类,将武汉市划分为"保护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以不同功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功能区划,进一步将"适建区"划分为居住用地区、工业仓储区和农业种植区;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划,并按照一定的功能区划原则,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区划。论文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大型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区划方法体系,其结果对该区用地规划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富赟  宋晓玲  吕红艳 《地下水》2011,33(2):179-181
城市地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城市地质环境适合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程度进行评定.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详细研究了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数学模型,采用GIS技术对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其核心技术措施中的“渗、蓄、滞、净、用、排”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角度出发,以常州城市规划区为对象,基于GIS类软件,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方法,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包气带特征、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地质灾害情况,构建了常州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并评价了该区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结论有:浅层含水层岩性与厚度、包气带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影响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地质因素;研究区海绵城市地质环境整体较好,适宜性在中等及以上地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69%。构建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可为同类型海绵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为乌鲁木齐市城区,面积2 000 km~2,结合区内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环境等研究成果,筛选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和GIS空间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区内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好,全区适宜或较适宜建设区占比约74%,中等适宜建设区占比约23%。研究区北部卵、砾石土体承载力普遍较高,承载力特征值为200~300 k Pa;局部存在工程性质较差的填土、湿陷性黄土,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调查研究中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遥感、地面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工程地质钻探、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地下水防污性能、区域稳定性、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发性等.调查与评价结果可为区内地质环境管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地质环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研究,利用地质环境要素通过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MapGIS软件实现可视化。文中以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选取了地形坡度、地貌单元、土体地基承载力、岩体地基承载力、特殊性土分布、土体厚度、土体结构、地下水埋深、地表水系、岩溶发育程度、断裂构造11个影响岩溶地区建设场地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其成果可为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研究区内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地貌类型、地面坡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腐蚀性、地基承载力、土体压缩模量和地质灾害易发性7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GIS空间分析对主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主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良好,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占主城区总面积的58.2%,并以主城区南部区域地质环境最为优越,建议牡丹江市适度向南发展,同时做好生态环境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无统一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标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江苏沿海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软土严重区软土厚度10 m,地面沉降严重区地面沉降速率10 mm/a。通过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用地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和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限制性因素评价方法,发现这2种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可在城乡规划中发挥支撑规划编制和工程建设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85-688
结合镇江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等五个方面10个因子作为重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函数评价模型,对镇江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性好和较好的面积占48%、适宜性一般、较差和差的分别占15.8%、8.2%和18%。为镇江城市规划用地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镇江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等五个方面10个因子作为重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函数评价模型,对镇江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性好和较好的面积占48%、适宜性一般、较差和差的分别占15.8%、8.2%和18%。为镇江城市规划用地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雄安新区开发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促进新区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雄安新区浅层、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五大类10个指标,主要影响指标为含水砂层、地面沉降、液化砂土、水土腐蚀性等;按浅层、次深层和深层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区、一般区和敏感区,其中适宜区和一般区总面积约占新区面积的80%,说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整体较好。该评价结果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阶段,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分析与评价十分必要。本文在门头沟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以及规划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对门头沟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探讨。认为该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总体来说是适宜或基本适宜的,但个别功能分区的地质环境不适宜。对于基本适宜及不适宜的功能分区,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MAPGIS为平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竖向分层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0~-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70.2%;-5~-1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81.8%;-15~-40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92.2%。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潜在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9,(6)
借助Map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得评价区各单元格评价因子的分级数据,并采用评价单元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进行了丰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差区主要分布在赣江以西,曲江镇-仙姑岭以南一带;适宜性区主要分布于仙姑岭以北、皮湖水库以南、赣江以东等地。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为规划区各板块功能分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元仲  赵书泉  武雄 《现代地质》2014,28(5):1096-1102
鲁南经济带内矿产资源及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期大量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降落漏斗及海水入侵等。选取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17个评价因子,利用傅勒三角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聚类法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选取重点城市所在评价单元的土壤环境质量(T)、工程地质环境(G)、地质灾害危险性(Z)和地质环境承载力(C)等4个评价因子,采用栅格叠图法对重点城市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区可划分为地质环境脆弱性极高区、高区、中等区和低区共4个区,菏泽市、临沂市处于地质环境脆弱性高区,济宁市、枣庄市及日照市位于地质环境脆弱性中等区。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显示5个重点城市均为基本适宜,其中枣庄市西城区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郭林 《地质与勘探》2024,60(1):52-62
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开发形式。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对郑州市已有地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层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大类13个指标,其中基坑稳定性、潜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好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适宜性中等区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东风渠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西的区域,适宜性差区分布在龙湖附近及京广高速铁路以东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区沿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铁路、地下文物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开发条件整体适宜性中等。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适用性较强,可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且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城市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陆域总面积的59%,总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连云港市区为例说明基于负面清单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负面清单包括地质问题防范与平面空间布局约束两类,以这两类负面清单为基础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地质问题防范的负面清单根据对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震效应4个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沿海城市不断采取填海造地工程来缓解紧张的土地供求关系,给人们带来生态负效应。为确定地质环境对填海造地工程活动的适宜程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环境问题,对填海造地区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以珠海某填海造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及地质灾害五个环境质量层面确定7个评价因子,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借助计算机及Mapgis功能,对剖分的评价单元格进行评价因子量化赋值及计算,最终将填海造地区划分为地质环境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中等区和适宜性差区。研究区内填海造地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多为中等~差,主要是因为软土层厚度较大,成土时间相对较短,工程地质条件差,局部地段为咸水区,地下水具备一定腐蚀性。研究结果为填海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