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尺度大、风险源与风险受体多、空间异质性强等特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研究是识别生态环境风险水平、制定防范应对策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参考相对风险模型为风险评价原则,基于自然灾害成因,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及经济状况,建立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评价单元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分析,并划分了区域风险程度等级。结果表明: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分布与生态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明显,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山地、高原峡谷地区以及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贵阳中心城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分布面积少、生态本底好、自然灾害较少的黔东南及黔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脆弱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干旱区的生态安全。从国内外脆弱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状况以及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典型代表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中,揭示了脆弱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规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针对内陆河流域的人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文地质、水资源变化特征、水环境变化特征)、气候以及自然地理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四年来对黔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专门研究和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的考察,本文从水文地质条件,农业地质背景,土地类型,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地理概况和近40年来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生态环境曾十分良好,小生境类型繁多,产品种类独特,质量优异,具备林,粮,牧,副井举的先天条件,但由于自身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近半个世纪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地壳表层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判断的主要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关键因子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的半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将其生态环境分为5类:极端脆弱区、严重脆弱区、中等脆弱区、轻度脆弱区、潜在脆弱区,并针对各脆弱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条件不断恶化,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的一系列措施,保护水土资源、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汉 《中国地质》2001,28(3):29-31
内陆河流域是我国西北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水资源及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作堂 《四川地质学报》2005,25(1):16-18,26
从生态环境地质的角度出发,指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在缺乏生态屏障保护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天然植被的大量掠取,诱发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防治对策,并提供了典型实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演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种类繁多,严重制约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实施.本文以西部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发育的地域性特点为线索,分析了西部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发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摘要: 为了科学评价区位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构建交通干线、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等多维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福建省区位优势度特征。结合福建省人均GDP水平、人均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析福建省区位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福建省区位优势度地区差异明显,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度较高,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度偏低; 内陆地区设区市辖区的区位优势度较高,以设区市辖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地区的区位优势度逐渐降低;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总体上经济发展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福建省区位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周游游 《中国岩溶》1999,18(3):263-268
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地理状况和近50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及农业发展过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黔北峰丛山区的生态环境曾十分良好,小生境类型繁多,农林牧产品种类独特、质量优异,具备林粮牧并举的先天自然条件。但由于自身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半个世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不断恶化。本文结合对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劣势分析和农业发展(史)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分析,提出该区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是相辅相成的,其出路是建立特产型生态农业体系。其中农业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岩溶水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土特优农林牧产品。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前中生代,形成了华北、扬子和塔里木等较大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含油气区(盆地),构造格架呈南北分异。经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且整体构造格架演变为东西分异。根据盆地结构、构造变形样式、岩浆活动、地温场、壳幔结构及壳幔连通程度等方面的特征,论述了中、新生代中国含油气区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与含油气特征。据此划分出 4个具有不同构造环境性质的含油气区:①东部裂谷伸展区,其西带为华夏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为主,东带为大陆架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煤型气为主;②中部克拉通构造稳定区,以产古生界天然气为主;③西北构造反转区,含油气层系较多,油气成因类型也多样;④特提斯碰撞-走滑区,构造变形复杂,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进一步讨论了油气形成的"构造环境专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岩溶(喀斯特)环境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洪业汤 《第四纪研究》2000,20(6):532-538
本文从环境地质地球化学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我国西南岩溶(喀斯特)地区的开发问题, 包括该区地质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过程, 它与该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关系, 它为该区经济发展准备的有利条件, 以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备 《地质科学》1998,33(4):406-411
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条件很弱的古环境特征。对该群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它们属拉斑系列,构造环境图解显示其碱度相当于板内玄武岩的最低范围或介于岛弧与板内玄武岩之间。上述古环境特征、火山岩特征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证据表明温都尔庙群北带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北部的火山型被动陆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8,自引:12,他引:68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2002,16(2):107-120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地理环境分别为 :印支期 (2 5 0~ 2 0 8Ma) ,NE -SW向缩短 ,中国大部分大陆完成拼合 ,南方以海为主 ,北方以陆地为主 ;燕山期 (2 0 8~ 135Ma) ,NW -SE向缩短 ,大陆地块逆时针旋转 2 0°~ 30° ,东部形成高地 ,西部为低地 ;四川期 (135~ 5 2Ma) ,NE -SW向缩短 ,以盆岭地形为主 ;华北期 (5 2~ 2 3 3Ma) ,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 ,中国东部形成 3条东西向山脉和 4个汇水盆地 ;喜马拉雅期 (2 3 3~ 0 78Ma)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隆升 ,其他地块相对沉降 ;新构造期 (0 78Ma以来 ) ,周边各板块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逐步构成现代地貌。研究表明 ,大地构造是古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华北海和祁连海演变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华北海与祁连海演变关系是多年来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本依据古生态演化的不可逆性及地理分区,并结合盆地中东部、西部和南部奥陶纪地层的系统对比,深入探讨了奥陶纪牙形刺动物群在不同沉积分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华北海和祁连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祁连海侵漫到盆地西缘地区的时间,确定在华北海马家沟四期最大海侵的晚期,侵漫范围尚末过中央古隆起带的鄂6井到定探1井一线。中央古隆起在马家沟四期沉积后,对华北海和祁连海具有明显的分隔作用。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的面貌及不同阶段的地理分区,结合古构造格局及岩石、岩相标志,系统分析了奥陶纪不同阶段的沉积特征,再现了各期岩相古地理面貌,为鄂尔多斯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   总被引:20,自引:38,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北方地质、生物和构造记录与南海及全球记录的对比研究, 讨论了中国中新世以来季风-干旱环境与青藏高原阶段性生长耦合演化的关系。研究认为, 在研究季风环境的同时, 应加强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整体系统变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是我国重要的陆内逆冲推覆构造带 ,其形成与发展 ,对了解我国西部与东部之间的构造转换 ,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向东扩展的有利地区。通过对该构造带几个问题的讨论 ,认为该构造带南段与北段的形成机理是不同的 ,鄂尔多斯盆地在当时有一定程度的逆时针旋转。南段主要是祁连山—北秦岭造山带向北东方向挤压的结果 ,贺兰山南部的北西向构造也属于该段 ,因此其形状为一向北东突出的弧形 ;而北段是由于旋转的盆地与发生构造挤出的阿拉善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在园林设计语言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异在古典园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现代园林中,由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园林设计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日趋减少,不能再用某一固定定义得到完全的划分,取而代之的是设计上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丰富着园林的设计语言。本文通过对中西古典园林在建筑、水体等方面设计语言运用上的比较,以及现代园林中设计语言多样化的分析,目的在于丰富和深化园林设计语言,创作更加优秀的园林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安宁系的时代、成因类型和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孝泽  闫满存 《沉积学报》1990,8(4):130-137
本文对我国新生代地层中颇具争议的安宁系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确认安宁系位于中新统咸水河底砾岩之上,早更新世初黄河阶地砾石层之下,为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沉积。沉积构造、粒度和石英砂表面特征等一致表明,安宁系是与干热气候相应的风砂活动的产物。安宁系及与之同时并存的中国东部风成红土说明,第三纪晚期中国大陆已存在沙漠-风成红土的分异格局。推测第三纪晚期,兰州附近地区处于副热带北侧,西风带南缘,半干旱草原至干旱荒漠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根据我国红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 ,将我国红层划分为西南地区红层、西北地区红层、中南、东南地区红层和其他地区 (西藏及华北的部分地区 )红层。重点研究了以川滇红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红层和以甘肃红层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红层 ,研究了各个区域红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征等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将研究区域的红层划分为四川盆地红层、西昌滇中红层、滇西红层和甘肃红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