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北京市房山区中西部约有900km^2覆盖着碳酸盐岩,岩溶景观发育,可以划分出“十渡岩溶峡谷风景区”、“石径山-上方山佛教名胜区”、“周口店人类社会风情名胜区”、“石花洞-银狐洞岩溶洞穴风景区”、“圣米石塘-万顷园岩溶峡谷风景区”5个景区。以这5个景区为基础,提出建立“北京岩溶国家公园”的构思。建园要与保护环境、发展山区、治理地质灾害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拟建金华山隧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北东向约12 km处,金华山隧道的开挖将可能导致双龙洞景区岩溶水的疏干,同时隧道也可能遭受岩溶涌突水的安全隐患.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成果,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隧道出口段关键岩溶分布区地质结构的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测试分...  相似文献   

3.
陕西商南金丝峡地质公园岩溶峡谷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商南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于2009年8月,以岩溶峡谷、多层岩溶溶洞及十三级瀑布群地质遗迹为特色,包括白龙峡景区、黑龙峡景区、青龙峡景区、石燕寨景区及丹江源景区五大景区,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峡谷型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地质遗迹具有多样性,在空间上总体有隘谷-嶂谷-峡谷(狭义)展布的规律。公园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岩石主要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组成,该岩溶峡谷景观系统的形成在秦岭具有典型性,与公园岩石地层、断裂构造、崩塌作用、新构造运动及溶蚀性径流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形成机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称之为"金丝峡模式",即岩溶峡谷谷坡崩塌式后退、平面上呈鱼鳞状扩展的峡谷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湘西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分布面积约1 162 km2,岩溶峡谷200多条,密如蜘网分布,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岩溶峡谷群分布区。湘西岩溶峡谷形态上分为线型峡谷、“V”字型峡谷和箱型峡谷,其间分布岩溶台地和峰丛山地,岩溶峡谷两侧岩溶洞穴、瀑布和石柱发育,景观奇特壮观。相间分布的硅质碳酸盐岩和泥质碳酸盐岩、密集分布的地质构造及高角度节理裂隙、地块掀斜式抬升和强的岩溶水动力为岩溶峡谷群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岩溶峡谷群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构造抬升、河流峡谷形成、岩溶峡谷发育三个阶段。与世界其他岩溶区峡谷对比,湘西岩溶峡谷群是世界地质公园中分布规模最大、峡谷最密集、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峡谷区。湘西岩溶峡谷群不但具有重要的岩溶学研究和地质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地质景观和地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峡谷上游段地表水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峡谷失去了排水功能演变为干谷,下游段水动力条件减弱。(2)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划分为暗河洞穴、峡谷—断裂双控型洞穴。暗河洞穴主要发育在峡谷上游段,与峡谷呈"映射"关系。峡谷—断裂双控洞穴发育于峡谷两侧,垂向上具有多层性特征。(3)综上探讨峡谷区岩溶洞穴形成机理,认为较充足的水源补给条件以及水流强烈的垂向侵蚀溶蚀作用控制了暗河洞穴发育,多期次排泄基面下降以及断裂系统共同控制峡谷—断裂双控洞穴的发育。结合现代恩施地区洞穴系统特征,提出了峡谷地区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洞穴储集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杨明德 《中国岩溶》1998,17(3):187-195
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溶峡谷的特性及其洞穴发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岩溶峡谷区6种洞穴成因类型— — 暗河型、伏流型、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渗流入水洞型和瀑水钙华型。同时还分析了洞穴形成与水动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外源水和水系演变是岩溶峡谷区形成大、长洞的必要水文因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川西岷山岩溶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朱学稳  张任  周绪伦 《中国岩溶》1989,8(4):253-260
我国地域辽阔,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下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岩溶。本文所论及的岷山地区的岩溶,实际上是一种在高山地形气候条件下发育的高寒岩溶亚类。从事物发展的系统观出发,作者认为岷山型岩溶是一高山峡谷岩溶系统,在垂向空间上,可区分为山岳高寒岩溶和峡谷温带岩溶两个不同层次。文中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形成条件。关于岷山岩溶的一个重要特征—泉钙华沉积,将在“岷山岩溶的灰华沉积”一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8.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4,21(2):F003-F003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质景观为主体的地质公园.同时也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具有近30年的开发历史.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公园位于贵州西部织金县境内.由四个景区及其周围的保护区组成.总面积307km^2。四个景区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四川九寨沟景观形成演化趋势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级旅游精品,正确认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景区的保护意义重大。首先,文章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地质环境条件对九寨沟景观的形成作用。然后,笔者从地下水岩溶通道的发育、钙华景观演化和湖泊泥沙沉积等方面分析了九寨沟地质环境演化趋势,九寨沟的地下水岩溶通道发育和钙华景观演化处于青壮年期,湖泊泥沙沉积缓慢。最后,作者分析了九寨沟景区的降水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状态。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景观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结论,证实了目前的一些景观退化与大自然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的生命力尚处于青壮年阶段。  相似文献   

10.
西山岩溶水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西山岩溶水补给区一些样品硝酸盐浓度偏高,然而其周围岩溶水中硝酸盐浓度并未见明显变化(浓度均值为18.81 mg/L),具点状硝酸盐源特征。岩溶含水层中硝酸盐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利用岩溶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研究了岩溶水硝酸盐分布和来源,利用IsoSource软件计算各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军庄—永丰屯径流区和军庄—古城—玉泉山泉径流区岩溶水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生活废水、土壤有机氮矿化和大气沉降,贡献率值分别为37.1%、36.3%、26.6%;潭柘寺—四季青岩溶水中硝酸盐在潭柘寺补给区有养殖场废水下渗影响,径流区中硝酸盐含量低并发生反硝化降解作用。永定河水源硝酸盐不是岩溶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研究成果对西山岩溶水中硝酸盐的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探险、洞穴养生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普及绥阳红果树景区旅游科普知识,为其它喀斯特旅游区提供探险、洞穴养生等旅游产品的科普示范,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景区地质背景,阐述了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景区“飞拉达”攀登、SRT(单绳技术)升降、洞穴养生等旅游产品,及其产品开发方式。研究表明,绥阳红果树景区地质遗迹丰富、美观、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旅游及科普价值;开展探险、洞穴养生等旅游产品开发在红果树景区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其娱乐性、功能性强,发展潜力较大,绥阳红果树景区的探险、洞穴养生项目可作为其它喀斯特旅游区多元化开发之范本。   相似文献   

12.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  彭建 《中国岩溶》2007,26(2):183-188
选择我国典型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 — 黄果树景区为例,通过分析主要制约因子,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表明,黄果树风景区的空间环境容量为21 933人次/日,生态环境容量为51 354人次/日,经济环境容量为98 716人次/日。空间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景区提高接待规模的主要限制因子,平日一般不会出现超载的问题,周末存在局部超载的情况,而在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接待规模远远超出其旅游环境容量,景区常常出现整体性超载。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游客分流、及时发布旅游接待信息以及加强未成熟景区的开发等措施,以缓解黄果树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1)峡谷上游段地表水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峡谷失去了排水功能演变为干谷,下游段水动力条件减弱。(2)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划分为暗河洞穴、峡谷—断裂双控型洞穴。暗河洞穴主要发育在峡谷上游段,与峡谷呈“映射”关系。峡谷—断裂双控洞穴发育于峡谷两侧,垂向上具有多层性特征。(3)综上探讨峡谷区岩溶洞穴形成机理,认为较充足的水源补给条件以及水流强烈的垂向侵蚀溶蚀作用控制了暗河洞穴发育,多期次排泄基面下降以及断裂系统共同控制峡谷—断裂双控洞穴的发育。结合现代恩施地区洞穴系统特征,提出了峡谷地区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洞穴储集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龙宫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剑  彭建 《中国岩溶》2003,22(3):236-241
从风景区的科普旅游功能出发,将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探讨了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龙宫,在开展喀斯特科普旅游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认为: “天然的喀斯特博物馆”、“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独特的人地关系耦合系统”等是龙宫风景区开展科普旅游的主要内涵。但调查表明,当前龙宫景区在导游人员的科普素质、旅游解说系统功能方面,均不能满足开展科普旅游的需要。针对龙宫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景区科学研究,提高景区管理阶层科普意识和导游人员的科普素质,调整旅游解说系统功能结构及建立旅游服务中心等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罗培  秦子晗  孙传敏 《地球学报》2013,34(6):738-748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是以峡谷、构造和岩溶地貌为代表的风景地貌类地质公园。本文以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基础, 以川东褶皱带构造单元、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单元和上扬子地层分区的部分地层区域为研究视角, 构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古生物活动遗迹、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环境地质遗迹5个大类、15个类共10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 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的特征进行分析, 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 探讨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重要的地学意义。研究表明,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遗迹在地质构造、地层、岩溶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地貌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地下水主要以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循环,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结构模式及其水资源的重要性等,在北方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以北京西山鱼谷洞泉域岩溶水系统、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系统、玉泉山泉域岩溶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岩溶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循环、地质构造等方面,总结出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主要为:双层含水层结构、多个子系统构成且多点排泄、系统内岩溶水转化关系复杂多样、岩溶水富集带及系统边界集中在逆冲断层处。   相似文献   

17.
旅游洞穴景点分级保护有助于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重庆酉阳太古洞为例,分析太古洞景点特征,从洞穴景点品质属性、脆弱属性、管理属性三方面构建旅游洞穴景点保护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洞穴景点保护等级评价因子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洞穴景点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太古洞旅游景点进行保护等级评价,评价结果:秦人足迹、雪域湖、鹅管、秦人巧手景点为一级保护点;地心溪流、君威在帽、景秀山河、龙宫水母景点为二级保护点;高山流水、太古石林、石葡萄景点为三级保护点;秦人斗豪景点为四级保护点。最后,利用太古洞景点保护等级评价结果,结合太古洞洞穴景点特征,兼顾管理,提出太古洞洞穴景点分等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塘坝子-葛仙山景点,地处举世瞩目的龙门山推覆-滑覆构造带上,已成为拟建中的“龙门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和溶洞景观,是成都旅游区和彭县景区内宝贵的旅游景观配套资源,除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外,亦是离成都市区较近较理想的人防各战疏散基地,因而具有一定的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对该景点的尽早开发,还可缓解邻区旅游热点的人满之患。  相似文献   

19.
李剑玲 《福建地质》2010,29(1):46-52
赖源景区是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园区之一,以发育岩溶峰丛、孤峰、溶洞及岩溶次生化学沉积等为主要特征。园区内有山地景观、溶洞景观和水体景观3种类型,岩溶发育系统完整,景观优美,其形成是船山—棲霞灰岩受水流溶蚀,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地质旅游因以地质考察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而达到追求返璞归真与休闲猎奇的目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西昌锦屏地区的几处自然景点和地质旅游路线。该地区的自然、地质景观极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