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众所用知,在文献中大量地描述了被称之为硅化的微型有机物,发现于古代沉积中。主要见于美国、澳大利亚、非洲、苏联各地以及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沉积中。对于显生宙沉积物的硅质微化石则报道较少。通过对硅化藻及其它有机结构的人工硅化试验,获得了和古代微化石极相似的形成物。  相似文献   

2.
绪言尽管有关前寒武纪地质学和前寒武纪矿床学的文献很多,但仅有少数作者企图说明前寒武纪矿床在成矿作用中与构造环境的关系。要研究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前寒武纪矿床本身与在了解较清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晚显生宙矿床作比较,来推测前寒武纪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或从与母岩构造位置有关的整个地质作用和矿化作用来推测构造环境。这里我们同意后一种途径,主要是因为从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比从矿床本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方案以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A)为基础,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岩石实体,仅以推测的绝对测年值为界线进行单元划分,脱离了客观的岩石记录和地球演化系统,不利于对前寒武纪地球系统的研究。2004年—2008年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以反映地球历史阶段特征的“关键事件”为界线,创建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的“金钉子”,建立客观的、“自然的” 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并且通过全球一级事件群把前寒武纪划分为5个宙,即创世宙、冥古宙、太古宙、过渡宙和元古宙。另外,经过综合分析建议将埃迪卡拉纪归到显生宙。因此,对前寒武纪的研究实际上变为对“前埃迪卡拉纪”的研究,使术语“显生宙”在内涵和应用上更加一致。虽然“参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需要大量的研究去充实和细化,但是对这两种划分方案的系统研究和对比,可以给我国前寒武纪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显生宙陆-陆碰撞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前寒武纪超高压变质岩相对较为缺乏.板块汇聚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碰撞与不同深度的俯冲有关,其中有限产出的前寒武纪超高压变质岩是通过弧-陆碰撞或延长的洋壳俯冲形成的.这表明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岩石圈在热力学、结构、组成、岩石学及流变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5.
自1965年以来,相当数量的研究集中在前显生宙生命方面。到1979年,已经描述了约50多种保存完好的前寒武纪微体生物。这些微体生物中大多数是1973年以来发现的。科学家们对于前显生宙生命的证据已经不再有疑问了,而是进一步寻求能为地球早期历史中生命的特征与品质提供线索的证据,和决定地球演化进程的事件。从岩石记录中已取得了岩石圈、大气圈与生物圈演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秦岭造山带沉积物源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秦岭造山带内,由前寒武纪基底岩层组成的隆起区和由显生宙地层构造的沉积盆地广泛共存,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段的前寒武纪地层在Th等微量元素和Sm/Nd比值特征上明显不同,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显生宙沉积地层与相关前寒武纪地层之间Th含量和Sm/Nd比值,研究了各沉积小区碎屑沉积物随时代变化而发生的物源变化,由此讨论了南,北秦岭之间以及与扬子北缘之间前寒武纪基底抬升和块体聚会的时限。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纪(pre-Cambrian,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泛指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代,在地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约占地球历史88%时长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地层经过长时间各种地质作用改造,不仅记录不完整、保存差,而且原始地层层序复杂不清。同时,前寒武纪没有像显生宙那样可以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生物化石,因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和地质年代划分与对比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系,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层单位,但是,却简单明了地代表了形成于寒武纪开始(显生宙起始时)之前的所有岩石,因而就囊括了可以追索到地球形成的所有时间阶段的物质记录。遵循现代地层学的概念体系,要建立一个更加精确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寒武纪以来的显生宙相对应,前寒武纪曾经被称为"隐生宙"。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生命活动的痕迹,被称为"隐生宙"的前寒武纪就进一步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这代表了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第一次概念进步。现行的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主要基于不同克拉通上的可对比的地质事件,而且基于合适的计时性(大致为整数的)时间界限来划分前寒武系,这个划分方案已经服务地球科学界三十余年,尤其是基于大范围的构造活动与沉积特征尝试性地建立了元古宙的纪(埃迪卡拉纪除外),代表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二次概念进步。随着对地球前寒武纪演变历史的深入研究而识别出许多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从岩石记录的背景变化中识别出造成这些事件的成因,这不但导致了对前寒武纪地球的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为今天重新修订一个新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三次概念进步。在新修订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中,表现出以下重要的进展:1)运用现代地层学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2)明确了具有特殊地质学涵义的太古宙的底界;3)明确并修订了太古宙-元古宙界线;4)尝试性地进行太古宇的建系。一个修订了的太古宙,可以定义为前寒武纪历史进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时间段,即地表上保存的最古老岩石的首次出现(4030 Ma的Acasta片麻岩)、大致在2420 Ma广泛的冰川沉积、变冷的地球条件和大气圈氧气上升的首次出现,据此太古宙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三个代和六个纪。太古宙的这个修订和进一步划分,强调了一个基本的科学理念,即太古宙代表了地壳形成与生物圈确立的早期主要阶段,以高度还原性的大气圈为特征。因此,太古宇的建系,是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本文通过详述这一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地球早期复杂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激发研究热情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细菌活动对泥炭、煤和泥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和影响和不同时期细菌活动的的作用、特征及条件等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在煤成油研究中细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煤成油评价中,只有包括细菌活动产生的微生物量在内的生油显微组分评价,才是比较接近实际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华北克拉通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显生宙不同时期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是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下地壳的代表性样品,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主要从地体麻粒岩和不同时代火山岩中捕虏体麻粒岩的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角度,指出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不仅岩石圈地幔发生了减薄和改造,岩石圈地幔之上的下地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和改造,这种改造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包括改造的时间、改造的程度等。下地壳的改造方式主要以幔源岩浆的底侵为主,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也是可能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约为八分之七),其物质组成为地壳体积的85%。它在发展演化上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转的本质,以及所铸就的历史和非历史范畴的典型表现,都深深吸引着人类的思维。前寒武纪地质特征的时空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早期地球总体构造条件演化。因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的构造物理条件都制约着各类岩石和地层的展市格局,以及它们的构造变形特征;而构造变形特征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构造层次、构造相、动力学特征及其变化的历史过程。可以说,。前寒武纪构造始终就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它促进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高分辨电镜观察结果,描述了若干前寒武纪干酪根的微结构,讨论了干酪根微结构与母岩变质作用的关系。发现,在变生和变质过程中,干酪根微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层间距(d_(002))不是H/C比值的线性函数;干酪根的微结构可以指示母岩的变质程度。  相似文献   

13.
前寒武纪岩石的“风化剖面”或“风化层”目前日益被当作古土壤或化石土壤看待,现正开始使用标准的土壤科学技术来进行研究,尽管它们由于一般经过变形和变质,还存在许多有待解释的问题。不过,就地质上比较年轻的古土壤而言,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土壤可揭示出许多有关遥远过去时期土壤形成的气候、生物体、母岩物质、地形  相似文献   

14.
普遍认为武当山为南秦岭前寒武纪基底,主要由新元古代武当群和耀岭河群构成,局部发育陡山沱组。野外路线调查查明,武当山黄龙-方滩地区岩石单元与区域上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有序地层不同,具有明显"block-in-matrix"特征。进一步详细的微体化石和锆石LA-ICP-MS同位素年代学工作表明:原划归陡山沱组的变石英砂质板岩呈岩片产出,分离和鉴别出15属30余种晚泥盆世孢子化石;原划归耀岭河群的凝灰质砂岩亦呈岩片产出,获得382Ma单一加权峰值年龄,且碎屑锆石综合分析显示物源以晚泥盆世岩浆岩为主,仅少量可能来源于区域发育的武当群和耀岭河群。黄龙-方滩地区原划定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组合与火山活动物质的存在,为重新认识武当地区物质组成与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该成果结合作者野外剖面构造解析和室内获得的玄武岩、大理岩及辉绿岩块体和砂岩基质多组新元古代-中生代锆石年代学数据,共同指示十堰黄龙-方滩地区岩石单元并非前寒武纪或显生宙有序构造-沉积层,而是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前寒武纪金属成矿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大陆地壳是统一地质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前寒武纪或显生宙的演化发展都是统一地质作用的结果。按的观点,与前寒武纪金属成矿作用第一阶段相应的是外力成矿作用,这个阶段,它与独立的沉积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关。前寒武纪金属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是变质的作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形成变质成因的矿床。因此所形成的许多前寒武纪矿床与相应的元古后期的金属矿床在成因上没有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对地表铁帽或矿石矿物的铅进行铅同位素分析.可以找到矿床并查明其成因.成果的推断解释取决于异常铅与普通锅的识别及其成因关系与空间分布.在研究矿床成因方面,主要用途是确定矿石中铅的来源并估计成矿年代.例如,同位素铅证明:密苏里州西南部显生宙方铅矿矿石的铅来自寒武纪砂岩含水层,部分可能来自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代碳酸岩母岩;爱达荷州克达伦地区的矿石年代是前寒武纪,并非过去认为的新生代.铅有三种兹射性同位素,具有高的原子量(对天然的、依赖质量的分馏方法不灵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细菌活动对泥炭、煤和泥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细菌活动的作用、特征及条件等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在煤成油研究中细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煤成油评价中,只有包括细菌活动产生的微生物量在内的生油显微组分评价,才是比较接近实际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8.
前寒武纪的时限比显生宙长七倍。由于缺少足够的化石控制,年龄也很难确定,对前寒武纪的地质研究造成困难。前寒武纪的古地磁工作已在北美、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区开展起来,并建立了北美、欧洲—波罗的地盾、非洲和澳大利亚地区的视极移曲线(Tarling,1983)。中国的华北和扬子地块也建立了中、晚元古代的视极移曲线。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前寒武纪的古地磁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前寒武纪岩石很难保存原生剩磁或因为原生剩磁的强度太  相似文献   

19.
自从威尔逊首次发现岩石圈的板块构造以来,前寒武纪地质工作者慢慢地但基本上都认识到,没有必要考虑现在和显生宙期间发生活动的与从地球上保存得最老岩石(约3.8Ga)形成以来曾经活动的构造样式差别,这一认识对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产生了释放性影响。因为已经停止用“硅铝壳造山运动”之类的ad hoc作用解释前寒武纪岩石和构造这一似乎有道理的企图,鉴定前寒武纪岩石中表现的现代环境的试图就变得十分重要,进行这些鉴定有助于揭示地球历史中的细微变化,尤其是与热状态有关的变化,例如,(1)太古宙绿岩带中巨大的枕状玄武岩层代表的是弧岛和海盆的环境,这是很清楚的,但是,与这些玄武岩普遍伴生的体积在10%之上的超基性科马提岩却可能归结为较热的太古宙普通地幔(约100°~300℃)。(2)从现代洋底热液脉型矿床和以阿尔戈马型铁矿体为代表的太古宙矿床的对比可以推断,太古宙洋底水温比现代洋底水温高。(3)太古代铁矿床的幔源同位素标志(丰度高于以后的铁矿床)也解释为太古宙强烈热液活动(4)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20.
李淳 《地层学杂志》1989,13(4):311-314
通常都承认层状的火山喷发岩和母岩显然为沉积岩或火山岩的变质岩体为岩石地层单位。同样,也应承认侵入火成岩体和母岩不明的非层状变质岩体为岩石地层单位。它们都可以根据岩石学特征予以限定、识别和填图,而这些岩石学特征也就是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所需的鉴别标准。层状的或非层状的火成岩及变质岩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均需由合适的当地地理名称与1)指示等级的单位术语——群、组、段和2)指示其主要岩石类型的简便野外岩石学术语——花岗岩、片麻岩、片岩两者或其中之一组成。等级术语显然较适用于层状火山喷发岩和易确定的母岩为沉积岩和火山喷发岩或其一的变质岩。而对于非层状侵入火成岩体或岩性均一、母岩难以识别的变质岩,使用简便的野外岩石学术语更为恰当。“杂岩”这一术语适用于岩性非均质和不规则的火成岩和变质岩,或两者之一,而不考虑其是否经受过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和变质作用,或其中一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