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继革 《地理教学》2010,(5):48-50,53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地理布局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引入了区位的概念,增加了区位的内容,涉及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点线和枢纽的区位、商业中心与网点区位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区位分析能力考查成为高考地理命题目标的重点,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生务必要重视区位分析,提升自己的区位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2.
2007年秋季高考地理卷以《考试手册》为依据,在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侧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评卷过程中发现考生答题失误存在普遍性的问题,现将这些错误较多、失分严重的方面抽取出来,分析其原因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高考地理中,有关地理区位的内容经常涉及,而区位分析如能把握规律、巧用方法,这类问题并非难以解决,这对提高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区位问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聚落、商业、旅游等方面,无论何种地理事物在布局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最优的区位设置,因此,在布局时必须要考  相似文献   

4.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单科试卷和科综合试卷,“区位”问题的考查非常突出,几乎每套试卷均有涉及。从考试技术层面看,“区位”类型多种多样,设问角度灵活多变,命题素材十分丰富,能有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归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命题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地理高考试卷中,“区位”问题仍是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地理时空题是时间问题与空间现象的综合。地理时空题抽象、灵活、多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图图转换能力以及时空转换能力,历来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题型。由于地理时空题具有理科思维的特征,历来是文科考生最感头疼的问题,在复习中也容易出现多反复、难突破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李海权 《地理教学》2020,(3):53-57,41
本文基于科学精神的视角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发现,地理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以及是否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科学精神。考生在高考中应遵循地理事实和证据的主题原则、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分类原则、辩证解决问题的反向原则。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抛弃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关注人地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建议,这对地理教学与高考备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新高考的推进,地理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试题情境的创设和呈现方式。每一道试题都需要通过考生与情境素材的互动,完成相关情境任务,解决现实的复杂问题,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考查。本文从选择多样化和真实性的素材、创设创新性和开放性的任务、设计挑战性和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探索地理试题情境,以期发挥地理高考对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俊鹏 《地理教学》2012,(21):13-15,12
一、问题提出的地理背景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考四大能力要求之一地理考试大纲中将"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作为高考地理考生的必备能力,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把"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放在四大能力之首,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以图表为载体的地理高考试题的  相似文献   

9.
金春 《地理教学》2009,(6):38-40
在近年高考中,综合题已成为地理成绩提高的瓶颈。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中,也强调了对“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逻辑严密的综合分析,利用所学知识,用简洁而规范的语言文字解答综合题。如何规范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答语言,从而提高综合题的得分率,成为同学们时下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表格数据题是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常见题型,快速提取表格数据中所隐含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信息是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找出数据极值,洞察数据联系,理解不同时段的数据特征,是提取地理表格数据信息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迪江 《地理教学》2010,(4):16-17,13
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并且在过去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描述类试题也是不断的出现,以考查考生各种地理技能。不过从高考答题状况和日常练习考试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遇到这类题,总是东一句西一句,答不完整,或者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回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正进行着一些稳步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试题设计越来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例如,2003年上海市地理高考试题中有一题要求考生分析长江年均输沙量下降的原因和对长江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类试题既考了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是一门单纯依靠记忆就能学好的课程。这类试题对于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关人类发展和环境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开拓思路,使地理高考试题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现特另举一些试题例子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以及地理原理都与一定的地域相联系,高考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考查也要以“区域”作为载体才能实现。运用经纬线进行区域定位便成了地理考试的“门槛”,考生应试的成败首先是看能否跨越这道“门槛”,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  相似文献   

14.
高考科目的设置,直接影响并反映出该地区(国家)的人口素质。地理科最能综合体现考生的各种技能和素质,理应受到重视。如高考不考地理,我认为是很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蔡玉霖 《福建地理》2003,18(3):54-56,36
本文结合福建省的高考评卷实践,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和成绩统计,就地理综合题的答题错误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高考地理复习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项目式学习以创设情境为过程,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本文立足地理新高考,通过探析一组经典真题,以代表区域为载体、以农作物为主题、以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为项目,重点探讨依托农业的主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意义及策略,深度开展项目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打造真正的地理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7.
张明 《地理教学》2014,(9):54-56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命题视角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与“新材料”的运用,让考生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高考要求,凸显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命题取向。  相似文献   

18.
卢永飞 《地理教学》2012,(10):12-14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这一载体。近几年来,地理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区域地  相似文献   

19.
杨跃 《地理教学》1993,(2):40-41
北京科高考不考地理方案,看来似乎减少的高考科目而减轻了考生负担,但实际上将会产生令人担忧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包财林 《地理教学》2013,(18):57-61
正区位论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社经济会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来探讨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更是高考青睐的高频考点,纵观全国各地历年高考地理单科试卷和文综试卷,"区位"试题几乎年年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和地理15套试卷中出现区位问题考题的就多达14套(见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