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资料,介绍了1982年12月28日发生的永平地震情况。并着重讨论了本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认为这次地震与以左旋活动的银江断裂有关。而永平地区的地壳活动以水平地块向北移动为特征,同时提出了永平地区的地壳活动模型。  相似文献   

2.
近源观测表明,地震是由相对其它事件低的矩释放速率为特征的醒目的地震成核相触发的。成核相是从30个矩震级2.6~8.1的地震观测得到。成核相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是以最后地震的规模来标度的,在成核相期间,矩释放是不规则的和显示出局限于断层的有限区域,矩速率是以随后的二次扩展为特征,它随破裂从成核带开始传播。这些观测表明成核过程对最后地震的大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广义的物理层面上对地震产生和地震预报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对地震电磁波的产生机理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
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断层带深部的小地震和极小颤动地震都是由地表的慢地震引起的。这种慢地震可能也是可发生在俯冲带的震源比较浅、震级高、破坏力强的地震的前兆,如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B.Ellsworth说,“2002年,日本地震学家K.Obara首次发现的“非火山”微弱信号是半个世纪来被发现的第一个新的地震波震源”。颤动地震与我们常见的普通地震的信号不同,它没有包含地震学家确定地震震中的P波和S波。这种信号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与一般地震只有几秒钟的信号相比较,它可以持续15min。一系列1级或2级的…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为界,位于龙门山北东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东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而位于龙门山西南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西向,与断裂带走向垂直;这个特征同样揭示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逆冲、北东段带有明显走滑性质的特征.研究还显示,靠近龙门山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交汇区附近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比较离散,这可能是由震源区局部的复杂地质构造引起,与该地区复杂的主压应力方向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7.
引起新马德里地震活动的断层系曾在公元900±100年、公元1450±150年以及公元1811~1812年引发了在短期内成丛的大地震。由于测定液化特征年代的不确定性,新马德里过去这3次事件的时间间隔,可以短至200年和长达800年,平均500年。在理解新马德里地震带晚全新世历史及相应的断层系的现代构造运动方面所取得的这一进展,是通过对遍布于新马德里地区250多个场点的数百个地震引起的液化特征的研究而得到的。我们已经发现的证据表明,史前的喷砂与1811~1812年地震期间形成的一样,可能是在时间上密集成丛的或地震序列的多次地震所产生的复合结构。由喷砂的空间分布、大小以及它们的沉积单元,我们对每一地震序列中的地震推断震源区并估计震级,并由此描述断层系的详细行为特征。表明断层破裂是复杂的,地震带的中心分支于公元900年、公元1450年以及1811~1812年都发生过非常大的地震。根据200年的最小复发率,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下一次1811~1812年类型的事件可能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远处的地震可能影响区域地震两位著名的科学家报告了距南加州几百甚至几千公里远的地震活动或缺乏地震活动会影响绍斯兰地区后继地震发生的证据。前任白宫科学顾问和国家科学院主任普雷斯(FrankPress)及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教授艾伦(ClarenceAll...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背景性地震活动、地震空区、震前平静、前震等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邢台地震的震前特征。结果表明,邢台地震是发生在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增强的背景中,震前几十年存在着中强地震空区,地震活动的纬向分布说明中小地震也可能存在地震活动空区。邢台地震有着丰富的前震活动,而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平静却不甚明显。在分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用粗糙模式探讨了地震过程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盐源、宁蒗地震、1975年永善地震有所不同,没有观察到震源区周围在震前几年内地震活动增加。因而对这样的地震怎样利用地震活动作可能的予  相似文献   

11.
地震活动性图象反映了地震的群体特征。本文阐明了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空间分布的网格块体性;一定地区间地震发生的相关性;一定的地震活动图象在空间上常可有所平移再现等特征。这些图象的尺度均可达到成百上千公里。据此认为地震的动力也应有与此相当的大尺度。中国大陆地震基本集中在一个厚度仅为15 km的地层——发震能干层,与活动性图象的尺度相比,具有悬殊的宽厚比。因之认为地震构造应属一种薄壳结构。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图象与薄壳结构的失稳屈曲图形有同质同象的相似性。据此估算其量值与观测到的图象尺度颇为吻合。结论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似受控于结构的失稳屈曲;地震构造可视为主要由发震能干层所构成的一种薄壳结构(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军 《地震研究》2013,36(1):123-131,142
根据地震地热说原理和中国西部的大地构造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活动模式及地震活动特征,认为兴都库什地震柱和缅甸地震柱是控制青藏高原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因,青藏高原深达70km的巨厚地壳是内陆地区壳内强震频发的有利构造条件,利用35km以下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地震和周边地区的壳下地震活动动态,参考历史震例,可以为研究区内的壳内强震活动与火山活动提供可能的活动强度、活动地点及大致活动时段等前兆性指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利用地震柱概念对青藏高原地震构造活动模式的解释似乎更加贴近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壳内强震或者火山发生的成因,也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地震柱及其影响区的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一般说来,泰国是一个地震活动水平低的国家,从未发生过强烈的破坏性地震。大多数强震几乎都发生在这个国家的邻近地区,即缅甸、中国南部和安达曼海。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国家只能找到几个由境外强震引起的最大烈度为Ⅶ度的事件。因而,泰国人民对地震现象不大感兴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泰国没有地震。事实上,有很多地震发生在泰国北部和沿西部的边界上,只不过没有造成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模式识别中的CORA—3方法。通过祁连山地震带近二十年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对该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做了预测。文章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特征因子的选取及其对结果的影响。(2)通过历史试验,K值试验等自我检验证明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溪江水库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溪江水库区原被认为是一稳定地区,但蓄水后库区中段发生了频繁的小震。本文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和测震资料,对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库区地质环境、震中区地质条件和水库地震特征等,进行了分析论证,并与新丰江水库的诱震条件作了对比,运用地震地质类比法,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发展趋势作出了评价。1983年汛期该库首次蓄至正常高水位,地震的发展没有超出本文的估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台站分布、前兆异常分布进行空间(二维)扫描,得到台站密度分布及异常密度分布。根据各点在台站密度值n中存在k个异常的概率,取其倒数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地震综合信息量,从而得到区域地震综合信息量分布图,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了一个有一定客观标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是华南的强震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震感强,北强南弱和南北周期性地迁移跳动等特点。琼北的地震能量释放较有规律。15—17世纪和18—20世纪能量释放的趋势类似,17世纪初为大释放期,20世纪的能量释放,虽然也有突发的趋势,但与17世纪比较仍相差一个数量级。 近东西向断裂构成了海南岛的构造格架。北西向断裂具有新生性和强烈的活功性。因此,前者可能是海南岛的控震构造,后者可能是发震构造。而产生地震构造的力源主要来自南海海盆的扩张,所有的地震活动特点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依据统计极大值地震活动序列的小波时频功率谱,探讨了震区岷山断块隆起地震趋势,分析了震区新构造特征、主要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的应力场特征以及现代仪器记录的极大值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认为九寨沟7.0级地震是虎牙断裂北北西继续延伸产生左旋走滑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比了1918-1976年发生的中国华北地震和日本列岛及其附近的较大地震,发现二者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是,日本海沟先发生7-8级大地震序列,其后日本海西部发生h≥300公里的深源地震,最后我国华北地区发生M≥6的强烈地震。对1918年以来的十四个活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R=0.82,能够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日本海沟地震约有30年左右的重复期。从1926年至今,日本海沟地震的活动中心向北漂移了3°-4°,与此同时,我国华北地震活动也以相同速率向北迁移。地震活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震中的相关迁移以及震源机制等方面的事实都表明,我国华北强烈地震可能受日本海沟板块俯冲运动的控制,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着某种物质流动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