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沙群岛海域的折射地震探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近十多年以来在东沙群岛海域进行的反射地震资料,声纳浮标资料,双船扩长排列剖面地震测量资料及海底地震仪的折射地震资料,绘制了东沙群岛海域关于沉积层基底与地壳结构的地震地质剖面,揭示了陆架,陆坡至中央海盆之间的地壳从陆壳向洋壳的变化中,过渡睦壳具有断块构造及被拉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至今存在着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几乎所有关于最新地震、地壳中应力强度、地下水位变化和其它地下活动的信息只有6个独立的(不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地震学家才能获得。国家委托他们作出在东京地区以及东京以西被认为是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是否发生地震的...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地壳厚度在17—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折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圣弗兰西斯科海湾有活动的挤离断层吗?RolandBurgmann自70年代初以来,人们一直对圣弗兰西斯科海湾南部地壳在地震中的变形进行精确的大地测量。除了大地震的同震和震后效应之外,地壳变形速率在该时期几乎保持不变。我们比较了可信度为95%的实测速度...  相似文献   

5.
在地壳中除一般的地震外 ,还可能发生其他不那么快速的地震过程。例如 ,在火山附近常记录到相当持续的振动 ,被称之为火山的抖动。2 0 0 0年日本开始起动由安置在全国各地、深度为 2 0 0~ 3 0 0m钻孔中的由 60 0台数字地震仪组成的“Hi 网络”。按仪器的灵敏度及其分布的密度 ,它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类似的网络。“Hi 网络”记录到发生在南海俯冲区范围内地壳下层延续数分钟至数星期的振动。日本地震学家ObaraK成功地记录到离火山活动中心非常远的地壳振动。如果没有“Hi 网络”和在集中处理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 ,这些振动也许未被注意到…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地壳深地震反射剖面初步的解释,将可以改善酣四里岛的地壳地质模型。陔剖面最近在西西里岛陆上获取,从伊特鲁咀弧海岸到Iblean前陆(SIRIPRO多学科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黄海重力异常反演出该区莫霍面构造轮廓,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南黄海海域地震直接或间接地与地壳深部构造有关。并指出地震发震环境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26日星期日格林威治时间零点58分53秒(当地时间7点58分53秒),在东南亚发生了灾难性的地震。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以西250km的印度洋中。看来震源位于地壳内,其深度将近30km。震级为9级。按照现代的概念,地震是地下深处岩石完整性发生断裂(巨大裂缝),或岩  相似文献   

9.
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包括鱼类在内的许多动物在地震前都有明显的异常反应。1733年云南大东川6.75级地震前,“众鱼倒出,大者盈数尺”。1917年云南大关6.5级地震前,“河水大涨,河鱼千万自跃上岸”。1969年渤海7.4级大地震前,鲨鱼突然成群浮于水面,许多鱼跳到岸上。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前,鱼类的异常反应也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据地震监测人员测定,全球每年发生大小地震100余万次。当然多数地震是无法感觉到的,只能通过精密仪器才能观察到。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据测定,过去发生过的大地震其能量超过热核装置的数倍之多。由于地震经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科学家们一直都在观察和研究地震的发生。人们了解到,地震的发生是由100~145公里  相似文献   

11.
构造和岩浆事件、岩浆供应、轴部岩浆房性质以及热液循环影响了中速和快速扩张的地壳增生。在快速和超高速扩张中心———例如在地壳岩浆房和活跃的热液循环中发现有地震反射的东太平洋海隆,其热液循环引起的地壳岩浆体的冷却和结晶会影响地壳的地震结构。热液流体的地球...  相似文献   

12.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法(DSS),发明了海底地震仪(OBS),用炸药作震源,置于海底的地震仪接受从地...  相似文献   

13.
西方有谚语,叫做“笨得像只鱼”。在美国,人们也常常将那些笨笨的新人菜鸟称做“fish”。在人们印象中,鱼类确实是一种傻傻的动物:你喂它多少食,它就会吃多少,甚至于会自己把自己撑死;以前的某些实验表明,它们只能记住最近3秒内发生的事。但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鱼类甚至比一些狗的学习能力更佳。鱼儿们可以互相学习,具有长期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够辨识对方。他们通过水中的窃听获取各类信息,一些种类的鱼甚至会使用工具。鱼类“聪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从地壳碰撞到地壳俯冲,从阿尔卑斯到喜马拉雅的一个发育模式X.LePichon已有资料表明,在阿尔卑斯山根底部55km处可能出现榴辉岩化.这与该处地震莫霍面的深度一致.这个榴辉岩化限制了该地的最大区域高度的为2.5km.资料表明,喜马拉雅的高度是由俯冲...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0月15日在赫克托—马因村(落杉矶东北160km)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达里氏7.1级 ,但它造成的损失并不大 ,因为这是一个沙漠地区 ,几乎没有居民。按地震学家JonesL的意见 ,这次地震与1992年在兰德斯(落杉矶以东160km)发生的7.3级地震有联系。由于每次地震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地壳中的地应力 ,在相邻的断裂组合的演化中应当观察到一定的相关关系。当地表裂开时 ,断裂带两侧的地应力减小了。众所周知 ,1906年在旧金山和1857年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生的毁灭性地震导致沿…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您好!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地球形成演化历程的重要信息,是探讨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深地震探测技术以其分辨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始终在深部结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30年来,南海海域深地震探测在地壳结构与地质构造演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深部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仪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圣?安得列斯断层区帕克菲尔德村附近打了数口250 m深的钻井,并在其底部安装了10台高精度的地震仪。这些地震仪能够记录到人类感觉不到的里氏1级震动。 在观测期间,该区发现了将近6 000次不同强度的地震。地震学家McEvilly T 和 Nadeau R M 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这个地区发生周期性的(间隔数月至数年)特征明显的微震动。在测量它们之间的间隔时,研究者们可以直接在事件发生处准确地追踪地壳中应力的增长。 已查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圣?安得列斯断裂的帕克菲尔德地段,地壳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筑波地球物理测量学院的测量学家M Murakami和美国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州立大学的地震—火山学家 S Mc Nutt公布了有关他们发现了地球周期性“呼吸”——地震现象某种年度周期性的信息。他们通过分析借助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多年来高度准确的资料 ,确定存在着这种周期 ,特别是在日本列岛区观察到的。这个系统有 50个地面测站 ,其网络覆盖了日本的东北部 ,记录到每年由东向西发生地壳挤压 (大约为 3 0 mm) ,随后导致方向相反的地壳拉张作用 ,并且在秋季这种运动比春季要快 1 5%。也许在日本观察到的地震季节与此有关 :地下的冲击和某些火…  相似文献   

20.
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是研究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冲绳海槽及邻区广角反射/折射地震研究成果,对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地壳厚度较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减薄的陆壳,但局部已出现洋壳;海槽北、中、南三段处于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地壳厚度、结构、减薄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琉球俯冲带不同分段活动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的不同是造成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和构造演化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冲绳海槽内洋壳局限于海槽中、南段轴部,在轴部地堑沿走向方向布设OBS测线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洋壳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