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学旅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研学旅行发展水平的客观映射。该文构建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季节性集中度、变差系数、莫兰指数刻画2011—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特征,运用PVAR模型探究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整体呈“V”形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网络关注度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格局,变差系数则呈现“Λ”形,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各省域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呈现出非平衡发展格局;(3)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研学群体、信息发展水平、研学旅行资源影响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确把握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错位关系,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综合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均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旅游竞争力重心呈集聚分布态势,旅游网络关注度重心则随时间波动变化,大致位于旅游竞争力重心的西南方向;(2)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格局由东至西呈现出正向错位向负向错位逐渐过渡的分布特征,正向高错位区由东部沿海省域向中部省域延伸,负向高错位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特色旅游地与热门网红城市;(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导向、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百度指数获取2014—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对俄罗斯旅游相关关键词的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基尼系数、首位度、季节性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中国赴俄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网络关注度与实际赴俄游客数呈正相关,5年间网络关注度增长迅猛,各月关注度则愈发均衡。2)网络关注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而网络关注度的季节性集中指数则相反;各省份网络关注度由极化分布转为相对均衡分布;各省份网络关注度的首位度不显著,北方地区最高。3)各省份网络关注度等级变化不大,东西部省份差异明显。高关注地区始终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低关注地区以西部为主,形成甘肃-宁夏-青海-西藏连片分布的格局。4)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度、国内旅游开放度是影响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的核心因素,城镇人口比重、赴俄交通便利程度、客源地夏季平均气温也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从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推动开通直飞俄罗斯航线、开发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赴俄旅游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天价虾"为旅游舆情样本,基于百度指数,分析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极速上升、指数式衰减、阶段性显著提升的演变轨迹;月度为加速收敛波动态势,月内分布相对差异但有均衡化趋势;周内分布为"工作日高,周末低"。(2)旅游目的地气候舒适度、媒体关注度、旅游时间对舆情网络关注度有显著影响,媒体关注度的影响在当期显著,跨期影响并不明显;假日效应、周内效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3)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大,强弱分布呈现空间跳跃特点;大陆关注度远高于港澳台,澳门为0关注;东中西网络关注度呈现梯度递减规律,其区域绝对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的相对差异依次递减。(4)网络发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缘网络、空间距离是影响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空间变化的显性因素,媒体关注度与教育发达程度的空间影响未能通过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5.
湿地是宝贵的生态及旅游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以百度指数、GoogleTrends、巨量算数、热浪算数为数据基础,运用指数分析、空间可视化表达、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中国湿地旅游网络关注度。结果表明:2013-2022年中国湿地旅游网络关注度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月际变化呈“双峰式”趋势,季节性强度指数较强。中国湿地旅游网络关注度在空间上差异明显,网络关注度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地理集中指数为30,相对集中。中国湿地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依影响强弱水平排序为经济水平、网络普及度、湿地旅游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和自然气候。  相似文献   

6.
黎雅悦  戈大专  牛博  李杰 《热带地理》2022,42(10):1701-1712
基于休闲旅游资源POI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栅格分析等方法,探讨广州市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并解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中心城区密集、边缘区稀疏”的分布特征,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空间集聚度不断下降。2)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文化类集聚程度最高,康娱类呈单核集聚,自然类呈板块式集聚,专项类最接近随机分布。3)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向外渐降,至从化区北部达到最低的特点。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整体可达性最高的是康娱类,可达性最低的是专项类。5)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格局在“资源-交通-人口-行政”体系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是衡量旅游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建立旅游"六要素"搜索关键词选取、搜索数据剥离及合成的技术方法,结合2011-2015年我国24个主要城市旅游要素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变差系数、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要素的网络关注指数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至2015年,"吃、住、行、娱"四要素网络关注指数城市差异呈"V"字趋势波动,"购"要素差异越来越大,"游"要素差异则越来越小;旅游"六要素"网络关注指数的赫芬达尔系数变化不大,各城市度集聚程度低,关注较为分散;旅游"六要素"网络关注指数在空间扩展上具有极大相似性,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向正东—正西方向转变的趋势。但"吃、住、行、购"等旅游要素网络关注指数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呈现向西南偏移的趋势,而"游、娱"旅游要素则呈现出向东北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缩短旅游时空距离,引致虚拟旅游网络发生变化.以沪昆高铁为例,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节点中心度、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旅游节点视角分析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可达性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变化,进而深入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并识别节点发展类型.研究表明:1)沪昆高铁带来非均衡的时空收敛效应,节点可达性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核心节点—带状演化—面域集聚"分布格局;2)沪昆高铁弱化了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邻近效应,同时促进节点集散功能嬗变,区域差距缩小;3)节点可达性改善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变化之间主要为中度协调,其次为基本协调,中度失调和高度协调类型数量较少,总体呈梭形分布,边缘地区的协调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4)不同区位的节点对于可达性改善的响应程度不一,活性节点、中性节点、惰性节点表现出等级性、集聚性、洼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分析1991-2010年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呈快速扩大态势,虽然相对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②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两极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③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高收入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目的地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搜索体现了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现实关注与潜在需求情况,是游客潜在出游行为的一种前兆。对民宿网络关注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明确我国民宿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优化我国民宿行业发展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基于2015—2019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空间单元的民宿网络搜索数据,使用赫芬达尔指数、季节性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变差系数、首位度等指标,对中国民宿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民宿网络关注度在2015—2019年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季节性分布差异明显,网络关注度在假日前期会出现显“前兆”效应;(2)中国民宿网络关注度存在地域不均衡性,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整体趋势,2015—2019年民宿网络关注度的区域集聚程度在降低,区域间差异在缩小;(3)气候的舒适性和闲暇时间是影响民宿网络关注度时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购买力、人口规模、互联网发达程度、受教育程度和民宿业发展水平均会对民宿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防文化旅游对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增强旅游者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驿势圈网络关注度研究是做大做强蓝色国防旅游的重要基础。选取全国12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海防文旅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基于2017—2019年网络关注度数据分析划分其驿势圈,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基尼系数、ArcGIS等方法与技术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海防文旅景区网络关注度自东向西逐步递减,东西部地区关注度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关注度差异相对均衡,形成了以“山海关”“刘公岛”为中心的双核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2)客源吸引半径与资源知名度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受地理临近优势影响,吸引力主场集中在197 km范围内;(3)周期性循环的季节差异性特征显著,呈现以“秋春为主、夏冬为辅”的波动态势;(4)驿势圈可划分为核心层、次核心层、中间层、次边缘层、边缘层5个等级。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交通服务功能模型和旅游效率评价指标基础上,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Bootstrap-DEA模型、双变量LISA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2000-2016年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解析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整体呈上升态势,呈现典型“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旅游效率总体水平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格局。2)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效率总体呈现空间集聚和依赖特征,双变量局部Moran散点主体落点呈现“高—高”和“低—低”空间聚类模式,表明评价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效率关系时不能忽略空间效应。3)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佐证了交通是区域旅游效率增长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本地交通服务功能每提升1%,将会带动本地和邻近地区旅游效率分别增长0.2752%和0.1456%。4)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市场规模和对外开放度对本地旅游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旅游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王新越  芦雪静 《地理科学》2020,40(7):1160-1170
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样化集聚程度则表现为东高西低;② 专业化集聚指数热点区集中于西部省份,冷点区以华东和华中省份为主;多样化集聚指数热点区位于中国沿海各省份,冷点区则主要包括新疆、西藏;③ 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专业化集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区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以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带动旅游经济,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的正向效应尚未显现,而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旅游经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讨区域网络关注现状,以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抖音粉丝量为测度指标,采用空间关联、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格局,运用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异格局看,整体城市网络关注度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双核结构凸显、中部地区塌陷的特征;关注度层级划分较为清晰,呈上下对称分布;(2)从空间关联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LL区在西南部连绵分布,显著LH区围绕成都和重庆分布,人均水平的高值区为连接成都和重庆的资阳;(3)从空间集聚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与分异格局类似,人均水平的空间结构为“核心-外围”结构;(4)从影响因素看,网络关注度与经济、网络、交通发达程度、城镇化进程、人口构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可为促进成渝地区城市活力、虚拟经济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百度指数的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网络关注度是旅游者需求状况和行为习惯在网络上的直观表现。基于百度指数,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相关系数等统计分析指标,研究我国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温泉旅游在网络上的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月变化曲线呈"U"型,周变化曲线呈倒"V"型;"黄金周"期间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先升后降,"五一"假期前2天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五一"高峰比"十一"提前1~2天,春节比"十一"推迟1天。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省际差异明显,差异度呈上升趋势,关注度较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的关注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国内温泉旅游是一种非天然温泉依赖型旅游活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温泉旅游的发展程度,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是区域温泉旅游发展程度、人民收入水平和获取旅游信息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绍博  郭建科 《地理研究》2016,35(9):1714-1726
基于旅游系统的区域开放性,从省内、省际两个角度出发,对国家级风景区的省内、省际交通可达性和市场潜力进行探讨。研究发现:① 风景区离散或集聚的规律性分布,使整体可达性区域差异性明显,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南北两侧向中间递增的分布格局。② 省内交通可达性优势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省际交通可达性优势区集中在中原地区,与省内交通可达性相比,省际交通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与航空可达性相比,铁路可达性对省际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更大。③ 整体市场潜力呈现“带—团”状聚集式分布,基本形成了以东部沿海经济带为主的“带状”高市场潜力区,中部团状聚集式的较高市场潜力区,以及西部偏远低市场潜力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省内市场潜力相比,省际市场潜力区域差异性更大,不同区域、种类的风景区省内、省际市场潜力优势不同。④ 旅游实际市场与市场潜力发展核心区空间错位明显,实际市场核心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市场潜力核心区则相对靠北,集中在中原及京津冀地区。  相似文献   

17.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集聚地区,是一个很独特的地理-人口-交通单元,也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节点。以宁夏的交通路网数据为基础,通过设置阻抗改进网络分析法,并结合成本距离算法和GIS空间分析计算2011、2017年和2023年的县(区)可达性,研究全区路网的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路网发展的决策建议。研究表明:宁夏已经构建路网的主骨架,但路网发展不均衡,北部的路网建设优于南部;县(区)的平均可达性由2011年的4.02 h缩短为2017年的3.75 h,路网可达性迅速提升,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县(区)可达性的差异不断减小,全区路网空间结构的均衡性逐步增强。宁夏应重点建设以银川为中心的运输通道,通过加快南部地区的铁路建设来进一步优化全区路网布局,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运输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旅游交通可达性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确定沿线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角色,结果表明: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促使沿线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普遍提升,但提升幅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廊道东侧城市优于西侧城市,各省区旅游经济基础较好城市优于基础较差城市;旅游网络结构日趋紧密,城市间旅游互动与合作逐渐频繁,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协调发展趋势。深入剖析9个城市的网络角色对兰新廊道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相关建议:沿线地区应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兰州核心城市的功能,同时利用酒泉次核心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发挥嘉峪关、张掖、西宁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承转作用,带动吐鲁番、海东、哈密等边缘城市,打造西北“旅游+高铁”丝绸之路黄金线。  相似文献   

19.
俞路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148-1160
基于交通可达性指数对2009—2016年期间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整体上所有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范围上来看,无论时间可达性还是经济可达性,东部城市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高铁建设导致经济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可达性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但集聚外溢效应同样存在,这种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近邻地区,向周边中等规模以上城市扩展。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区域间交通成本仅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下降,由此导致区域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尚处在交通成本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倒U字曲线”的中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交通模式的长春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地图路径规划API及腾讯宜出行大数据,采用集成多种交通模式(步行、公交、驾车)的引力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供需匹配特征。研究发现:①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随出行方式和时间观测阈值的变化而改变,各社区可达性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好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公园、河流及轨道交通沿线;低可达性社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西南向外围边缘区域。② 从不同交通模式来看,驾车出行的可达性水平要显著高于步行和公交,其出行克服时间成本的能力较强,但驾车可达性的空间差异也高于公交和步行;随时间阈值的增大,不同交通模式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③ 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特征显示,中心城区二环、三环区域公园绿地供需匹配较好,供需失衡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环内核心区及城市边缘开发区,核心区存在“低供给-高需求”的聚集现象,边缘城区存在“高供给-低需求”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