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荀英  黄新辉 《地震学报》1996,18(1):103-110
用正交设计法与有限元法联用,快捷地求出能造成区域内断裂错动方式的远场构造应力;求出红海湾地震前该区构造应力场.采用弹塑性软化失稳模式模拟发震过程,先后模拟了计算区内本世纪5次中、强地震.计算表明:中、强构造地震均发生在断层安全度为零的地段.根据现今断层安全度分布预测了该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唐山地震后发震断层和周围地区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觉民  王若柏 《地震学报》1997,19(5):487-492
介绍了设于唐山地震发震断层地表裂缝的形变台站,在地震后18年间观测到的断层形变.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垂直和水平形变都集中在大震之后的7年之内;1983年是震后形变的转折期.大面积水准显示的形变与断层形变强度定性相符,目前呈现出不易于积累应力的松弛状态,近期不大可能发生较强地震.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参量计算法及地震前兆实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复业  黄燕妮 《地震学报》1996,18(4):480-488
讨论了有效电阻率椭圆及各向异性奇象现象.对任意夹角三道测线或相互垂直二道测线并增测横向有效电阻率的二种情况,分别给出了定量计算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参量的方法,即求最小电阻率1主轴方位角,平均电阻率(13)1/2,(23)1/2及各向异性系数=(2/1)1/2的方法.作为实例对大同台的资料进行了处理,结合原地电阻率剪切实验结果,得出在1989年10月19日大同6.1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大同、阳原二台NE向地电阻率异常上升,NW道异常下降系介质受到纯剪切所致.其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与地震断层走向夹锐角.断层面上的剪应力较大,正应力甚小,断层易于滑动,故地震的震级并不特别大.震前与震时介质应力状态相同,故地电阻率前兆与同震变化符号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潜在震源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北天山山前推覆构造及乌鲁木齐以南的逆断裂-褶皱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由根部断裂、推覆体和前缘逆断裂-褶皱构造所组成;强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动的高值区可能位于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附近,而地震地表破裂和同震地表变形则位于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内。南天山的柯坪推覆构造、库车推覆构造、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推覆构造,虽然也由多排逆断裂-褶皱构造带组成,但是其中的规模巨大、发育时间较长的逆断裂-背斜带,往往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强震的极震区分布与地震地表断层位置比较一致,可作为强震的潜在震源。盆地内的新的盲逆断层-褶皱构造也具备发生6.5—7.0 级地震的能力,应作为震级上限为 7.0 级的潜在震源。由于对逆断层-褶皱构造的深浅构造关系及发震模型认识的不足,在潜在震源划分中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还应考虑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及构造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潜在震源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北天山山前推覆构造及乌鲁木齐以南的逆断裂.褶皱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由根部断裂、推覆体和前缘逆断裂.褶皱构造所组成;强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动的高值区可能位于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附近,而地震地表破裂和同震地表变形则位于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内.南天山的柯坪推覆构造、库车推覆构造、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推覆构造,虽然也由多排逆断裂.褶皱构造带组成,但是其中的规模巨大、发育时间较长的逆断裂.背斜带,往往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强震的极震区分布与地震地表断层位置比较一致,可作为强震的潜在震源.盆地内的新的盲逆断层.褶皱构造也具备发生6.5-7.0级地震的能力,应作为震级上限为7.0级的潜在震源.由于对逆断层.褶皱构造的深浅构造关系及发震模型认识的不足,在潜在震源划分中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还应考虑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及构造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6.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孕育时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时标  姚振兴 《地震学报》1997,19(6):600-607
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鲜水河断裂带孕震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孕育时空相关性确实是显著存在的;某段断层地震震级越大,对相邻断层的相关性影响越强;受挤压应力的走滑断裂带上各段断层的确具有串联受力关系,某一段断层的地震,客观上缩短了相邻断层的地震孕育时间,因此对相邻断层的地震具有促震作用;平静期、活跃期交替出现是鲜水河断裂带孕震的必然规律;对鲜水河断裂带,滑动可预报模型与事实出入很大,而经修改了的时间可预报模型却与事实基本相符.本文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历史地震记录资料为基础,对有关地震预报模式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验证,这种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均对地震预报模式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陆缘弧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喜炜 《地震学报》1996,18(4):437-443
陆缘弧系是北西滨太平洋区岛弧系后面主陆边缘的弧形构造,其与岛弧在形态及运动学上有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特点.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弧的前弧及其两翼走滑带的活动控制了我国大陆东部的强震活动.前弧出现挤压逆冲型地震,两翼则呈现走滑型地震.陆缘弧地震具有空间上分段性与时间上脉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若干地震地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本文在对活动断层的工程涵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后,讨论了断层物质测年的工程应用进展及其断层活动时代鉴定问题,并就如何加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应用地震地质资料评估大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以及活动断层地表断错位移的概率评价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浅层断层对场地地震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炳政  罗奇峰 《地震学报》2003,25(1):96-101
应用动接触理论模拟断层的滑移问题,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浅层断层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地表断层出露的周围地区,断层下盘地表地震动放大效应较大,断层上盘地表地震动放大作用有明显的降低.这一结果说明,在有浅层断层的场地建设重大工程时需要考虑断层对地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山地震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大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洁  巫映祥 《地震学报》1997,19(6):566-573
根据断层深部不均匀滑动反演方法,利用6期大地形变资料,反演计算了唐山地震断层在震前、震时、震后共5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况.其结果体现了地震断层由震前加速运动、震时突发错动到震后松弛、调整,趋于稳定的运动过程.进而利用地震断层的滑动与应变能的关系,估算了唐山地震的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11.
赵永安 《地震学报》1996,18(3):365-375
控制内陆浅源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应力场可视为基本应力场与变化应力场的叠加,后者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两类与地热有关的产生变化应力场的问题:一类是局部高温区问题,包括载热流体侵入竖直或水平裂隙的情况和存在静态局部高温区的情况;另一类是断层在稳态扩展中出现位移间断的同时也释放热能的情况.将它们理想化为热弹性理论的三维准静态问题,并给出各自的解.求得其在地表附近某平面上所产生的若干地震前兆附加场的近似表达式,如温度场、体应变及地下水位场、垂直形变及地倾斜矢量场.讨论它们在该平面上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就诸情况进行对比.为综合利用它们的前兆观测资料,探索阶段性的地震前兆信息提供某些可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的构造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竹君  任伏虎 《地震学报》1996,18(4):523-528
从地质构造背景、余震活动 、地震地表破裂及其位移分布特征和强地面运动等方面,分析了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几何学和动力学特点,认为野岛断裂和六甲山断裂走向相同,但倾向相反,上升盘与下降盘呈对角对称分布,属于逆走滑断裂.它们构成一条枢纽性走滑断裂,阪神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的枢纽轴部,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导致了此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常常伴随着大地震的发生,其动力学原因可以通过矩形截面梁扭转的应力分析来模拟.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地震地表破裂的位错量、余震密集程度以及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规律,有如在扭转的矩形截面梁内部从中心向周围的剪切应力大小的改变. 最后,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构造力学条件,分析了神户市地震破坏最严重地区的分布特点.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在识别中长期地震危险区,而且在合理地建立地震灾害预测模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表软土覆盖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是地震学家,尤其是工程地震学家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墨西哥地震(1985年9日19日,MS8.1)、日本阪神地震(1995年1月17日,MS7.4)造成的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均与地表软土覆盖层密切相关.因为软土层引起地震动明显放大,经软土层放大后的地震动再作用于各类建筑,使振动频率落在地震动放大频段内的建筑物遭受的破坏比基岩处的要大许多. 在国外,地表软土的土动力特性和放大效应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工程地震学家的重视.例如,日本的神山和柳泽(安艺敬一,1989)用日本117份强地面运动中20 cm/s2以上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物理意义地表地震动的一致概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长青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8,20(5):489-495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有物理意义地表地震动的危险性分析的一致概率法.该方法使用的地震动时程与场地周围潜源所发生的地震事件对应,其包络参数、反应谱、最大加速度等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不考虑土层反应的情况下,本方法与传统的一致概率法相同.本方法支持用天然地震加速度时程直接输入.合成地震动仅作为缺乏强震资料的一种近似方案.随着场地周围强震资料的不断积累,本方案将更客观地反映场地所处的地震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变形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文林  张晓东 《地震学报》1995,17(2):139-147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二.本系列的论文之一,讨论了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模型.提出一条完整的走滑断层,并不是整条带上都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位错面的各个地段的变形性质是不同的.只有中部主体走滑段表现为走滑性质,而两端则以垂直变形为主要特征;本文第二部分通过近年来我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且调查比较清楚的几次7级以上走滑型大地震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的讨论,进一步证实了,虽然各次地震都具有各自复杂的个性特征,但它们在共性上,这些地震的发震断层都具有上述相似的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断层系、地震及其关系的分形研究——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 《地震学报》1998,20(3):295-299
运用分形理论以中国为例对断层系、地震及其关系进行了分形研究,探讨了断层系分维值D和地震活动分维值D的意义,并根据D,D的差异进行了断层系、地震综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余震序列分布、震源机制、断裂构造、地震烈度和发震构造,简要论述九寨沟MS7.0地震及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整理此次地震198条强震动记录,分析强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衰减规律)及构造影响因素,发现峰值加速度在发震断层两侧的衰减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中NE向衰减缓慢,SW向衰减迅速,该现象不仅与发震断层的倾向、倾角有关,还与不同构造块体的介质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言祥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1,24(6):615-621
1999年9月21日(当地时间)台湾集集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从残差分布上看,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低.从这次地震的加速度峰值分布等值线图上也可以看出,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上盘衰减较慢而下盘衰减较快.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以便使所用的衰减模型更能反映不同地震环境地区的地震动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唐山和澜沧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刁桂苓  于利民 《地震学报》1995,17(3):305-311
以唐山地震序列167次MS4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澜沧地震序列16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基本资料,系统分析了各自震源区应力场的状况.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稳定,没因发生强震序列造成显著的改变.余震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机制解相近,受主震及强余震影响,部分余震机制解有所偏离,但偏离程度随时间减小.唐山和澜沧序列中优势取向的机制解占全部解的比例相当,暗示构造应力场对强震序列的控制作用大体相同.经震源机制的聚类分析发现,唐山较澜沧序列类型多、取向分散,分析认为是唐山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比澜沧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复杂所致.   相似文献   

20.
姚运生 《华南地震》1993,13(3):50-54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