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含铁建造在整个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中分布广泛,但针对华北地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出露的含铁建造目前还没有报道。文中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XRD、SEM、ICP-MS等手段,对北京十三陵地区出露的长龙山组含铁建造的分布规律、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等开展研究,并探讨含铁建造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含铁建造的铁质主要为赤铁矿,与石英、海绿石等矿物伴生。含铁建造存在2种分布模式:Ⅰ型含铁建造,与海绿石伴生,产出厚度变化大(1~50 cm),偏光显微镜下海绿石砂岩和铁质条带呈互层状产出,赤铁矿具近球形结构;Ⅱ型含铁建造,无海绿石伴生,产出厚度相对较大(一般大于10 cm),镜下见黑色的富铁层夹碎屑石英透镜体,赤铁矿常发育针状或雪花状结构。依据构造演化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含铁建造的铁质来源主要为下马岭组顶部的铁质风化壳。Ⅰ型含铁建造为化学胶体沉淀与海绿石风化的混合成因;Ⅱ型含铁建造主要属于胶体化学沉积成因,后期可能经受了糜棱化改造作用。这一结论为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含铁建造的找矿提供了沉积地质依据,对于完善含铁建造成矿机理及华北地区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含铁建造在整个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中分布广泛,但针对华北地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出露的含铁建造目前还没有报道。文中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XRD、SEM、ICP-MS等手段,对北京十三陵地区出露的长龙山组含铁建造的分布规律、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等开展研究,并探讨含铁建造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含铁建造的铁质主要为赤铁矿,与石英、海绿石等矿物伴生。含铁建造存在2种分布模式: Ⅰ型含铁建造,与海绿石伴生,产出厚度变化大(1~50 cm),偏光显微镜下海绿石砂岩和铁质条带呈互层状产出,赤铁矿具近球形结构;Ⅱ型含铁建造,无海绿石伴生,产出厚度相对较大(一般大于10 cm),镜下见黑色的富铁层夹碎屑石英透镜体,赤铁矿常发育针状或雪花状结构。依据构造演化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含铁建造的铁质来源主要为下马岭组顶部的铁质风化壳。Ⅰ型含铁建造为化学胶体沉淀与海绿石风化的混合成因;Ⅱ型含铁建造主要属于胶体化学沉积成因,后期可能经受了糜棱化改造作用。这一结论为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含铁建造的找矿提供了沉积地质依据,对于完善含铁建造成矿机理及华北地区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鞍山地区鞍山式铁矿的建造特征鞍山式铁矿是条纹状的含铁石英岩,相当于国外的含铁石英岩、碧玉岩、铁燧岩等前寒武纪含铁建造,是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一类铁矿床.它分布面积之广和特有的不可逆成矿性,又具有全球性的地质演化意义.鞍山地区的含铁建造均属太古代,其中分为角闪质型和粘土质型两种含铁建造.前者相当于常伴生有海下火山喷发沉积的含铁建造;后者相当于常与千枚岩、片岩等陆屑沉积在一起的含铁建造.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相似文献   

4.
新余铁矿田含铁岩系地层物质系统沉积的地球化学环境是一个氧化相-弱氧化相-弱还原相-还原相的演变过程.矿田经历了澄江-加里东构造旋回的多期次、多方向、多型式褶皱构造改造.新余铁矿田矿层和舍铁岩系的各种成矿地质特征以及矿田东、中、西段构造特征是铁矿的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物质反映.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分析矿田成矿地质系统的内在规律,总结新余铁矿田矿层和舍铁岩系变化特征,矿层顶板、底板和含铁岩系标志层特征以及矿田东、中、西段构造特征.解释新余铁矿田单层矿"红绸舞式"褶皱的成因,为铁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引言许多年来,条带状含铁建造的成因问题一直是地质界争论的课题.对此问题的均变说只取得了局部成功,因为近代的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同类产物显然还是未知的.许多研究者对含铁建造本身的岩石学、矿物学、化学及其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期查明其成因.这种方法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新资料,但始终未得出关于这种特殊的沉积物类型的成因的普遍一致意见.本文概述了从另一途径研究该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即从地  相似文献   

6.
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出版的经济地质从书第1卷“加拿大的铁矿床”(1965)一书里,作者把含铁沉积岩划分为富铁岩(ironstone,又译铁石和含铁建造(ironformation).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认识到硅质含铁建造以两种主要类型产出,可以根据伴生的岩类、岩相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分类(图1).这种分类发表后,对含铁建造及其伴生岩石的岩相地层、沉积作用、构造环境和背景又作了更详细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含铁建造  相似文献   

7.
青海锡铁山矿区滩间山群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铁山滩间山群是重要的含矿火山-沉积建造.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并重新厘定了4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新建层序反映柴北缘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开合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惠民式和疆峰式铁矿的研究,认为它们都是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控制的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前者兼有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和粒状含铁建造(GIF)的特征,而后者则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它们均具备元古代条带状铁硅建造铁矿的特征,满足形成前寒武纪大型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大型海洋热液供应系统、作为沉积仓储的大陆架体貌及有能力...  相似文献   

9.
安徽霍邱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一个大型BIF铁矿田,矿体均赋存于一套新太古代中高级变质作用的含铁建造中,自下而上可分为A+B矿带和D矿带:前者为变粒岩-片岩-磁铁石英岩建造;后者为片岩-大理岩-赤铁(镜)铁石英岩建造.本文利用现有的矿床勘查、物化探和地质科研资料,对该矿田的地质背景、矿体赋存条件、构造型式进行深入剖析,推断矿区周边及深部构造格局与控矿因素,研究分析霍邱铁矿含铁岩系特征,进行含矿层位的准确划分、厘定和对比,深入研究含铁岩系的平面分布范围和延深,对矿田控矿构造进行综合分析.运用LA-ICP-MS技术获得霍邱群斜长角闪岩最老年龄为2.8Ga左右,代表原岩形成年代.同时获得晚期混合花岗岩的侵入年龄为1.8Ga左右.通过Hf同位素测定,获得各变质岩系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最老的锆石Hf模式年龄可达3.5Ca前后.根据区域年代学资料和霍邱铁矿含铁岩系特征,本文正式提出“霍颍运动”这一概念,作为皖西北新太古代2.7Ga前后在霍邱-颍上-寿县-蒙城一带发生的构造事件和成矿作用,以区别于以往沿用蚌埠运动描述本区霍邱群变质作用和成矿事件的提法.最后结合本区含铁建造特征,初步判定霍邱铁矿为一种介于阿尔戈玛和苏必利尔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铁建造.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2.7Ga是华北克拉通陆壳生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但缺少同时期的世界主要克拉通上广泛发育的BIF铁矿。胶北莱州-昌邑地区的BIF铁矿赋存在原划分的粉子山群小宋组含铁建造中,含铁建造的岩石组合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含石榴黑云片岩夹角闪磁铁石英岩,磁铁浅粒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斜长角闪岩具有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变质酸性火山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点,故推测莱州-昌邑地区的含铁建造形成于与岛弧相关的构造环境,而与粉子山群形成的裂谷构造背景无关。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含铁建造中变质酸性火山岩(埃达克质火山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726±10Ma,在变质泥砂岩中获得了~2.73Ga和~2.9Ga两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并缺少新太古代晚期(~2.5Ga)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信息;在斜长角闪岩中获得的变质锆石年龄为~1850Ma,并有2.68Ga的继承或捕获锆石年龄信息;因此推断莱州-昌邑地区的BIF铁建造有可能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2.7Ga),而在新太古代晚期(~2.5Ga)则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含铁建造被~2.17Ga的二长花岗岩侵入,并共同卷入胶北古元古代晚期(~1.85Ga)的变质变形作用改造。莱州-昌邑地区含铁建造的岩石组合和锆石年龄信息与胶北地块栖霞地区比较有所不同,这可能揭示出胶北地块在新太古代早期(~2.7Ga)构造环境差异和古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Caue铁矿位于Sao Francisco地盾南部Itabira地区。在该区已确定出其变质程度达到角闪岩相三个地质单元:(1)太古代火山沉积层序;(2)元代含铁建筑单元;(3)元古代石曲岩单元。含铁建造单元被角闪岩脉切割,在构造上被火山沉积层序内的滑石片岩和角闪岩叠。  相似文献   

12.
曹晗  吴昌志  刘援军 《江苏地质》2016,40(4):589-598
以纳米比亚北部台地区的新元古代成冰期朝斯(Chuos)组沉积变质型条带状铁建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该区的大地构造背景、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针对该区域朝斯组地层特征、构造历史、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形成环境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雪球地球"假说,认为研究区含铁建造与成冰期的一定条件下的裂谷作用形成海盆和热液组分有直接成因联系,在雪球期内的氧化还原环境多变的裂谷大洋、海底热液流体、大陆风化作用、海洋生物圈变化、大气与海水的物质组分交换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含铁条带建造的沉积层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北缘滩间山群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等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时限496~440Ma,与该区超高压变质作用不同步,后者时限545~485Ma。新的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序列表明,柴北缘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可能存在两次构造开合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位于西昆仑甜水海地块东段的大红柳滩赤铁矿是近几年发现的大型铁矿床,产于震旦纪甜水海岩群滨浅海相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中,赋矿岩性主要为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硬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通过矿体形态特征、矿物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分析,认为该时期存在缺氧富铁洋盆或者深水盆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铁质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属于新元古代沉积变质成因条带状硅铁建造矿床(BIF),找矿潜力巨大。该矿床是继塔什库尔干县一带发现了多个与火山岩建造密切相关的大型规模Algoma型BIF之后的重大找矿突破,也是西昆仑地区首次发现该类型矿床。深入开展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勘探工作,能够指导西昆仑铁矿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推进新疆地区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研究和西昆仑构造格局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孙玉宝 《地质与资源》2007,16(3):183-188,195
霍邱铁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处于北淮阳山字型构造脊柱部位.李老庄铁矿-菱镁矿床置于霍邱铁矿田中部.该矿床主要产于新太古界霍邱群变质岩系中,矿体赋存于富镁碳酸盐中,矿石类型可以分为菱镁矿磁铁矿石和蛇纹石磁铁矿石,各占25%.成矿物质来源于变质岩系的多层、分散的含铁建造矿源层中.依据矿床地质特征,结合矿石同位素地质和测年结果,认为李老庄铁矿-菱镁矿铁矿床为一新太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塞拉利昂中部马卡利地区出露有大片的太古界花岗-绿岩带地质体,其金矿资源丰富。通过矿产勘查和成矿规律研究表明,金的来源与太古界花岗-绿岩带地体密切相关。岩金矿床类型为含铁建造金矿床,主要赋存于绿岩带的绿片岩中及含铁建造的片岩中,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砂金矿的类型为河流冲积型砂金矿,主要分布在花岗-绿岩带内及其周边河流中的全新统冲积层中下部砂砾石层中。重砂异常和地球化学异常区内具备良好的岩金、砂金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前景,实施砂金-岩金综合找矿方法,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周俊鹏 《江苏地质》2019,43(2):222-228
辽宁本溪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鞍山式铁矿富集区,研究该地区含铁建造的显微构造变形机制,对系统研究区内含铁建造的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该处岩石经历了2期强烈韧性变形作用改造,依据重结晶作用类型和主要显微结构,变形作用发生在绿片岩岩相条件下。利用古差值应力大小测量,确定该地区含铁建造岩石变形古应力值为27.36~36.88 MPa;剪应变值在11.342~18.555 MPa之间,并具有左旋剪切性质。  相似文献   

18.
应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前任所长裴荣富先生的邀请,美国经济地质学家、国际经济地质学理事会理事长、科罗拉多矿业学院R.W.Hutchinson教授于1986年6月4日至7日在北京讲学。 Hutchinson教授讲学的主要内容有:(1)矿床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阐述了与火山喷气、喷气成矿作用有关的金属矿床类型随地质时期发展的演化特点及规律;(2)现代热卤水成矿作用。阐述了现代热卤水系统形成的地质环境、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物理化学条件以及与正常海水的区别;(3)含铁建造。论述了含铁建造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地质特征、成矿环境,以及随地质历史的发展含铁建造类型的演变;(4)块状贱金属硫化物矿床。Hutchinson教授从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讲起,深入论述了以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洪水河铁矿床为一中型铁矿床,其含铁建造产于狼牙山组千枚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磁铁石英岩型,少量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前人一般认为其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洪水河铁矿区含铁建造中块状铁矿石进行了铁同位素、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除1件样品外,其余含铁建造样品的铁同位素δ56FeIRMM014均介于0.97‰~1.97‰之间,和全球典型新元古代含铁建造的Fe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铁矿石的SiO2+Fe2O3质量分数高达78.56%~98.06%,具有极低的Al/(Al+Fe+Mn)值(0.00~0.06),为典型的化学沉积岩;总稀土元素(w (∑REE))变化范围为(16.49~80.89)×10-6,没有明显的Ce异常(Ce/Ce*为0.93~1.05),轻稀土元素轻微亏损,显示出类似新元古代含铁建造型的特点。综合对比洪水河铁矿区含铁建造的Fe同位素组成、沉积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断洪水河铁矿区含铁建造的沉积环境为新元古代柴达木—东昆北陆块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铁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相热液流体;富含Fe2+的海相热液流体上涌并逐渐演变为低温热液后在亚氧化水体环境中与含氧海水混合,最后导致Fe2+被部分氧化并形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逐渐沉积在大陆斜坡上最终形成含铁建造。洪水河铁矿的成因类型可划归为拉皮坦型新元古代含铁建造。  相似文献   

20.
中亚细亚矽卡岩矿床,根据其(1)构造和地质位置,(2)最主要金属以及(3)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划为六类建造。矿床类型按主要矿物划分(表1)。不同建造矽卡岩矿床地质位置的若干特征西尼村等(1957)曾在中亚细亚境内根据地质发展史、构造位置、岩浆岩性质和晚华力西期矿床等方面的不同划分了若干构造带。铁矿床分布在加里东和早海西期构造带中。某些铁矿床磁铁矿石重叠以后成绿柱石、钼、铜-金和其它矿化。一些主要的矽卡岩钨矿床和铅-锌矿床则分布在更晚期构造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