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麦无效分蘖所以影响作物产量,是因为它减小了作物的最佳有效群体。本研究旨在检验分蘖死亡率的遗传变化特性及其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系。在Rampur、Nepal通过4年重复试验对20个品种进行了评估。调查的性状有最大分蘖数、生殖性分蘖数、分蘖死亡率和产量。不同的供试品种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性状。分蘖死亡率范围从7%~30%。环境因素对所有4种特性有着本质的影响。对所有特性来说,逐年各项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这主要是由不同基因型间的变异引起的。然而,一些品种始终保持低或高的分蘖死亡率。4年中有3年的分蘖死亡率和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最高分蘖数与生殖分蘖数、分蘖死亡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产量与最大分蘖数之间表现了一种不显著的正相关,生殖性分蘖数和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了春小麦的无效分蘖对其产量有消极影响,且分蘖死亡率存在着品种间的基因差异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的主要栽培特点之一是分蘖优势特强,80%以上的产量靠分蘖构成。但分蘖具有两重性,早期分蘖能形成一定的穗形结构,有利于高产。后期分蘖不仅成穗率低,且穗形又小,对产量作用不大。分蘖过旺还会造成田间郁闭,恶化小气候条件,以致病虫害严重,导致减产。提高结实率是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无效分蘖对产量的影响,是因为它减小了最佳有效群体。利用新乡市1983-2005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年际农业及气候条件下各产量结构和分蘖死亡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基本苗、单株成穗数、最高密度、单位面积成穗率和分蘖死亡率之间相关显著;单位面积籽粒重、单位面积茎秆重、不孕小穗率、单穗粒数与分蘖死亡率之间相关系数相对偏小。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分蘖死亡率与产量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冬小麦无效分蘖对产量的影响,是因为它减小了最佳有效群体.利用新乡市1983~2005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年际农业及气候条件下各产量结构和分蘖死亡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基本苗、单株成穗数、最高密度、单位面积成穗率和分蘖死亡率之间相关显著;单位面积籽粒重、单位面积茎秆重、不孕小穗率、单穗粒数与分蘖死亡率之间相关系数相对偏小.  相似文献   

5.
水稻的分蘖情况,不仅直接影响有效穗的多少,还通过形成不同的群体结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及穗粒的多少、千粒重的大小等,严重地影响着水稻的最终产量和品质。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得出水稻的分蘖动态,影响分蘖的光温关系式和本地的光、温条件,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分蘖持续时间和分蘖速度对小麦分蘖率的影响规律及气候生态条件对分蘖持续时间、分蘖速度和分蘖率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影响川东南地区小麦的主要气候问题,指出了提高小麦分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箕根 《气象》1996,22(8):56-57
如何避免双季晚稻分蘖盛期和有效分蘖终止期缺测或迟测1)李箕根(江苏省高淳县气象局211300)1问题的提出目前执行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对稻类作物分蘖盛期和有效分蘖终止期的确定,作了统一的规定,即分蘖期达到普遍期后,进行分蘖动态观测,每5天...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稻田栽培食用菌的气象条件,认为在水稻分蘖后期稻田内形成的小气候具有栽培食用菌的优越条件,提出了合理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现有8个水稻优良品种进行多年试验,考察了叶片生长日期与温度关系:不同播期的秧苗素质;超稀植栽培,积温与分蘖的关系;各品种抗倒伏情况。认定水稻超稀植栽培可增加分蘖提高产量20%,提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应采用(10+6)×5寸栽培规格。并在全县推广水稻超稀植栽培一万亩。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00年驻马店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驻马店市稳定通过0℃的初终日期,结果表明,初日提前,终日滞后,小麦冬季停止生长的时间缩短。基于此,建议小麦播种不宜过早,以免分蘖快、分蘖少和冬前出现旺长;农气观测中执行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规定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对2000年广西晚稻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者了诊断分析,得出:2000年广西晚稻播种至移栽期气象条件属正常偏好,全区大部分晚稻能正常播种育秧和移栽,栽后光热充史,有灌溉条件的晚稻普遍分蘖快,长势好,有效穗多,但是晚稻生产中,后期广西先出现较严重的干旱和寒露风灾害性天气,对晚稻生长发育不利。  相似文献   

12.
水稻生产是利用其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使用少量的种籽,来获得较高的产量,尤其是杂交水稻更是如此。由于不同时期的分蘖穗所处的生境不同,其经济性状差异甚大。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如何根据水稻这些生物学特性来提高其产量,是水稻生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的春季生长包括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是其个体旺盛生长、合理群体建成以及提高分蘖成穗率,争取壮秆、大穗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气象服务的重点就是依据春季的天气气候特点,围绕冬小麦分美成稳规律和幼穗发育规律,为生产单位的田间管理提出措施和建议。1冬小麦春季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1.1冬小麦返青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后,麦苗根系开始活动,气温稳定通过3℃以后,麦苗开始近青,返青生长主要是生根、长叶、分蘖。气温稳定通过5℃以后,麦苗进入春季分蘖盛期。分蘖平稳粗壮要求的温度为6~13℃,低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实际试验资料,拟合计算了杂交籼稻的四项分蘖特征值。对我国南方稻区的籼型杂交稻进行了类型划分,定量分析了杂交籼稻分蘖生态类型的农业气象原因。并提出如何正确利用我国传统栽培技术改善不同生态类型的分蘖性状。  相似文献   

15.
小麦适宜播种期和适宜播种量的确定以及冬前苗期管理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在惠民地区(目前主要推广品种是济南13号和辐63)农业部门认为冬前壮苗的标准一般为主茎生长5—7片叶,单株分蘖3—5个,总茎数在70—90万/亩。通过对小麦分蘖过程的实验观察,研究了叶龄,分蘖数与积温的关系。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函数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小麦分蘖成穗过程看作一个动态自调系统,提出了其控制论的文字描述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根据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分别对成穗过程和分蘖过程的最优控制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穗粒数影响的规律。分蘖-拔节期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拔节-乳熟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返青-抽穗期受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观测,分析了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计算了UV—B增加条件下对作物群体生产力生态特征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表现在:生育期推迟,叶面积、分蘖和开花数减少,植株矮化,绿叶数、单株干物重、叶重、穗重等减小;影响小麦群体生产力表现在: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叶日积、净同化率都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有很大幅度的减小,从而使小麦每亩株数、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也明显下降,最终影响到小麦群体生物学产量及经济学产量。  相似文献   

19.
无行距播种条件下春小麦根系生长与物质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全幅播种条件下 ,根系的生长及其对地上部分的分蘖成穗、穗粒数等物质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无行距播种的次生根数量、根冠比值、穗粒数、茎叶干物质重均较条播有明显增加 ,协调了“根—土”生态系统 ,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 ,从而达到了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全省 1 8个农气站中有 1 6个站进行水稻观测。从近几年水稻报表审核情况看 ,部分观测员对水稻分蘖期观测的技术把握还很差 ,具体表现为各观测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差 ,经不起推敲。现将这几个问题提出 ,谈谈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讨论。1 水稻分蘖普期的确定在水稻观测中 ,返青期密度是必须测定的 ,而从秧田带入本田的分蘖也应作为基本苗计算。设返青期的密度为M1,分蘖普期的密度为M2 ,由水稻分蘖普期的定义可知 :  M2 ∈ [( 1 5 0 % )M1,( 1 80 % )M1]这就是说 ,水稻分蘖普期的密度 ,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