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建华 《地球》2011,(2):35-37
土地,国脉所系,民生所依。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中国正值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用地需求迅速增加。加强城乡土地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现行城镇用地制度及相关政策,对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10)
<正>当下中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  相似文献   

3.
李秋香  周玉凤 《地球》2011,(9):34-35
8月1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24次部长办公会,听取“双保工程”2011年行动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指出上半年“双保工程”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遏制土地违法势头等方面进展顺利,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陆淑萍 《地球》2014,(7):108-109
近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建房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为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江西省宜春市大力开展以“清理农村违法用地、清理农民违规建房、清理非农户籍人员回乡建房、严格控制农民新建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控”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建设用地     
《地球》2014,(1):49-49
建设用地land for construction: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是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  相似文献   

6.
声音     
《地球》2011,(1):20-20
徐绍史:中国建设用地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大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近期提出,“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50%以上。“十二五”时期,中国建设用地供求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7.
姜琳 《地球》2011,(1):7-7
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通报的2009年度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显示,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这意味着,许多曾经充满生机的绿色土地,如今已是满目疮痍的黑色工地或是钢筋水泥的一片灰白。  相似文献   

8.
黄晓红 《地球》2014,(3):112-112
闲置低效用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朱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㈤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大量的土地闲置,导致了七地低效利用和资源浪费,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近30年中国沿海围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近30年中国沿海地区围垦土地为研究对象,以1985年为基期,分为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6年六个时段,系统剖析了中国沿海围垦土地时空演变特征、格局与驱动机制,模拟分析了三种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围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近30年中国沿海地区围垦土地9310.6km2,设施农业用地、工矿用地与空闲地面积较大,分别占总围垦面积的42.1%、14.08%和13.9%;全国沿海土地围垦面积变化可划分为增长速率降低阶段、增长速率提升阶段、增长速率减缓阶段;(2)近30年土地围垦最终流向为耕地、农业设施用地与工矿用地,受政策、经济、人口的驱动影响明显,最终形成土地围垦的恶性循环;(3)在三种不同模拟情景下,生态环境效应下降,社会经济效应逐渐增加,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效应的增速起点时间具有明显差异,分别为1990年、2000年和2005年.最后,深入探析了围垦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提出了实现沿海围垦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加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转移对区域氮素迁移和水体氮负荷产生重要影响,但量化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情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氮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流域水体氮负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遥感解译多时相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借助PLUS和InVEST模型探索不同情景下氮排放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巢湖流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626.14 km2)主要占据的是耕地(减少了775.64 km2),城市化建设成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PLUS模型多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2000—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但各用地间的转换频率降低;(3)经InVEST模拟,耕地面积缩减而导致氮排放的减少量(340.17 t)大于建设用地等面积增加带来的氮排放增加量(170.11 t),使2000—2020年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所排放的总氮量呈降低趋势,由2000年的4768.04 t降至2020年的4597.98 t;(4)不同情景下,2030年各土地利用方式的氮排放量较2020年均呈降低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情景既有效地保障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又展现出较好的氮减排效果(113.36 t);鉴于此,建议流域管理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各用地类型的发展,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林草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侵占,以期削减流域水体氮负荷、缓解氮素治理压力。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7)
在"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与发展"座谈会上,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谢建华介绍,杭州在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主要推动了三方面创新:一是创新土地政策,二是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三是创新土地合同管理的方式。在土地政策方面,杭州制定了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杭州对产业进行细分,提出了"2.5产业"用地、"4.0工业"用地政策,针对一些新型业态,提供不同的供地方式,让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合同监管方面,杭州原来把所有的出让都放到一张合同上管,现在把条件进行分开设置,土地出让分三张合同。谢建华表示,通过上述创新,杭州产业用地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得到提升,产业用地质量明显提高,监管职责更加简便,企业活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相似文献   

12.
何宝庭 《地球》2013,(8):58-61
正日前,由中国土地学会主办、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全国土地日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落实节约集约,制度建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5,(6)
<正>国土资源部5月15日发布国家土地督察2015年第二号公告,批露2014年土地督察约谈9个市的整改情况。2014年7月24日,国家土地总督察委托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分别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河北省邢台市、吉林省四平市、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宿迁市、山东省济宁市、广东省清远市、湖南省衡阳市、四川省内江市和陕西省商洛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公开约谈。并对9个市对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对1359名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涉嫌  相似文献   

14.
地方     
《地球》2012,(9):10-13
乌鲁木齐:多措并举加力处置企业违法用地 为促进各辖区政府对土地变更调查违法用地图斑项目进行整改,降低辖区政府违法用地比例,新疆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局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全市土地变更调查违法图斑整改报批工作,处置了新疆中重管道制造有限公司违法监测图斑面积2.27公顷等一些企业违法用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     
《地球》2012,(11):8-9
西藏厅前九月完成供地515宗据统计,西藏自治区1~9月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515宗,供应总面积407公顷,新增面积235公顷,总成交价款31122万元。其中出让土地109宗,供应面积为129公顷,划拨土地406宗,供应面积为278公顷。大连市局出台《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10月25日,为加强对已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合理用地,防止土地闲置和浪费,辽宁省大连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土地日的主题为"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为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营造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以表彰先进为源起、以节约集约为主题、以深入推进为目的,在浙江省绍兴市组织开展全国"土地日"主题宣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5,(7)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约束的矛盾越来越凸显,2005年至今的11个土地日中有8个土地日主题紧紧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视与关注。上海作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领头羊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现象更为突出,为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矛盾、支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上海较早地树立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理念。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岑福康介绍,为了深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海市提出了"五量调控"的用地管理策略:一是总量锁定。上海市正在编制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用地设置了3260万平方公里的"天花板";二是增量递减。将区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和减量化等工作相关联,"减一亩才可以拿到一亩";三是存量优化。开展中心城市更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开发和利用,是上海今后若干年的工作重点;四是流量增效。除了国家战略性项目之外,上海一般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不超过20年;五是质量提高。鼓励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周天勇 《地球》2010,(5):8-9
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底还需要多少土地?分布在什么地方?我们主要分析城市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和独立工矿用地、保证农业生产的耕地用地四项。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和城市建设项目用地整治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水平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严金明6月24日在京召开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与节约集约用地"研讨会上说。在中国,土地整治作为兼容土地面积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驱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有利于开展大运河沿线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选大运河沧州段为研究对象,以2014和2020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new,基于GIS分析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14—2020年间,拓展区、核心区和核心监控区,都是耕地占主导地位、建设用地和水域次之的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转移方式还没有明显表现出向景观与生态用地转换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较差”的水平,除核心区小幅上升1.42%,拓展区和核心监控区分别下降1.16%和8.23%;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区域主要是林、草地以及植被覆盖较多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不好的区域主要是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植被覆盖低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一致,建设用地增多对应NDBSI增大,由此引发热度指标LST和PM2.5浓度指标上升,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土地利用转移方式与生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