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地保护信息联络员制度初步建立。今年4月,部耕地保护司发出《关于选定耕地保护信息联络员的函》后,得到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耕地保护业务处的重视和支持。截至目前,已有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等23个省(区、市)选定了信息联络员,加上司内各处确定的4名信息联络员,信息联络员总数己超过28名。这些信息员收集、整理涉及耕地保护各项业务的信息和材料,及时提供给耕地司加以有  相似文献   

2.
按照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研课题统一部署和安排,2001年下半年以来,部耕地保护司会同人事司重点开展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调研.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研课题统一部署和安排,2001年下半年以来,部耕地保护司会同人事司重点开展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调研。 二、当前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起步晚于人口、环境目标责任制。自1990年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  相似文献   

4.
2001年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研总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按照部继续开展六大深层次问题调研的统一部署,在鹿心社副部长的指导下,部耕地保护司、规划司、地籍司、利用司组成的调研组,分4个专题,在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词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先后派出多个小组到十几个省、区进行了重点调研,召开了由部分专家和省国土资源厅有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通讯》2002,(2):57-58
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五”期间耕地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针对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的耕地保护工作新路子。为此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和办法。《福建省易地开发耕地管理暂行办法》是部耕地保护司向各地推荐的地方规章,现予以刊登,供各地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积极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研究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耕地保护政策,根据部<关于切实抓好2001年国土资源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123号)精神,按照经部领导同意的<2001年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方案>的安排,部耕地保护司会同地籍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组成调研组,开展了西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耕地保护政策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7.
信息要览     
《国土资源通讯》2005,(17):47-48
部耕地保护司设基本农田保护处;山西整合12个产煤区;黑龙江厅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诸暨市采取五项措施加强镇村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积极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研究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耕地保护政策,根据部《关于切实抓好2001年国土资源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123号)精神,按照经部领导同意的《2001年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方案》的安排,部耕地保护司会同地籍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田凤山部长在《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开创耕地保护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提出的“加强征地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有关精神,部耕地保护司结合前期工作调研,针对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下一步征地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有关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精神,总结各地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实践经验,部耕地保护司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组织专人赴山东、浙江和  相似文献   

11.
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2年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由鹿心社副部长总负责,部耕地保护司牵头,部法规司、规划司、财务司、地籍司、利用司、执法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部土地整理中心等9个司、局和有关事业单位参加,联合开展了征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各专题调研组先后前往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开展了实地调研,同时对一些省(区、市)进行了函调,形成8个专题报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拥有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资源流失现象依旧严重。耕地保护的制度设计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当前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纳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管理实际上不利于耕地保护,等于变相鼓励建设占用耕地;耕地保护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缺乏补充耕地质量的差异化激励措施,致使补充耕地位置偏远、质量差。最后,提出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取消未利用地纳入计划总量管理;耕地保护中强化对补充耕地质量的考核,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要避免建设占用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13.
浅议当前耕地保护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一多三少”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我国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保护耕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口增长快、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大、耕地收益不稳定、耕地保护未形成社会共担机制等原因,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有些弱化,应当寻求破解途径来解决这些困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情况,梳理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破解这些制约因素的途径.本文研究认为注重内部挖潜、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以及探索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等可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占补平衡是中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耕地保护政策从传统数量规模保护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发展过程中,较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占补平衡策略的未来潜在影响作用。以中国山东省招远市为例,构建了顾及耕地占补平衡策略的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通过设计基准情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耕地数量-生态保护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5个情景,分析2030年不同耕地保护策略下耕地规模、生产力和生境质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情景,耕地占补平衡情景下耕地数量平均提高了7.2%,粮食产量、生境质量分别平均提升了0.63%和0.70%,其中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下粮食产量和生境质量均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多种目标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为系统地对比评估多种占补平衡策略,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5.
明确新时期耕地保护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根据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新要求,进一步研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措施。召开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深入执行,部分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突破行政界线的耕地保护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把这种突破行政界限的耕地保护模式暂时定义为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并利用博弈模型对现行耕地保护模式和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在使用相同的成本下,区域协调耕地保护可以实现耕地保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牢固树立“唱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同一首歌”的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坚持做到抓责任促保护、抓严控促保护、抓质量促保护、抓造地促保护、抓建设促保护的“五抓一促”,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力度,坚持责任性保护和建设性保护并重,节约和监管并举,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耕地保护取得喜人成效.全市连续16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率一直稳定在86%以上,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耕地保护成效显著设区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为做好新时期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1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以推动落实中发4号文件为主线,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推进耕地保护的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努力开创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我国耕地保护社会监督的现状我国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工作开展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监督体系。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作耕地保护标志,图件和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 王立彬)新华社2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意见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