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邵志刚  王芃 《地震》2018,38(2):1-1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 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 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 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 大地测量、 地震学、 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 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 可能问题的分析、 不成熟的一些建议, 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及趋势估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区的蕴震态分析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2011年日本本州海域9.0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2008年6月14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7.0级地震前后山东莒县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的资料变化对比分析,对区域应力进行探讨,认为日本本州海域9.0级地震的发生,是对莒县井及周边区域应力的卸载。2011年日本本州海域9.0级地震,可能对山东及周边地区近期震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刘杰  王博  郭铁栓  张永仙  周龙泉 《地震》2011,31(3):64-76
本文整理了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至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 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和日常会商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其分析意见。 结果表明, 玉树7.1级地震前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有关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区域判定的预测依据, 但由于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缺乏较为可靠的中短期前兆异常, 因此未将该区划定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 仅在我国大陆地震形势预测和强震主体活动地区估计上有所涉及。 2010年青藏块体中东部地区强震危险性增强, 但由于玉树地区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以平静为主, 地震前兆数量也较少, 因此未能在玉树7.1级地震前形成短临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5.
关于用科氏力预测最大余震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余震最大强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用该效应对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最大余震所作的正确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 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 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 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南北地震带及其附近地区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科...  相似文献   

8.
安欧 《地震》2010,30(4)
1999年,笔者发表了对2008年中国汶川8级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结果,预测的最危险地区为汶川,上限震级为7.2级(实际震级8.0,误差0.8级),危险时段为2007—2012年、2021年以后(实际地震发生在第一危险时段内)。本文对预测方法做了概要介绍,总结了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探讨了跟踪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3级地震,位于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本文作者组成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开展的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讨论及地震短期预测等,并对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强地震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新  孙加林  张晖 《地震》2010,30(1):90-97
本文对四川地区1923年以来5.0级以上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中强地震经历了4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活动, 中强地震具有16年的准周期活动特征, 平静期持续5年左右, 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开始, 研究区将进入第5个活动周期, 其可能的持续时间为2024年前后。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 5.0~5.9级、 6.0~6.9级、 7.0~8.0级三个档次的地震事件的平静间隔均达到统计时段的历史之最, 三个档次地震的平静均被汶川8.0级地震直接打破, 中强地震超长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显著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西则木河断裂带强震复发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金卫 《内陆地震》1990,4(2):107-115
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和断层活动性两方面初步研究了川西则木河断裂带上地震的复发周期。通过古地震地貌现象的研究,发现则木河断裂北段西昌一带自晚更新世以来多次发生强震,其中全新世时期至少有4次。并得出晚更新世时期,强震在原地重复的周期为2000年,全新世时期为1800年,则木河断裂带滑动速率的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时期断层滑动速率为4.5mm/a,全新世时期为4.9mm/a,以此估计则木河断裂带上晚更新世时期,强震重复的平均周期为965—1380年,全新世时期为885—1275年。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 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 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另外, 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 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 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 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 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 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 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 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 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 与6级相比, 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approaches are developed to delineate the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regions of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do not have clear seismotectonic settings.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s and seismicity,the data,such as isoseisrnals,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fter shocks,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and focal mechanisms,are employed for the delineation of the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regions.The reliability of such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region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东条带地震围空及条带与中强地震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对中强以上地震进行余震删除。利用已删除余震的正式目录,研究滇西北东条带中强地震前地震空区及条带的分布情况。1970年以来滇西北东条带共发生31组5.0级以上地震,其中19组地震前存在地震空区、条带现象,占61%。中强地震发生地点与地震前空区、条带分布区域密切相关,在其内部或边缘区域。中强震发生时间与空区和条带结束时间相关,在其结束后半年内发震,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data of earthquakes with M≥3.0 during the 7 years from September 21, 1993 to September 20, 2000 recorded by the Taiwan Central Weather Bureau (CWB) show that there were 6 types of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ity during the Chi-C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of September 21. These 6 types of characteristics are (1) foreshock types, (2) seismic gaps, (3) seismic bands, (4) clustering activity of foreshocks and signal shock, (5) quiescence before the main shock and (6) secondary aftershocks in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Using the procedures for analyzing the yearly strong earthquake tendency, further tracing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aking the Chi-Chi earthquake sequence as an example, tracing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tendency was attempted using the shorter time range of monthly rather than in a yearly time scale. An attempt was made to establish the procedures for tracing analysis of shallow-focus earthquakes in the seismic belt of western Taiwan. It is hoped that this can provide an analystical method for approaching the short-imminent time scale of seismometry-based earthquake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18.
大震前水氡同步异常变化及其预测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6.6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0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青海、甘肃以及四川北部地区部分水氡观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些测点的观测资料存在同步或准同步的变化,而且变化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共和地震前,距震中越近的测点,出现的趋势性异常所占的比例越高,异常时间越早。昆仑山口西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更长,多数异常点距震中更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点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兴海地震个别测点出现异常。汶川地震的异常的同步性更好,而且多数测点的同震效应非常明显。这些地震的异常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有些是在地震前恢复,有些是在地震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川地区1972年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挑选和分析,得到四川地区4级以上调制小震与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数据结果。在所发生的41组调制小震中只有14组对应发生了中强地震,这说明在四川地区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不是太好。但是,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地点间的距离对应相关却比较好,平均距离间隔为93.49千米;所对应的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7.5个月。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