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黄河口沙咀位于 1976年之前黄河入海故道与现黄河入海口之间 ,是目前世界上陆地面积生长最快的地区。该地区于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频危鸟类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由于受河流泥沙淤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石油开发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该区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变化较快。利用获取的 1995 ,1997,2 0 0 0年陆地卫星TM数据 ,对地观测卫星ERS - 1和RADARSAT数据 ,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及FL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可以清楚的对 1995~ 2 0 0 0年间黄河口沙咀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TM和SAR的融合数据对该地区动态监测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常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地理研究》2004,23(3):339-346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 ,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 ,通过GIS叠加分析 ,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 ,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统计资料 ,探讨了黄河口海岸线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 ,并就黄河口未来水沙条件初步预测了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2年冬季新疆塔城地区沙尘暴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疆塔城地区2002年冬季发生的罕见沙尘暴,利用2000~2002年新疆塔城地区TM遥感影像解译,对塔城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覆被类型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塔城地区人为因素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该地区的地表覆盖为例.说明造成该地区冬季发生罕见沙尘暴的主导起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3S技术的海岸线测量与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针对我国海岸线管理的诸多问题,阐述了准确掌握海岸线基础数据,实时动态更新海岸线变化数据,建立海岸线管理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了3S技术在海岸线测量与管理中的适宜性及其在海岸线测量中的具体应用,通过信标差分GPS、RTK定位系统,采用TM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测量的精度比较分析与评估,确认了TM遥感影像进行人工海岸线测量精度的可靠性,提出海岸线研究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彭征  廖和平  郭月婷  李清 《地理研究》2009,28(3):673-684
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的城市地貌和下垫面类型,本文使用TM、DEM、ETM+等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了重庆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借助TM、MSS等遥感数据的红外波段,反演出1988年和2000年的地表温度。分析了重庆市近十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88~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特别是城市土地覆盖面积有显著增加。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扩展会提高地表温度。对山地、丘陵、平坝、陡坡四种耕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引起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又相应地影响了地表温度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每下降10%,地表温度上升0.49K。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孙睿  刘昌明  朱启疆 《地理学报》2001,56(6):667-672
利用8km分辨率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对黄河流域1982-1999年地表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不同时段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了降水对流域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发现近20年来黄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有增加趋势,但青藏高原上有所减小;汛期降水量的多少对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草原地区影响最显著,而在森林植被区及部分灌溉农作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地表覆盖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P373 .12,P332.5 2004042700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Analysis on SPatio-t即环〕ralfeatU丁eof~tline eb出瑶ein theYellow River Estuary and让s闲ation诚thru几班f and sand-transportatio丫常军,刘高焕…//地理研究一2004,23(3)一339一346 以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2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通过GIS叠加分析,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废弃叶瓣海岸侵蚀与岸线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对黄河1964~1976年间形成的三角洲叶瓣自1976年废弃以后的岸线进行了识别,选取了四个典型剖面,绘制了它们的岸线蚀退或淤进平均速率曲线。结果显示,不同剖面处天然岸线的蚀退或淤进速率很有规律。根据曲线特征将其分为蚀退期,转换过渡期和周期性波动期。现废弃叶瓣已进入周期性波动期。由于受大坝影响,不同位置岸线波动周期不同,两大坝之间约为4年,大坝西侧约为5年,岸线变化准平衡线位于1996年的海岸线附近。岸线变化速率波动幅值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南宋以来江苏海岸带历史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史海岸线变迁研究是海岸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岸带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分区段建立有效的海岸线分析断面,并计算各个区段的海岸线历史变化,对南宋至今约1 000 a来的历史海岸线变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海岸线时空变迁背后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废黄河口地区变化剧烈,最大淤涨速率和侵蚀速率分别达250、600 m/a,塑造其剧烈变化的动因是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淮与公元1855年的黄河北归;此外,近代废灶兴垦等人类活动也导致了辐射沙洲北部及南部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
西伯利亚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敏感性区域,但以往缺乏该区域中高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对其地表覆盖的整体分布与变化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利用中国新近研制的2000、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对2000-2010年西伯利亚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区域差异及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①西伯利亚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现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②10年间,西伯利亚地区地表覆盖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林地及草地呈显著缩减、湿地呈较大幅度增加、耕地呈微弱减少、人造地表呈增加态势。③10年间,西伯利亚地表覆盖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变化最显著的为西西伯利亚地区,其中以湿地增加最明显,主要分布于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林地、草地及耕地减少集中于西伯利亚西南部。④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是引发西伯利亚地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大规模林地砍伐导致林地减少;冰冻层消融,林地、草地和水体向湿地的转化是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耕地的人为废弃和撂荒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TM数据监测岩溶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以贵阳市为例,利用多时相的TM遥感数据及相关资料对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覆盖类型多样的岩溶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动态监测,基于图像光谱信息特征分析,确定了用于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图像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利用热红外波段TM6,基本消除了岩溶山区遥感图像分类中阴影和水体混分现象。  相似文献   

12.
西伯利亚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敏感性区域,但以往缺乏该区域中高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对其地表覆盖的整体分布与变化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利用中国新近研制的2000、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 Land30,对2000-2010年西伯利亚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区域差异及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西伯利亚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现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210年间,西伯利亚地区地表覆盖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林地及草地呈显著缩减、湿地呈较大幅度增加、耕地呈微弱减少、人造地表呈增加态势。310年间,西伯利亚地表覆盖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变化最显著的为西西伯利亚地区,其中以湿地增加最明显,主要分布于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林地、草地及耕地减少集中于西伯利亚西南部。4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是引发西伯利亚地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大规模林地砍伐导致林地减少;冰冻层消融,林地、草地和水体向湿地的转化是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耕地的人为废弃和撂荒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3.
漫湾电站移民安置地的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希平  何大明 《山地学报》2004,22(3):267-271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应用1988、1996、2000年的TM数据,以漫湾电站建设中远迁移民安置地作为研究试验区,监测移民安置地试验区内相应时段的土地覆盖状况,分析因电站建设以来试验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时空分异特性与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试验区移民安置地的土地覆盖在结构上表现为以旱地及其他混合类型为主要优势,在时间动态方面,移民安置地的旱地及其他混合类型出现急剧增加,而灌木林地急剧减少。究其原因是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而电站移民因生活与生产需要,大量开垦灌木林地进行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所致。由此得出,对于电站建设所必然出现的山区远迁移民安置地建设,自然力和人为作用是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对于电站建设中的山区移民安置点土地利用,必须坚持规划指导与管理,促进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荣娟  濮励杰  朱明  郄璐  周扬帆 《地理研究》2021,40(8):2367-2379
利用8景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基于DSAS数字岸线分析法、改进的水体指数法(MNDWI)等,分析了江苏省如东县2000—2020年海岸线及滩涂围垦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围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提取了海岸线与围垦变化的相关性,并阐述了其变迁原因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2000—2020年如东县海岸线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1年来海岸线延长了18.79 km,同时以63.84 m/a(EPR)和74.47 m/a(LRR)的速度向海扩张。至2020年为止如东县共围垦滩涂及海域46359.53 hm2,陆地面积增加9089.25 hm2,2010—2015年陆地面积扩张速度最快。围垦面积与海岸线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港口建设是影响海岸线变化最显著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次为未利用地、盐场和养殖用地。  相似文献   

15.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以1978、1986、1995和2005年4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阈值结合NDVI指数法提取海岸线,计算海岸线分维数,系统分析了深圳市多期海岸线分维变化特征,并初步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海岸线分维变化机制,为进~步掌握快速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变化影响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海岸的海岸线分维不同,由基岩海岸、人工海岸到淤泥质海岸递减:(2)研究时段内,深圳市东海岸海岸线分维总体降低,西海岸总体上升:(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分维变化影响显著.人类活动强度与海岸线分维变化程度呈正相关,人类活动方式包括滩涂围垦和填海造地对海岸线的分维变化幅度影响不同,其中滩涂围垦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较小,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显著.  相似文献   

16.
4个时期升金湖湿地的土地利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9月、2000年9月、2007年10月和2014年10月4期Landsat 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进行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4个时期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根据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该保护区土地利用动态;从植被覆盖度、景观指数(均匀度、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道路建设、人类干扰活动和生态系统弹性等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该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4年期间,研究区内水域面积在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建成区面积则不断增加。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偏高区域面积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度偏低和中等区域的面积在增大;研究区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景观优势度在减小,景观破碎度波动变化;生态系统弹性呈缓慢增大趋势,表明生态系统在向逐渐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钱乐祥  丁圣彦 《地理学报》2005,60(5):761-770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1978年以来的25年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扩展速度非常之快。通过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研究了土地覆盖变化及城市增长状况,并且评估了城市增长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利用陆地卫星多时段数据监测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通过陆地卫星热红外单波段反演了地表温度,研究了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增长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城市增长显著且不平衡。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地区的地表温度提高了8.9K。研究表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在监测和分析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增长状况以及评估城市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方面,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与美国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透水地表和绿地时空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基于Landsat TM/MSS影像获取1978、1990、2000、2010 年城市内部土地覆盖和不透水地表分类信息,监测并比较中国和美国六个特大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土地覆盖结构差异及城市不同功能区特征。研究表明,在过去30 多年以来,中国城市以相对紧凑形态发展,美国城市较为离散;美国三大城市植被所占的比例是中国的2.21 倍;中国城市内部结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更加复杂,不透水地表密度更高,而美国城市CBD和居住区功能相对独立,特别居住区以镶嵌式低不透水地表和高绿地比例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陇东地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根据1986和2000年2期TM影象,利用ARC/INFO、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人机交互下进行信息提取,对空间分布数据全面统计分析,剖析了陇东所辖十三个县(市)1986-2000年十四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质量空间变化。针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最终为陇东地区土地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TM数据监测岩溶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贵阳市为例 ,利用多时相的TM遥感数据及相关资料对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覆盖类型多样的岩溶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动态监测。基于图像光谱信息特征分析 ,确定了用于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图像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利用热红外波段TM 6 ,基本消除了岩溶山区遥感图像分类中阴影和水体混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