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旱型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蒋年冲  吴林林  曾光平 《气象》2006,32(8):54-58
为了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利用2005年江淮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资料,采用区域雨量对比分析、地面增雨效果的回归分析和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方法,对2005年6月9日、8月3日两次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正效果;相对增雨在120%~140%。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宁地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区域雨量对比和历史区域回归试验2种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分析适用于山东济宁地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评估方法。运用区域雨量对比试验计算出2次稳定性降水过程增加的降水量,运用历史区域回归试验法计算了2006~2009年济宁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的平均增雨量,对2月和4月的增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效果检验方法的不同导致人工增雨的降水量增加效果差别较大,利用区域雨量对比方法对济宁地区人工增雨效果评估非常实用。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VB6.0数据库编程技术的江西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具备的功能,阐述了区域历史回归和双比分析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选取2008年贵溪市开展的2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检验及系统应用检验,利用系统提供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人工增雨作业相对增雨率约31.9%,增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区域对比的试验方法,选取1991年至1998年春、秋季试验作业区和对比区内测站逐时历史降水资料,对历史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评估.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南省1991年至1998年春、秋季人工增雨效果分别为20.05%、13.22%,总平均效果为16.63%.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飞机人工增雨试验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区域对比的试验方法,选取1991年至1998年春、秋季试验作业区和对比区内测站逐时历史降水资料,对历史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评估。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南省1991年至1998年春、秋季人工增雨效果分别为20.05%、13.22%,总平均效果为16.63%。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编制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技术指南》(2016版),利用临海国家基本站积累的降水资料,作为对比区,对2018年临海1号作业点——牛头山库区的人影作业效果进行再分析,得出增雨效果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客观评价临海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和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根据辽宁地区的东北冷涡降水天气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利用气象台站网的常规观测资料,用事后划分影响区和对比区的移动分区区域回归方法,对东北冷涡降水云系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1992—2004年6~8月对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的平均增雨效果为22.44%。(2)有95%以上的可信度证明辽宁省的人工增雨有正效果。(3)物理检验分析证明,作业方法及催化部位基本是合理的,催化作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双偏振雷达基数据,采用区域历史回归方法,对2020年7月4日雷州半岛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物理检验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后作业区域云系云冰含量大幅增加,强回波区面积增大,回波顶高度升高,平均回波强度显著增加。选取1971—2000年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逐年7月的平均日降水量资料作为历史样本建立回归公式,结合作业当天区域自动站的雨量资料,计算得出日降水量和作业后3 h累积降水量的绝对增雨量分别为11.07 mm和2.32 mm,相对增雨率分别为51.08%和38.73%,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α=0.05显著性检验。因此,雷州半岛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缓解气象干旱,满足水库蓄水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手段很多,而统计检验是较常见的检验手段。以2018年4月湖南郴州增雨作业个例,采用序列分析、区域对比分析和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等统计检验方法,对其作业效果进行检验,从中分析这几种方法的优劣势,为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检验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效果,采用多轮人工增雨作业方法和区域对比分析方法,对2014年9月14日聊城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和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背景和及时作业的情况下,采用区域对比分析方法对作业后3h雨量进行效果检验,聊城西部和东北部两个作业区,相对增雨分别达到24.44%和18.38%。  相似文献   

11.
该文根据探空资料、宏观记录、FY2卫星反演资料、雷达资料等,利用多参量动态对比方法,经作业合理性分析、作业催化剂扩散分析、作业影响区的计算、作业对比区的选择4个步骤对2018年5月3日飞机人工增雨个例进行效果检验分析,得出:影响区雷达回波K值、地面小时雨量K值在作业后3h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后减,作业后有一定的效果,表明该效果检验方法适用于贵州飞机增雨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2.
江淮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烁  姚展予 《气象》2016,42(2):238-245
江淮对流云是安徽省夏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不同于经过严格试验设计的随机试验,大多采用非随机的地面火箭、高炮或者烟炉的作业方式。由于对流云存在生命期较短局地性强、自然变差较大等特点,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定量的效果评估存在一定困难。利用安徽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降水量日值数据和覆盖目标区的SA多普勒雷达资料,将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方法和播云多普勒雷达识别追踪及物理检验方法相结合对2012年6月28—30日江淮对流云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后目标区绝对增雨37.2 mm,相对增雨65.18%,统计显著度α0.1;基于雷达探测基数据识别追踪作业单元,选取合适对比单元,对比分析作业单元与对比单元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的变化差异给出了对应统计检验结果的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10年4月21日天气过程的降雨天气条件,介绍了人工增雨作业过程。使用山东省科研所人工增雨效益评估软件,采用区域对比方法,对此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经检验这次作业相对增雨20.96%,总增雨量达到265.3万m3。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福建省周宁水库开展的地面烟炉暖云人工增雨试验资料,结合区域对比试验方法对每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评估,探讨暖云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结果表明:周宁水库开展地面暖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平均增雨量为51 mm;在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下的暖云增雨效果最明显;采用多点及多时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方式,有利于提高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通过作业效果分析,地面烟炉暖云人工增雨技术适合于南方山区。  相似文献   

15.
武艳  孙建印  段培法  侯宜广  安迪  席琳 《气象科技》2014,42(6):1137-1142
为了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水平和增雨效率,利用2010—2012年徐州市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多种观测资料,在分析徐州地区地形特征、增雨作业习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建立人工增雨潜势分析模型,对未来12h的人工增雨潜势和临近增雨潜势进行逐步分级判断,将增雨潜势区分为两级:级别Ⅰ增雨潜势较小和级别Ⅱ增雨潜势较大,并指导人工增雨作业。2013年徐州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表明,人工增雨12h潜势预报模型和临近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基础,修改徐州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流程,提高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春夏季海南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运用双比分析和降水量区域历史回归两种分析方法,对2004年春夏季海南省的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效果的统计检验,选用1962~2001年的资料建立了对比区—人工增雨作业目标区回归方程。初步计算表明,2004年春夏季人工增雨作业141 d约增加降水199.6 mm,降水总量约24.6×108m3,投入与产出比为1:37。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区域对比和区域分层历史回归方法,基于GIS平台和逐时雨量资料建立了山东省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系统。该系统由逐时雨量资料处理程序、雨量下载网站、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程序三部分组成,可完成地面和飞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工作,为开展地面、飞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业务提供了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18.
使用祁连山北坡中段和东段5—9月面雨量和水文资料,运用非随机人工增雨试验中的序列检验、区域对比、区域双比和区域回归等4种数理统计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对2010—2020年在祁连山北坡东段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检验评估。试验发现:4种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均证明祁连山北坡东段开展的人工增雨试验为正效果,其中区域对比、区域双比、区域历史回归试验效果检验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10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对4种评估检验方法分析,区域历史回归试验方法使用的样本容量较大,避免了人为选择历史相似天气容易引入众多主观偏倚和争议的操作程序,产生的假效果相比其他试验最小、功效最高,可作为最终评估结果,祁连山北坡东段2010—2020年平均相对人工增雨效果为26%。进一步评估了祁连山北坡东段2010—2020年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分析发现:石羊河年平均径流量增加了124.6%、民勤蔡旗断面年平均下泄水量增加了124.3%、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上升了2.46 m,干涸近半个世纪的青土湖水域面积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19.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历史上未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 1 0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小时雨量 ,针对陕西省人工增雨作业现状 ,把关中地区划分成 8个区域 ,采用区域回归评估方法 ,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关中地区实际作业效果检验的新统计方案 ,结果得出了相关较好的区域间的回归方程 ,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和高空风确定目标区或对比区 ,即可得出整个区域内作业后雨量的增加值。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北京市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婉  姚展予 《高原气象》2009,28(1):195-202
利用区域历史回归方案对北京市2006年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统计评估,选择区域平均日雨量作为统计变量,北京市2006年共有43个催化作业日,其中41个为增雨作业日,作业区域位于北京市北部,面积大约为100 km×50 km.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6年人工作业相对增雨13%,绝对增雨39 mm,但增雨效果不显著.本文根据催化技术状况对作业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得到21个地面催化充分作业日相对增雨34%,显著度较高,u检验达0.019;29个地面和飞机催化充分作业日相对增雨37%,u检验显著度为0.022;8个飞机作业日相对增雨48%,增雨显著度较低;12个催化不充分作业日相对减雨49%;2个过量播撒消雨作业日相对减雨12%,结果也不显著.分类统计分析表明,对目标区进行充分催化是获得好的催化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