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江口、柞水岩体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江口、柞水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与南秦岭村造带的南丹结合带南部边缘,是华力西期-印支期商丹结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岩浆活动的结果。环麻花岗岩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商丹结合带县复杂的地质体组成及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北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为新元古代深成杂岩体。通过1∶5万地质填图将该杂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金盆中细粒变辉石岩单元、黑潭沟细粒暗色变辉长岩单元、马槽沟中粒变辉长岩单元、丁家沟中粒变辉长闪长岩单元和八里湾变角闪石黑云母二长岩、正长岩单元,合并为一个序列———富水序列。依据接触关系、包体特征确定了其侵入序次,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在岩石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形成于北秦岭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依据不同构造岩浆区单元,江西中南部中新元古代-晚三叠世的侵入岩可划分为武夷山构造岩浆区、赣西南构造岩浆区。其中武夷山构造岩浆区共划分了43个单元,归并为11个超单元;赣西南构造岩浆区共划分为34个单元,归并为10个超单元。这样较系统地建立了江西省中南部中新元古代-晚三叠世岩石谱系单位和等级体制,为今后开展全省侵入岩谱系单位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漳浦复式岩体是一个主要由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晶洞碱长花岗岩组成的大型中生代复式岩体。通过详细的室内外调查研究,根据侵入体之间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岩石化学、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等特征,以成分演化单元为基本单位,漳浦复式岩体可划分出早侏罗世—晚白垩世共16个基本单元,归并为古美山、漳浦、漳洲3个超单元及4个独立单元。R1R2图解及巴尔巴林岩浆构造分类,漳浦复式岩体中各超单元(单元)侵入岩分别形成于不同的构造环境。据岩浆演化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该复式岩体是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等5个构造—岩浆活动旋回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小秦岭小河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其定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河岩体是一个“I”型高位深成岩体。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原则,依结构演化序列将小河岩体划分为甘沟、后沟两个单元,归并为小河超单元。通过对岩体构造、包体、空间位态和区域构造特征等分析,提出小河岩体为顺基底拆离断层经基性岩墙拓宽通道—被动上侵顶蚀—类岩墙扩张式就位的复合定位机制。中条期伸展构造为岩浆生成、侵位提供了热动力及潜在空间。  相似文献   

6.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单元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属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接触关系等特征,将该区花岗岩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1个超单元——佩古错超单元。研究表明,该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为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玉华山岩体是一个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具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观点、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将该杂岩体划分为窑里超单元、蜜蜂街超单元、玉华山超单元和桃溪独立单元,并通过对其组构、变形、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其定位的隐爆拓宽机制、岩墙扩张机制及火山口塌陷机制。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含有丰富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被认为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适逢近阶段同源花岗岩谱系填图方案在造山带岩浆混合(浆混)花岗岩图区实践时深受质疑,本研究以东昆仑加鲁河地区浆混花岗岩为例,开展浆混花岗岩区专题填图试点工作,旨在探索一套适合浆混花岗岩填图的岩石单位划分方案。从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和矿物化学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加鲁河花岗闪长岩及其内部包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填图工作中,将图区内的岩浆岩划分为浆混花岗岩和非浆混花岗岩2个超单元。以岩浆混合作用为理论依据,将浆混花岗岩超单元划分为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和浆混产物3个二级单位,对于2个端元岩石单位按照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差异(岩浆演化导致)再次划分最基本岩石单位——侵入体,对于浆混产物单位,建议可按照岩浆混合程度差异或者内部包体变化规律灵活划分基本岩石单位——浆混体。由此建立了一套可与同源花岗岩谱系单位相兼容的浆混花岗岩谱系单位划分方案,为岩浆混合花岗岩区开展填图工作提供了初步探索方案。  相似文献   

9.
玉华山岩体是一个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具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观点、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将该杂岩体划分为窑里超单元、蜜蜂街超单元、玉华山超单元和桃溪独立单元,并通过对其组构、变形、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其定位的隐爆拓宽机制、岩墙扩张机制及火山口塌陷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早古生代两条不同构造—岩浆杂岩带的形成构造环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周鼎武  张成立 《岩石学报》1995,11(2):115-126
东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500Ma~400Ma)分别在北秦岭和南秦岭发育两条构造-岩浆杂岩带。北秦岭带由洋盆消减的火山杂岩和深成侵入杂岩组成,是活动陆缘挤压构造背景的产物;南秦岭带由辉长、辉绿岩体、岩脉,超浅成隐爆的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和粗面岩组成,是被动陆缘拉张裂陷环境的产物。它们平行造山带走向分布,南、北对峙,构成时空有序的构造-岩浆杂岩带。其形成的构造机制整体上受旱古生代古秦岭洋盆沿商丹一线的俯冲和消减作用的控制,造成北部俯冲挤压,南部拉张裂陷,同时南部的拉张裂陷也受陆壳之下地幔热柱上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东江口岩体闪长质包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南秦岭东江口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包体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进行分析,揭示出闪长质包体与寄主岩体是同源的混溶包体。根据新的成因解释,认为不混溶包体的形成机理是由均一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长英质岩浆和铁镁质岩浆有序化的结果。在有序化过程中,其具体过程可能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弓虎军  朱赖民  孙博亚  李犇  郭波  王建其 《岩石学报》2009,25(11):3029-3042
东江口花岗岩体位于商丹与勉略缝合带之间的南秦岭中部,其中存在大量基性暗色微粒包体.锆石的LA-MCICPMS联机U-Pb年代学分析表明,东江口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23Ma,其包体锆石的结晶年龄为222Ma,与寄主岩体大致同时形成,指示秦岭造山带印支晚期岩石圈构造体制属性从挤压.伸展转变发生在220Ma左右.锆石的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南秦岭晚三叠纪花岗岩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亏损的幔源岩浆与南秦岭(或扬子)的基底地壳物质可能为南秦岭地区晚三叠纪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它们的形成起因于秦岭造山带在主造山期后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大约220Ma开始,南秦岭岩石圈构造应力性质从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底侵于下地壳,诱发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过程中,幔源岩浆与寄主岩浆发生成份的交换,两种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完全混溶,最终形成寄主岩体和暗色基性微粒包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大岩体内部发现了一些金、钼矿床,其中丰富金矿具有代表性。丰富金矿位于东江口岩体内,形成与最晚期形成的次火山岩(如闪长岩等)小岩体有关。本文在总结丰富金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对区内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认为本区金资源潜力在大型规模以上;并提出南秦岭大岩体内与小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找矿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东江口花岗岩及闪长质包体分别获得了218 Ma 和224 Ma 的形成年龄,闪长质包体中存在岩浆不平衡结构并发育与寄 主花岗岩相同的钾长石斑晶及淬冷形成的针状磷灰石,揭示了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二元岩浆混合作用。这种混合作用 已造成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化学组成的趋同,同时使得它们的Sr-Nd-Pb 同位素组成发生强烈均一化。但暗色闪长质包 体锆石具有较宽的εHf(t )值(-4.58~3.31),保留了二端元岩浆源区的特征。秦岭早中生代同期闪长质包体锆石εHf(t )> 10 及寄主花岗岩锆石εHf(t )< -10 的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相对亏损地幔源区和中元古代滞留于地壳的幔源基性物质, 而两个源区的岩浆,自224 Ma 以来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壳幔混合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5.
东江口、柞水和梨园堂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南侧。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表明,东江口花岗闪长岩、柞水花岗岩、梨园堂石英二长岩和梨园堂花岗岩等4个样品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46.8±2.5Ma(早三叠纪),233.6±1.3Ma(中三叠纪),956.1±4.5Ma(新元古代),203.6±2.2Ma(晚三叠纪)。锆石的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4~1.6Ga、1.0~1.3Ga、1.0~1.3Ga和1.0~1.3Ga。勉略洋闭合(约250Ma)之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导致扬子陆块俯冲至南秦岭地块之下并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早-中三叠纪(246.8~233.6Ma)花岗岩类。碰撞结束(约220Ma)后,扬子陆块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俯冲的扬子陆壳开始折返,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俯冲陆壳及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程度具埃达克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晚三叠纪(199.0~224.8Ma)花岗岩类及伴生的镁铁质包体。  相似文献   

16.
Granitoid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ajor orogenic belts, and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gional geodynamic evolution. The emplacement mechanism of granite pluton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tectonics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although it still remains debated. The Qinling Orogen within the Central China Orogen was marked by the emplacement of numerous Late Triassic granitic plutons. Although the petr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se intrusions have been addressed in various studies, their tectonic setting remains controversial, particularly since the structural aspects not been evaluated in detail.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 to reconstruct the emplacement process of the Late Triassic Dongjiangkou pluton in the South Qinling Belt. Field observations show extensive syn-plutonic deformations both in the pluton and its contact zones.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that fabrics in the pluton were mainly acquired during submagmatic flow to high-T solid-state deformation. Zircon U–Pb ages reveal that the pluton is a composite intrus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juxtaposed small plutons with distinct ages (~210 Ma and ~200 Ma). Al-in-hornblende thermobarometer indicates that the pluton was formed at depths ranging from 4.7 km to 8.8 km, with an increasing depth trend from the inner unit to the outer unit.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fabrics shows two concentric patterns which are concordant with pluton margins at the pluton scale and were probably induced by the regional sinistral transpression. Integrating these analyses, an incremental emplacement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syn-tectonic pluton. This model not only solves the ‘room problem’ but also accounts for the zoned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luton.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the Late Triassic granite plutons in the Qinling Orogen were emplaced under a syn-collisional convergence setting, and that the granite magmatism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regional tectonics. Additionally, the incremental emplacement model may be a common mechanism for the Late Triassic granite plutons.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省是一种范围较大的原生异常,面积可达几乎至几万km ̄2。地球化学省可以看作是地壳的一个块段,在该块段内元素的含量和地壳元大的平均值有显著不同,它反映了地壳原始分异及演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化学组分的巨大差异。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实例,概述了地球化学省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成矿省的关系、圈定方法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四川天府矿务局磨心坡矿K2煤层(主采煤层)煤中硫的主要赋存形式-黄铁矿进行详细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上揭示了它的粒度,形态,分布,嵌布等特征,并据此对K2煤层煤中友的可选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遗址洞穴堆积物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先后报道。近年来,作者分层测制了周口店第一地点西壁、南壁、探井以及上砾石层和下砾石层等几个剖面。还在周河口、羊耳峪东岭、三福村采集样品55个。所有样品均进行筛分,分级进行镜下鉴定,单矿物系统折光率测定,个别矿物辅以X-射线分析,分别对轻、重组份物质成分、百分含量做了系统计量,并着重研究重组份特征。本文是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划分、沉积物来源和古气候变迁等进行讨论。 一、物质来源和蚀源母岩 野外观察和沉积矿物成份分析表明,第一地点洞穴堆积有洞壁崩塌和外部携入两个来源。碳酸岩角砾和碳酸岩岩块大量出现,在特定层位尤其发育,它们是洞壁崩塌的产物。外来物质尽管矿物含量时有变化,但矿物种类大体相近,构成不同矿物组合。轻组份有石英、酸性斜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组合,千枚岩、角岩、板岩岩屑组合以及滚圆状石英、石英岩、硅质岩岩屑组僵。  相似文献   

20.
对河南桐柏地区麻粒岩及其周围以前被认为是片麻岩的岩石从野外特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峰期变质条件上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均相同。似层状、透镜状麻粒岩间以前被认为是高度风化片麻岩的岩石仍是麻粒岩,这是后期应力作用产生差异变形、退变质及风化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不能等同于麻粒岩退变质为片麻岩。因此,桐柏麻粒岩的北侧围岩是与其呈断层接触的大理岩,南侧围岩为郭庄组上段花岗质片麻岩,麻粒岩构成一个约0.5km~2.0km宽的变质带。这对探讨桐柏麻粒岩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