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河南省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hPa环流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常军  黄玉超  李素萍  李建山  李祯 《气象》2007,33(6):82-88
对河南省45年的大雾日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大雾区域分布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全省有5个多雾中心。选择40个代表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前三个模态的积累方差贡献率为76.5%,通过相关系数和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分析,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小波分析存在2~4年、8~10年和19~22年的周期变化。进一步对历史上典型多雾年和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分析,发现多雾年与少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趋势恰好相反,多雾年呈+-+分布,而少雾年呈-+-分布。  相似文献   

2.
鄂西南不同地形地貌环境下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鄂西南1960~2007年17个站的地面观测资料,挑选出逐日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大雾日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各站逐月多年平均雾日标准化处理资料的相关和聚类结果,结合地形地貌、海拔等特点来选取代表站点,然后对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大雾气候特征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表明:鄂西南大雾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雾日的年际变化既与天气环流背景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等有极大的关系,一般而言,相近海拔条件下,山谷等通风状况较差的山区比地势平坦的平原、丘陵地带,以及迎风坡地出现雾的频次增多。从空间分布看,恩施西南部、宜昌东南部为大雾频发区,宜昌、恩施结合的中部、北部为少雾区;从地形地貌看,高山山地、低山山地是鄂西南大雾频发区域,高山山地常年各季多雾,低山山地秋冬多雾,而迎风坡地、沿江河谷是大雾少发区,迎风坡地常年各季少雾;综合时间、海拔高度变化、地形地貌特点综合分析,相似地形地貌条件下,大雾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只是变化程度不同而已。多数区域雾日分布有冬季多于其它季节的总趋势,但各地大雾频次差异明显。大雾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高山山地是鄂西南大雾最多发区,但中山及以下山地雾日在多数季节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反而减少,低山山地是鄂西南大雾频发区,但夏季雾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反而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商丘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商丘市8个站1961~2004年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商丘市雾的地理分布是西部睢县至宁陵一带为多雾区,南部柘城至夏邑一带为少雾区。宁陵出现大雾最多,睢县次之,柘城雾日最少。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V”型特征,秋冬季雾最多,夏季最少。雾的日变化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形成,05:00~06:00最易生成大雾,雾消时间一般在06:00~12:00,日出后07:00~08:00雾最容易消散。最长连雾日一般出现在11至次年1月,而1月出现最长连雾日的次数最多。雾的持续时间3 h以下的短雾最多,12~24 h的最少,没有超过24 h的长雾,连雾时间最长为23.3 h。年最多雾日,宁陵最多为120 d,柘城最少只有32 d,其余各站在40~77 d之间。商丘市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  相似文献   

4.
近53年辽宁雾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3年辽宁12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辽宁年平均雾日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雾日的年际变化曲线较平稳,雾日最多的年份和最少的年份相差17d。沈阳与大连雾日变化相反,大连呈下降趋势,沈阳则在平稳中略有上升。辽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沿海地区和内陆又有所差异,沿海地区主要出现在5~8月,而内陆地区主要出现在8~11月。雾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5~7种类型,其中以倒槽型、锋面气旋型、地形槽型、冷高压前部型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六盘山区5个气象站(原州区、西吉、六盘山、隆德和泾源)1989—2018年和彭阳气象站1999—2018年能见度资料以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六盘山地形云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布设的雾滴谱仪和六盘山气象站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六盘山区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及典型雾过程中雾滴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雾具有明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六盘山气象站年平均雾日数为118.5 d,是六盘山区雾高发区,六盘山区雾发生日数最高的季节为秋季,发生日数最高的月份为9月,08时是一天中雾发生最多的时段;冻雾主要发生在11月8日至翌年4月22日,暖雾主要发生在5月5日至10月11日;六盘山气象站典型冻雾和暖雾在成熟阶段持续时间长,发展和消散持续时间短,且在成熟阶段雾滴谱谱宽拓宽,其平均粒子数浓度为4.58~107.57个·(cm)-3,液态水含量为0.001~0.049 g·m-3,平均有效直径为3.75~12.22μm,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均小于南京、湛江、茂名等地;冻雾从发展到消散阶段粒子数浓度均大于暖雾...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性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李子华  彭中贵 《气象学报》1994,52(4):477-483
在1989年12月15日至1990年1月15日和1990年12月7日至1991年1月7日,对重庆市区冬季雾进行了综合观测试验。从多项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雾的物理化学结构,揭示了重庆市区冬季雾许多重要的有别于外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在季节变化上:秋、冬季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3)雾日数和霾日数年代际变化明显,雾日数在20世纪70至90年代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霾日数自2001年以来急剧增长。(4)雾日数可以共可分为10个区,其中华北区、川渝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是雾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东部地区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周藏 《气象科技》2009,37(2):162-165
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6站1977~2006年3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雾发生演变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中心在门源站,为8.3d/a,年雾日最多达13d;雾存在明显的年、季和日变化特征,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年雾日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每年4~10月02:00~08:00是雾集中出现的时段;雾存在NNE—NE的主导风向,ESE风和SSW风频率最低,不到1.5%,同时在一1~5℃的温度窗区雾频率最高;除西宁站雾形成时相对湿度临界值为57%外,其它各站形成雾时相对湿度较高,均大于88%。  相似文献   

9.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使用2003年10月-2005年3月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云岩雾区路段5套能见度仪的每分钟能见度资料和3套自动气象站的每分钟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 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的能见度特征.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各月雾日频率以1月最多, 近一半的天数都有雾; 3月次之, 7月最少.11月到次年5月雾日占全年雾日的80%以上, 形成明显的"雾季".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存在日变化, 雾的频率在一天内凌晨最高, 午后最低, 明显比辐射雾的日变化小, 说明夜间辐射降温虽然不是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起雾的主要原因, 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虽然南岭山地雾区大气中含有丰富的凝结核, 南岭山地形成浓雾还是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至少要达到91%以上才能形成雾.在雾区出现5.2 m/s的大风时仍然有雾, 有雾时90%以上的风速在3 m/s以下, 有几乎一半的浓雾出现时风速在2 m/s左右, 这与辐射雾形成时大都是静小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受地形影响比较大, 迎风坡出现雾的频率比背风坡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05年中国591个气象台站的雾日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35 a来中国各区域年雾日数与这些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所提供的模式数据资料,针对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对21世纪上半叶各区域年平均雾日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对划分的9个雾区的年雾日数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进行预估;未来50 a中国大部分地区雾日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在A1B,A2和B1情景下,雾日减少的平均幅度分别为16.2%,13.4%和12.9%。未来50 a中国雾日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显示:3种情景下未来中国大部分雾区雾日数都将减少,个别地区雾日数有增加趋势,其中A1B情景下雾日减少区的减少趋势最明显,而B1情景下雾日增加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总被引:100,自引:9,他引:1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全国范围内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在月大雾的日数、月最多大雾日数、大雾季节分布中都显示出北南、西东的地区差异及局地明显的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浓雾出现的年日数变化不明显;文章对大雾日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2.
温州地区雾霾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州8个气象站点近40年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温州雾、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71—2008年期间,温州市区(平原)地区雾日数显著减少,洞头(海岛)地区雾日数缓慢减少,泰顺(高山)地区雾日数呈波动式缓慢增长,21世纪初有明显增多;温州地区霾日数,除泰顺(高山)地区缓慢增长外,总体呈快速增多趋势,增多开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21世纪初霾日数显著增加,其中永嘉和瑞安增加最快。温州雾日数冬春多,夏秋少;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同时,利用近年来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的空气质量预报产品,如空气污染指数(API),建立雾、霾预报方法。统计2004—2009年间的雾、霾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并兼及晴雨天气条件,总结出包含晴雨、空气污染指数及雾、霾3要素的线性公式,作为预报雾、霾工具。经检验,效果较好,预报未来24 h雾、霾准确率达57%~66%。并通过编程实现计算机自动预报。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86~2007年四川省157个站22年大雾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四川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数最多的主要在四川盆地;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年均雾日数较少,分布范围较小,秋、冬季年均雾日数较多,分布较广;雾大多开始于晚上20时~次日早上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持续0~3小时的大雾所占比例最大。近22年雾日年际变化趋势:约40%的观测站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分布集中在四川盆地,有少数的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我国有名的热带多雾地区。雾中能见度低,影响了交通运输,它具有有害的一面;但它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十分有利,雾和逆温所形成的山腰暖带,又能使橡胶树种植范围向山地扩大,因而雾对西双版纳农林业生产又具有有益的一面。 1986年12月26日至1987年2月18日期间,我们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景洪、勐养和勐海等地辐射雾进行了28天的观测,用三用滴谱仪对雾滴谱取样,用GZW-1型低空探空仪进行边界屋温度探测。为  相似文献   

15.
张智  陈玉华  周红 《干旱气象》2013,(4):714-719
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9—2012年湘潭3个观测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普查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湘潭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将大雾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全市大雾年平均日数为18.9天,辖区内湘乡最多(25.7天),韶山最少(11.8天)。所辖3站的大雾日数整体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在1.13天/10a~2.42天/10a,1977—2002年为大雾多发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代以4~6天的趋势递增,进入21世纪后年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湘潭连续大雾天气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12 d,80%的连续大雾为2 d。低空有下沉逆温、地面有辐射逆温,是连续大雾产生的重要条件。形成大雾的500 h Pa形势场特征主要有NW型(槽后西北气流型),SW—NW型(低槽过境型),W型(持续平直气流型),SW型(槽前西南气流型),NW—W型(由脊转槽型)等5种;地面形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面上受小高压控制或处于均匀场中,另一种为地面高压底后部、低压倒槽中或弱冷锋前。  相似文献   

17.
福建近44年雾日趋势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滨  施能  李玲 《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97-505
应用1961—2004年福建省50个气象站逐月大雾及浓雾日数资料, 分析了全省大雾日数及浓雾日数的年、季分布特点、长期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省年、季雾日数分布均表现为中部及三明西部的多雾区, 沿海及南部地区的少雾区, 而多雾区中浓雾所占的比率达30%以上; 全省年、季大雾日数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 仅在龙岩西部呈增加趋势, 而浓雾的减少趋势不如大雾; 年、季雾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年、季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转为明显偏少期, 之前则为明显的偏多期。文中还重点分析了6个代表站大雾与浓雾的趋势与月际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指出, 年雾日数与年平均气温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而与年平均相对湿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雾最易消散;雾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雾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雾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西部山区宣恩站为例,利用1959-2009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鄂西山区雾和轻雾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宣恩年雾日数平均为29 d,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该地区雾在每个月都有发生,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夏季发生频率最低;该地区年轻雾日数总体上与年雾日数变化趋势相反,呈上升趋势,各月月平均轻雾日数在9~15 d之间,12月平均轻雾日最多,5月平均轻雾日最少.通过分析宣恩51 a来各气象要素的特征发现,夜晚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变化不明显,14时能见度≥20 km的年日数呈下降趋势.分析认为,雾和轻雾发生频次的非对称变化趋势可能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