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由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组成的地矿部百余人南极和南大洋考察队,业经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同意已于10月25日从广州启航,开展南极和南大洋地质科学考察。 考察队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王光宇任总指挥。《海洋四号》调查船将对南极半岛北部与南设得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海洋沉积、地球物理场、盆地构造及地壳结构等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除在海上调查外,还将以南极中国长城站及外国站为基地,选择4处岛屿作为登陆科学考察点,开展南极洲陆地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为期5个月,航程达2.7万海里。 中国地质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女地质学家金庆民  相似文献   

2.
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调查船于1990年10月25日远航南极南大洋,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于5月3日回到广州,它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海洋四号》调查船,在南极南大洋海区取得了地球物理剖面1.7万测线公里,做了地质站位43个,分别是原设计的166%和215%。在南极南设德兰群岛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339个地质点。返回途中还在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进行了海洋地球物理综合考察,特别是在号称世界第二海沟的汤加海沟进行的地质和地形调查,是迄今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前言     
我国自1984~1985年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在西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在此期间相继派出了9次南极考察队,第10次考察队也正在筹备待发。十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事业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进展,1988~1989年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相继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南极东西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越冬考察基地,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从此由建站阶段转入了科研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我国南极首次考察以来,一直承担着海洋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为能更好地完成南极考察任务,于1988年成立了极地研究组,1991年成立了远洋极地室。199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资助项目。我室于1988年开始跨入了南极研究的行列,为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抓了南极考察报告、南极冰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王荣 《海洋科学》1985,9(6):58-59
南大洋(Southern Ocean)是指南极辐合带(Antarctic convergence)以南的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这个水圈连同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共同构成地理上的南极区。 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我国组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南极考察。除了建站和陆上考察外,还进行了一次以磷虾生态学为重点的,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球物  相似文献   

5.
一、任务和条件 1989~1990年度的第六次南极考察工作是围绕一船两站进行的。任务规定极地号船载人和物资由青岛港出发,横越太平洋至智利瓦尔帕来索港,再沿智利内水道南下,穿越德雷克海峡到达长城站;在那里完成长城站补给和局部地区调查任务后,直驶中山站,卸下最后一批建站物资;然后返航,经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南海、东海和黄海,再回到青岛港。诚然,极地号船去长城站和中山站均不是首次,从我国出发去长城站已有两个航次的经验,而径直去中山站则是第五次南极考察的任务,它基本上围着澳大利亚东、西海岸转了一圈。第六次考察任务有别于前几次,航线也更加复杂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长城站至中山站的一段,对我国船舶来说,是从未驶过的航线。而这段航线却要经过开阔的、多风暴活动及流冰的南大洋。该航区内又全无可供避风的港口,国际往来船舶极少。所以,  相似文献   

6.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7.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5,(3):1-1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欢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6次受派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中国极地考察队的老队员、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20年前远渡重洋、登上冰洲、鏖战风雪、建站升旗、扬我国威的艰辛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越冬队的八名队员,听从祖国的召唤,南极的需要,义无返顾地坚守在刚建成的、站区条件还十分简陋的长城站,勇克第一冬的重重困难,度过了茫茫极夜的诸多艰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我们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的重任,并于1985年12月7日,安全地回到了祖国。在首都机场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在杭州火车站,又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鞭策。首次南极越冬考察为我国赢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并从此取得了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0.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1987,9(5):644-651
1985年2-3月,作者参加了由美国组织的南极威尔克斯地附近海域以物理海洋学为主,化学、生物和极鸟研究项目为辅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这是首次有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参加的美国南极考察.  相似文献   

11.
张林 《海洋预报》1996,13(2):69-76
本文给出了南半球和南极地区天气基本特征,总结了两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现场气象保障的预报经验。在1989/1990年度夏季在长城站缺乏资料的情况下,成功地预报了一个绕极气旋的过境时间,为营救被困于柯林斯冰盖上的中国南极冰川考察小组成员提供了准确的行动时间。在1992年/1993年度参加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为”极地“船四次安全顺利地穿越西风带提供了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译丛》2012,(2):I0003-I0004
单位简介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前身是1960年5月在天津塘沽组建的中国第一支海上石油勘查队伍——地质部渤海综合物探大队。1968年南迁上海。1970年更名为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2000年随局并入中国石化集团,是集团公司旗下唯一一支从事中深海勘探的专业队伍,可提供海上各类地质和地球物理服务,如地震勘探、海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察、导航定位、测绘、地震数据处理以及电缆制造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14.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支撑平台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在南极建有长城和中山两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经1986年、1992年和1996年的几次较大扩建后,目前站区总建筑面积约3400m^2余。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站区总建筑面积约2700m^2余。两站建筑设施主要包括:生活栋、科研栋、通信栋、气象栋、发电栋、车库、综合库、食品冷冻、冷藏库等。为了保障考察站的正常运行,两站除配备了供电、供水、取暖、通信等系统外,还建有油料储备供应系统、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水陆交通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等。长城站已运转了20年,中山站也已运转了15年,为了能满足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计划在“十五”期间对南极两站进行逐步实施改建和增建部分建筑和考察设施。  相似文献   

15.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南极调查局局长Dick Laws夫妇于1984年5月9日至13日参观访问了海洋二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南极考察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南极设有四个考察站。1983年我国应邀派团赴英进行参观考察,在英期间,南极调查局向我团介绍了南极的情况,并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编辑、海洋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第三集即将出版。该论文集是我国赴南极考察人员与有关科学工作者共同撰写而成,内容以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8.
《海洋测绘》2013,(5):82-82
<正>8月26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的第二十五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上,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谟涛和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暴景阳荣获第一届"海洋测绘学科发展突出贡献奖"。该奖由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设立,旨在奖励不同时期为我国海洋测绘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2名。  相似文献   

19.
地矿部在“八五”期间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东太平洋多金属调查和南极南大洋南太平洋的地质科考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未来的勘探开发大洋多金属结核及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 1 南极南大洋南太平洋地质科学考察 该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从1990年10月25日~1991年5月3日,历时191天,总航程54418.9公里,完成的考察项目和工作量: (1)综合地球物理剖面122487.9公里,其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加剧,地球上易开采的资源和能源已日渐枯竭,极地因此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一书的主要编写人员参加了中国第29次、第30次、第31次南极考察,通过三年半的调查和研究,在查明考察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重要矿藏进行实地考察和成因研究,进而评价其资源潜力,以保证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