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向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因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rong基总理针对1998年中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中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在上述背分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提高思想认识;(2  相似文献   

3.
<正> 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使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水土流失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水土流失仍然是制约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把控制水土流失作为发展西部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点地区,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  相似文献   

4.
<正> 1997年8月江总书记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作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6月又在西安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这意味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江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 西部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正> 一、立法立规,转变思维定式,改变管理方式 退耕还林(草)是前无古人的世界宏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生计、关系社会安定、生态改善的国家大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许多方面都要和国际模式接轨,一些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管理方式将会随之改变,所以,及时转变思维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草)作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已在西部地区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通过对2000年退耕还林(草)工作实施的调查,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退耕还林(草)作为一项富民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荒漠化逐年扩展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西北地区荒漠化年复一年的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目前,荒漠化已成为西部地区重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必须加大加快以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一、我国西部荒漠化防治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保持型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水土流失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性的头号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它已成为广大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最大障碍和主导性制约因素。未来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可持续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有着特殊的内涵。本文以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区域——云南金沙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对水土保持型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涵、原则和重点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制定了该流域水土保持型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目标、规划方案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准格尔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准格尔旗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灾害的特点,总结出适用上述条件下的退耕还林(草)的几种模式,恢复生态,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