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强震台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震观测是以仪器为手段,取得地震时地面和建筑振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地震波对结构物破坏机理和规律,也是研究强震影响场地面运动的衰减规律和震源机制的重要手段。 记录资料可为地震烈度和工程抗震设计,抗震措施等震害预测提供定量数据和理论依据,是地震工程和近场地震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强震观测在国际上开展较早,始于三十年代初,我国强震观测起步较晚,始于六十年代初,自强震仪问世五十多年以来,强震观测在推动地震工程理论和实践、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 新疆强震观测是1980年初开始筹备,前几年开展了直接为工程项目服务工作,以及核爆地震效应观测。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乌恰6.8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了常规处理分析,介绍了如何使用近场强震观测资料研究地面运动特征,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抗震工程设计和抗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塘格木1994年2月16日5.8级强震加速度记录概况强震观测是利用仪器来观测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过程以及在其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反应情况,也是取得地震破坏作用和结构抗震性能认识的依据。强震观测的独特作用在于:(1)可以提供定量的q据;(2)可以测量地震破坏作...  相似文献   

4.
前言 (强震观测事业的历史 )1 955年 1月 3 1日 ,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委员会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关于强震测定计划的建议”,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强震观测。为了使建议从组织上得到落实 ,1 956年 1 2月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测定委员会。1 958年 1 1月 ,资源调查委员会又向科学厅长官提出了促进观测计划实施的请求。1 964年 1 1月 1 7日 ,日本学术会议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的“加强抗震工程研究的报告”中提出 :希望增设强震计并充分利用所获取的记录资料。 1 965年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观测中心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 1 96…  相似文献   

5.
工程地震学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减轻计划的工程地震部分负责:(1)协调和管理全国强震台网,以收集、处理和传播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资料;(2)发展已改进的方法,以估计和预测地震的地面运动。由破坏性地震引起的强地面振动及人工结构物的相应反应的仪器观测结果,为估计未来地震的振动强度、抗震设计及认识地壳内孕震破裂的物理过程提供了依据。这些资料已被地学和工程学界的研究人员所采用,还被建筑师和设计工程师用于建筑物、桥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区强震观测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杜春清  李锰 《内陆地震》2009,23(4):444-449
根据新疆喀什地区两次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分析介绍了强震观测资料的常规处理和使用,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研究地面运动特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口水电站重力坝强震反应台站在古田地震中获取的强震反应观测资料进行信噪比、反应谱和功率谱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大坝在0.7~15 Hz频率段的振动特性较为可信;②坝基和自由场输入地震动富于高频,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存在较大差异;③坝基输入地震动存在差异性,建议今后此类大坝抗震设计时考虑多点地震动输入;④单个卓越频率携带的能量对反应谱影响不大,反应谱是和输入地震动总能量相关的;⑤坝体刚度较大,此次地震中还处于线弹性状态。初步了解了强震记录的地震动特性和大坝结构的抗震性能,对认识水库地震近场地震动特性和重力坝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强震观测工作自问世五十余年以来,一直为国际地震工程界所重视,特别是近廿年内,在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显露了巨大作用。强震观测所获取的记录数据在系统地研究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确定震源参数和余震迁移持性,计算近源地层的速度结构,进行地震危险性区划和场地地震危险性评定,验证和改进结构现有抗震分析及设计方法,鉴定现有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评价相应的加固方案,以及确定新结构的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大坝原型测量及抗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江口大坝、葛洲坝闸墩坝、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强震观测为例,介绍了混凝土大坝原型观测中所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强震观测和微振观测)及获取的初步成果,扼要介绍了混凝土大坝抗震分析的内容(包括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坝体稳定性分析和强度验算)和方法(拟静力法和反应谱法),最后,详细介绍了利用强震记录对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进行抗震分析的结果,并由此看出强震观测对于大坝抗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正>软土在动力作用下的非线性特征和地震动放大效应是地震工程界一直以来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当前已获取的强震动观测资料几乎没有软土覆盖的场地条件资料,使得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无法用实际的强震记录进行检验,因此,软土地区的抗震设计存在潜在的风险。针对近年来软土动力特征以及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存在的若干科学问题以及  相似文献   

12.
GZSD—1606型数字强震记录仪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震观测是地震工程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为地震动特性研究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数字强震记录仪与分析系统的设计思想、特点,技术指标,同时给出了测试数据和实验曲线。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未来强震观测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回顾了强震观测五十年来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八十年代强震观测工作的新趋势,它预示着密布台阵的建设和运行以及数字强震仪的发展与应用,将给强震观测工作的发展及地震工程和近场地震学的研究以重要影响,最后在阐述了世界各种数字强震仪所通常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上,强调以数字技术等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阶段正在降临,强震观测的数字纪元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由于地形和地质等情况不同造成的强震振动的变化,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决定在仙台市建立强震观测试验场,最先设置的强震仪已于1984年度开始观测,预定最后扩大为在11个地点设置强震仪,形成高密度的强震观测网。进行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实际发生的地震的复杂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抗震建筑的研究方面,虽然对建筑物晃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地表振动本身,却仍有许多问题的真相不明。之所以如  相似文献   

15.
为执行中国、土耳其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第6次会议协议纪要中的技术合作计划,应国家地震局邀请,以土耳其公共工程与住宅建设部灾害事务局副局长泰兰·阿塔奥格鲁为团长、地球物理工程师希南·詹柯格鲁为成员的土耳其地震代表团一行2人于1989年6月24日—7月11日访问了我国。代表团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就地震预报、先兆观测技术、地震危险区划、强震观测和资料分析以及防震抗震研究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1年3月13日报道,由日本科学技术厅主持的日本第六次防灾科学技术研究联络会议,最近在京港区的都道府县会馆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冈本舜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大沢胖,分别以《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的意义》、《强震观测的国际合作》为题作了报告。高密度强震观测就地震来说,今后日本应走防灾和观测相结合的道路。冈本教授对此讲了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7.
广东潮州井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潮州井24年的水化学观测资料,通过对强震以及中等地震前水化学异常研究得到,潮州井水化学资料在中等地震前以中短期异常为主,而强震前水化学测项出现长趋势异常变化。研究还表明,同样的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未来地震的震中距越大,其震级也应更大。从异常形态对比可见,震中距越小的地震,其异常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也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强震作用下机场高耸塔台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安全,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高耸塔台结构的强震损伤分布规律;基于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确定塔台关键构件抗震性能水准,对高耸塔台结构进行性能化抗震设计和损伤控制;最后分析了竖向地震对高耸塔台结构强震损伤的影响.分析得到,采用多遇地震设计的塔台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塔台结构层间位...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强震短临前兆的HRT波模型,和用HRT波模型分析强震前地电观测资料预测未来强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方法。用HRT波模型分析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红格地电台的记录资料,提取出了汶川MS8.0地震前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地质部水文所试验站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为素材,介绍了邢台地震前后该站部分观测孔观测到的地下水异常变化,这是我国最早由专业队伍观测到的一份强震震例资料。因此,对研究强震引起的地下水异常变化是十分宝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