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福建寿山石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寿山石因产自福州寿山而得名,开采历史悠久。寿山石一般分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因品种与产出地域不同,矿物成分也存在差异,保养方法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长期研究表明,寿山石的成矿地质条件主要受地层、构造、火山机构和火山成矿等综合作用控制。寿山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地开石、高岭石和叶蜡石。因寿山石的成矿地质条件、矿物组成和产出部位的不同,形成色彩绚丽、命名异样、品种繁多、分类殊异。但通常以其成因、产状和历史传统分为田坑石、山坑石和水坑石三类。为便于识别、研究和讨论,将寿山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寿山水坑石的矿物成分、内含物、微量元素及产地特征,采用了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LA-CP-MS等测试方法。红外光谱和XRD测试结果显示水坑石的矿物组成以地开石为主,珍珠陶石、叶腊石、伊利石在部分样品中作为次要矿物存在;XRD图谱显示地开石有序度较低。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萝卜纹的矿物颗粒比基质部分细小,呈不定向排列;暗色颗粒状内含物以自形与它形两种形态镶嵌于地开石基质中。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萝卜纹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硫磷铝锶石,暗色颗粒状内含物为黄铁矿。LA-CP-MS测试结果显示高山石、水坑石、田黄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区别,使用判别分析建立三者的判别函数,对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估计值为90.8%。水坑石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低。水坑石的原生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萝卜纹和黄铁矿均为原生包裹体。后期环境的差异造成了高山石、水坑石、田黄在微量元素含量上的差别,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水坑石中轻稀土元素的迁移;这些差异可作为鉴别三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江西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贵溪冷水坑矿田是国家级银资源基地.本文在系统研究冷水坑矿田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分析主要控矿因素和成矿系统人手,初步建立了冷水坑矿田成矿模式.认为冷水坑矿田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类:即斑岩型矿床和层控叠生型矿床.结合矿田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进行了成矿预测,提出冷水坑矿田小源区、麻地-燕山区和闽坑-岭西铅锌区3个成矿预测区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为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浅谈田黄石及黄色印章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扼要地介绍和类比了寿山田黄石及相似印章石,思考了寿山田黄与昌化(田)黄石、寿山田黄与其相同母岩的掘性石及洞采石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只要是质优印章石,无论产地与产出状态,均可依主要矿物统一分类命名,依优劣统一定级。  相似文献   

6.
江西冷水坑矿田火山-岩浆活动时限: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冷水坑铅锌银矿是武夷山北缘中生代火山岩带中独具特色的斑岩型矿床,含矿花岗斑岩侵位于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火山岩地层中.笔者采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技术,对冷水坑矿田含矿花岗斑岩与鹅湖岭组晶屑凝灰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3个晶屑凝灰岩的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157.8±1.6) Ma、(157.2±1.5)Ma和(158.2±1.8) Ma,花岗斑岩形成于(157.6±1.3) Ma.含矿斑岩与其赋存的火山岩活动时间高度一致,是同一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区域上其他火山盆地不同,冷水坑矿田鹅湖岭组与打鼓顶组火山岩属于侏罗系.广泛发育于武夷山北坡中生代火山岩盆地的打鼓顶组与鹅湖岭组火山岩,其活动时间在不同火山盆地也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统一划归为侏罗纪或白垩纪,这套地层的时代应予以重新厘定.区域上该套火山岩活动时间的差异,指示武夷山北缘火山岩浆活动具有阶段性或间隙性的演化过程,且构造背景也有很大不同.玲水坑矿田火山岩与含矿斑岩形成于中国东部陆内挤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斑岩型银铅锌矿床世界上并不多见, 目前我国典型斑岩型银铅锌矿床仅冷水坑一处。笔者通过对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结合岩相学研究、激光拉曼探针(LRM)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测试, 揭示了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过程, 并进一步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表明, 冷水坑矿床成矿流体及主要成矿元素(硫)来自于斑岩系统, 大气水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笔者在富宁县谷桃乡乡政府所在地北东约300米处的坡积层中,发现了一块被野生动物啃咬过留有完整门牙印痕的石头,经笔者仔细观察和推考,暂称之“啃咬石”。据有关资料查证,啃咬石在我省滇东地区虽有发现,但确系罕见,若不仔细鉴定,就有可能误认为第四纪冰川条痕石或石器,造成报道失误。因此,作一简要报道,以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注意。这一啃咬石标本发现于上述地点的坡积层中。坡积层由红壤及岩块组成,顺坡平铺,成层性和分选性极差,厚度不足0.3米。岩块主要为灰岩,还有少量粉砂岩及铝土岩,以铝土岩最为坚硬。啃咬石标本的外形不甚规则,长9.5厘米,宽5~8厘米,最厚处4.5厘米,棱面发育,是一块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部坑探工作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坑探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坑探管理工作的成绩和经验:1.建立健全了坑探管理机构.绝大多数局队都根据各自的坑探工作任务设置了管理机构.有13个省(区)局(厅)配备了坑探管理人员,有些局正在选配.四川局坑探管理力量逐年增强,工作卓有成效,率先总结推广了小型机掘经验,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坑口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山脉的隆升与夷平无不与地表岩石的风化剥蚀密切相关,暴雨冲刷作用对山区岩石的风化剥蚀至关重要。雨水顺着倾斜的山坡迅速汇聚,形成湍急洪流,冲携山坡上的砂砾与小石块,对石坡上原先小幅度的洼凹之地或薄弱部位进行机械性磨蚀与化学溶蚀,上述地质过程不断重复,逐渐形成山坡壶穴。美国加州华斯克巨岩公园、澳大利亚中部大红山以及中国北京西山的山坡壶穴都是暴雨流壶穴的典型例子。可惜过去一段时间里北京西山地区的山坡壶穴被误认为是"京西古道上骡马驴踩出来的蹄坑",这样解释的前提条件是在数百年间、数以万计的骡马驴不断地踩进同一处、且不断加深的石头蹄坑。动物行为学研究表明,马之类的动物在行走过程中会本能地躲避踩进较深(≥5~10 cm)的洼坑或水坑,以防扭伤蹄腕或折断腿骨。世界上著名的铺石古道上只见车辙痕不见马蹄坑,亦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的形象塑造是当今旅游地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兴文石海的形象塑造应以地貌景观特点为基础,按其塑造原理和技术要求,形成特色突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形象,以更好地吸引游客,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发展。依据RIS框架理念,兴文石海地质公园的旅游形象应从横向、纵向两维进行重塑。其旅游形象总体可以定位为"三绝喀斯特—僰苗风情绝"。为改变当前兴文石海旅游不景气的局面,应通过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制定鲜明的旅游宣传口号,创新营销理念及方式,做好旅游形象的维护和拓展管理,把兴文石海优美的旅游形象根植于广大旅游者心里。  相似文献   

12.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兴文石海风景名胜区近期和远期规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远期与近期相比,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改善,可持续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废污排放量有了较大的增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兴文石海地质公园相关社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了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比较效益、居民参与旅游的主观愿望、优先在旅游企业获得工作机会的意识和参与技能等几个影响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对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作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旅游业的比较效益、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以提高居民参与希望、提高居民优先获得工作机会的意识和通过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Books     
《Geology Today》1993,9(4):159-160
Book review in This Issue:
Guide to guides
(1) Scottish Borders Geology: An Excursion Guide by A. D. McAdam, E. N. K. Clarkson and P. Stone.
(2) Lakeland Rocks and Landscape: A Field Guide by M. Dodd (ed.).
(3) Silurian Field Excursions: Prague Basin (Barrandian), Bohemia by Jiří Křiž.  相似文献   

15.
对于雪峰山及其北西侧邻区发育的厚皮-薄皮构造样式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研究,但关于厚皮和薄皮构造组合样式间的关系及转换过程则较少涉及,因此难以建立起区域性运动学模式;并导致对华南大地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不同认识。对穿越雪峰山北东段及其北西侧邻区的薄皮-厚皮(桑植—安化)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构造样式、运动学与变形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对深部构造的解释,综合区域构造关系,我们认为:早志留世至中泥盆世雪峰山板溪群等基底沿高角度断层逆冲抬升形成厚皮构造;中三叠世至侏罗纪,厚皮构造重新活化,大庸断裂带(亦称慈利—张家界—保靖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断层向下收敛并沿板溪群内的板岩发育平缓的顺层滑脱断层,同时向北西侧逆冲形成薄皮构造。其薄皮构造样式主要为箱状向斜及受由深至浅的断坪-断坡式拆离断层控制的平缓背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应用雷达卫星影像对四川龙门山活动断裂开展断错地貌判读结果,展示了龙门山构造带4条分支断裂9个点位的雷达卫星影像图像、11个点位的野外调查结果及6个点位与断层活动性有关的地层测年。在11个野外调查点位中,位于青城山北面4条断裂8个点位均出现2008年5.12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破裂,其中包括沿青川断裂青溪段及金山寺断层沟谷出现的两条地表破裂,沿后山断裂带茂县北断层和汶川南七盘沟断层出现的地表破裂;   沿中央断裂带北川和小鱼洞南2个点位出现的地表破裂;   以及沿前山断裂汉旺台地前缘和青城山山前地表破裂点位。在这些地表破裂中,中央断裂带地表垂直位移为 2~6m,青川断裂、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多数段地表断错垂直位移量为 10~40cm。后者位移量虽小,也不应被忽视。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雷达卫星影像显示青川断裂与后山断裂带和中央断裂带右旋走滑明显。雷达卫星影像实地调查表明,前山断裂带南段的水口场-横山庙断裂带醒目的断错地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北缘早白垩世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榆木山地处祁连山北缘与河西走廊南缘的盆山结合带,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的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之下是被掩埋的、褶皱了的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地层,并被随后的走滑断裂活动和走滑双重构造所改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剖面测量与解释的初步结果,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北缘山系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前中生代地层之下。构造关系分析给出主期逆冲推覆作用的时限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了在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存在一期强烈的晚中生代构造挤压事件。逆冲推覆构造之下发现白垩纪盆地油气显示,扩展了该地区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8.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育,确定逆冲断层和褶皱形成于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期,EW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形成于中更新世之后,进而复原了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推测本区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属于NS向的挤压构造环境,晚更新世至今出现局部拉张环境。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认为黑英山北单斜带隆起区为成矿的有利区域,为目前找矿的首选地段。  相似文献   

19.
Regional Fault Systems of Qaidam Basin and Adjacent Orogenic Bel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fault systems of Qaidam basin and ad-jacent orogenic belt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dicate that five regional fault sys-tans occurred in the Qaidam and adjacent nment.qin belt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se fault systems are: (1)north Qaidam-Qilian Mountain fault system; (2) south Qaidam-East Kunhm Mountain fault system;(3)Altu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4) Elasha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and (5) Gansen-Xiaochaidan fault system.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fault systems controll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faults within the basin,the migration of depocent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mnulation be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