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淑华 《湖北气象》2008,27(4):367-372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大尺度条件及高原低涡的结构特征等。并指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的局限性和待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厂IPEX)于1998年5-8月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当雄、西部的改则和东部的昌都开展了大气边界层科学试验,三个试验基地及观测站的布局如图1所示。试验时段中曾遇到晴空‘大雨、狂风等不同性质的天气过程.因此,本次科学试验具有各类高原天气过程边界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需求,从高原气象科学技术问题、高原气象前期科学试验、高原气象观测设计与站网布局等方面,分析了发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意义、技术关键和重点目标,提出了观测系统的布局思路和建设方案,为我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提供观测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刘辉志  洪钟祥 《大气科学》2000,24(3):289-300
分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1998年6~7月加强期在改则取得的湍流资料,讨论了近地层湍流宏观统计量、温度、湿度结构参数以及通量整体输送系数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层结下,湍流宏观统计量等随稳定度的变化满足过去在平原地区得到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气象》2005,31(6):96-96
2003年淮河大水天气分析与研究;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野外科学试验;神奇的青藏高原;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据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期间获得的地面辐射资料和从TIROS-N卫星云图照片得到的云量和地面冰雪覆盖资料,采用2°×2°的经纬网格,计算并绘制了青藏高原1979年5—8月的月、旬辐射平衡分布图.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高中心往往出现在35°N以南83°—93°E的地区内.  相似文献   

7.
合作与交流     
我院与国外诸多国家的科研单位、院校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及合作。近一年多来接待7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同他们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学术交流,尤其在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项目的进展中,与日本的科学家的合作是紧密而友好的。一面而.71倪院长接见GCOS/JSTC主席JohnTownsh。d教授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王祥国 《气象学报》1999,57(5):524-524
1999年9月25日,由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四大气象科学试验即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青藏高原地一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中尺度试验和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邵立勤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林海主任等分别在会上致辞,对四大气象科学试验取得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四大试验首席科学家丁一汇、陈联寿、赵柏林及首席科学家助理徐宝祥分别对四大试…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RA40、NCEPI (NCEP/NCAR version Ⅰ)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高原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除1980-19...  相似文献   

10.
《高原气象》2001,20(2):113-114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高由禧先生不幸于 2 0 0 1年 3月 3日在兰州逝世 ,享年 82岁。他的去世是我所和我国大气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全所职工和大气科学界都深切怀念高由禧先生。怀念高先生以事业为重 ,以天下为己任 ,潜心治学 ,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怀念他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创建和成长过程中 ,以及在组织领导 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等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中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对发展我国大气科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也怀念他虚怀若谷 ,严以律已 ,平易近人的为人风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10、2011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又成功实施了2012年我国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本文总结了2012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总体方案,重点介绍了这次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在西南区域天气预报业务、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指出: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实时业务应用,对于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位势高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 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 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 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 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 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 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著东移的特征, 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 研究发现, 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 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 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 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 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感热气泵” (SHAP) 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 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 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 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 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研究发现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大气臭氧总量有一明显的低值中心存在, 并且发现拉萨的臭氧递减趋势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大, 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由于青藏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气象学报》于2018年第6期推出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专刊,共刊载16篇文章。赵平等介绍了TIPEX-Ⅲ的总体目标、外场观测布局、研究内容、特色以及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土壤温度和湿度对T106模式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月安  皇甫雪官 《气象》1999,25(10):3-7
在T106L19谱模式中引入青藏高原土壤温度和湿度新近资料,改进模式听地表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作了中期预报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温度和湿度对高原本身及我国东部,东北地区高度场和降水预报有一定影响,改进土壤参数能够有效提高模式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6.
围绕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天漏"现象,综述了近40多年来"雅安天漏"的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在分析前期研究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从基本特征、复杂地形、热源与边界层结构、形成机理、天气气候联系、区域气候响应等方面,提出了"雅安天漏"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科学问题,并指出了综合观测、科学试验、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和预报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关系及其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从青藏高原的观测试验、高原热状况、邻近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关于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海温变化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对环流和天气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题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期间6个热源点的地面有效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有效辐射和天空遮蔽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青藏高原的有效辐射值F可以近似地用天空遮蔽度一个物理量来表征。如果取用TIROS-N气象卫星一日两次的红外云图照片得到的卫星平均云量n_1作为天空遮蔽度特征量的话,则F和n_1之间满足经验关系式:F=a_1-b_1n_1~(1:7)。经验系数a_1和b_1不随地点而变,月值和旬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0,均方差分别为19和31卡/厘米~2·日,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分别为9.0%和13.0%。利用这个关系式按2°×2°的经纬网格计算并绘制了1979年5—8月整个青藏高原月的和旬的地面有效辐射分布图。  相似文献   

19.
朱福康 《气象》1983,9(11):5-7
1979年5—8月,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实验(MONEX)期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取得了十分宝贵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这次实验中,“环流与季风”研究课题的重点是研究青藏高原对行星尺度环流演变的  相似文献   

20.
杨旭 《辽宁气象》1995,(3):31-33
我国自1958年8月首次在吉林省开展飞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试验以来,各地区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的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推进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