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了与世界海洋被动边缘陆坡盆地有关的、新的具油气前景的目标。在与这些深水盆地有关的巨大烃类资源中,石油聚集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盆地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它们在大陆裂谷系统的组分中开始了自、身的演化,并在超级大陆分裂和海底张开之后转变为被动边缘。盆地演化的差别表现为分裂和扩张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欧洲含油气盆地的基础地质资料,按其构造属性的不同将欧洲大陆含油气盆地分为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和相对稳定的张裂断陷盆地(这3种盆地代表了山间盆地等的3种类型的盆地),并对每一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构造发育阶段、生储盖组合、主要含油气层系和合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认为克拉通盆...  相似文献   

3.
V.  E.  Khain  I.  D.  Polyakova  万玲 《海洋地质》2006,(4):1-12,58
考虑了世界大洋含油气盆地扩张到陆架和陆坡脚,在超深水盆地中已经发现了大量包括石油的烃类资源,这些盆地限于被动大陆边缘,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优选出那些堆积在有利的裂谷和深水扇条件下的源岩和储层,描述了油气(这里指石油)的生成和聚集。膏盐化在圈闭形成和烃类运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全球经验表明俄罗斯北部、东部和南部陆架以及陆坡和坡脚有巨大的石油潜力。  相似文献   

4.
朝鲜东部大陆边缘的区域走向滑移断裂及其对东日本海郁陵盆地演化的构造控制作用S.H.Yoon,S.K.Chough日本海主要由日本盆地、大和盆地及郁陵盆地构成。郁陵盆地位于日本海东部,属俄罗斯板块(或阿穆尔微型板块)的东部边缘,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壤。...  相似文献   

5.
塞内加尔盆地是位于西北非大西洋沿岸的一个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叠合型盆地,其中的北部次盆在非洲的大西洋沿岸盆地中,其以陆坡地貌多变、碳酸盐岩发育而盐构造相对欠发育为特征。本文通过地震、钻井资料解释与构造沉积学分析,研究北部次盆南段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期的陆坡地貌与沉积充填演化特征,明确其主控因素,为系统揭示塞内加尔盆地发育特征、西北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规律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研究区在白垩纪经历了台地边缘斜坡、同沉积断坡、宽缓沉积斜坡等陆坡地貌阶段,发育了早白垩世Neocomian-Aptian期的碳酸盐岩台地建设期、Albian-Santonian期的断坡-碎屑岩陆坡内外分离式沉积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的碎屑岩缓坡沉积期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全球海平面变化与陆源碎屑供给相对欠发育是造就研究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首要因素;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陆坡地貌的演化、不整合的发生、物源的进退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古气候与物源区条件则间接影响着盆内沉积物的类型、规模与格局。  相似文献   

6.
东非海岸主要含油气盆地属典型大陆裂谷层序和被动陆缘层序叠合的断坳型盆地,是在冈瓦纳大陆裂解及印度洋扩张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下形成的,均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漂移期和被动大陆边缘期三期构造演化。但是,南、北盆地在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及石油地质条件、油气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盆地早期受特提斯洋海侵影响,沉积发育了侏罗系潟湖相盐岩、浅海相泥页岩,而南部盆地处于强烈火山作用区,二者油气富集规律存在差异,烃源岩、储盖组合由北向南年代逐渐变新,目前北部油气发现明显更为丰富。初步分析认为,构造环境不同使得烃源岩发育北富南贫,断裂及塑性岩体作用形成的通源断层和有利圈闭存在差异,导致了东非大陆边缘南、北部盆地油气成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晚三叠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类型转换、不同构造域的交接—转换过程。认为东亚陆缘总体经历了三叠纪前的被动陆缘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大陆岩浆弧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和渐新世以来的日本型活动大陆边缘阶段。这对于认识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盆地成因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各阶段海—陆分布特征及其变迁规律、板块格局变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 ,地球上存在 3类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转换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 ,因此也叫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经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 ,南海是一个小大西洋 ,它在新生代像大西洋在中、新生代一样 ,是经过大陆岩石圈张裂 (rifting)、破裂分离 (break up)和海底扩张而生成的小洋盆。虽然目前对大西洋的诞生过程比较清楚 ,但对诞生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在张裂、破裂分离期间岩石圈的变形过程及其特征仍不太了解。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家将在破裂分离前连在一起的大西洋两岸大陆边缘 (科学家命…  相似文献   

9.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的形成机理、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可以出现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两种主要的拉伸盆地(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世界的油气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了拉伸盆地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成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能够形成大量油气藏的主要原因在于:裂谷阶段产生的封闭环境及高热流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和成熟,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拉张作用形成的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很少遭受较大的后期改造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良好,也是这些地区富集油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低位域砂体是世界级储层和今后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陆破裂分离和新洋壳的诞生是板块构造最希望了解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是IODP下阶段工作的重要目标。2006年9月,来自6个国家的51位科学家在瑞士Pontresina开会,讨论目前关于大陆破裂与分离、沉积盆地形成的认识现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沙捞越盆地盆地类型的不同观点,通过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沉降曲线的分析以及构造地质事件的恢复,得到以下认识:①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晚始新世,拉让洋壳向婆罗洲基底俯冲,并在婆罗洲中部形成火山岛弧的俯冲增生期;渐新世—早中新世,拉让洋壳俯冲消减完毕,路科尼亚地块与婆罗洲碰撞,并俯冲于婆罗洲基底之下,形成周缘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期;中中新世至今,南中国海开启、婆罗洲碰撞抬升引起盆地稳定沉降的被动边缘期3个阶段。②盆地所选井的构造沉降曲线具有早期缓慢沉降、晚期快速沉降这一前陆盆地的典型特征。③盆地构造地质事件复原图表明,盆地晚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由此,认为沙捞越盆地为复合型盆地,即早期为前陆盆地,晚期则转化为大陆边缘型盆地。  相似文献   

12.
重力滑脱构造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从重力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并指出巴西东北部海域盆地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分布区域有:福斯杜—亚马逊、帕拉—马拉尼郝和巴雷里尼亚斯盆地深水区;进而对这3个盆地的重力滑脱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重力滑脱伸展区、平移区、冲断区的构造样式及圈闭发育类型。其中,福斯杜—亚马逊盆地重力滑脱构造最为发育且圈闭类型多样,受漂移晚期重力滑脱作用影响形成的伸展和冲断构造是盆地的主要圈闭类型。最后,论述了福斯杜—亚马逊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其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地球流变学是20世界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构造地质学边缘学科,基本上具备了较籽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它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流变学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已成为近年来在构建地质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简述了地球流变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介绍了B.Wernicke(1990)等级作者对大陆一大陆边缘碰撞盆岭-盆地区壳内变形特征的最新认识,阐述了它们壳内变形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附近滨海大陆架区流场的分布特征与黄河口的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百年来,黄河尾闾大的改道有10次。50年代以来,黄河口的流路又经过了三次大的改道,即1954年1月-1963年的神仙沟流路,1964年1月-1975年的钓口河流路和1976年以来的清水沟流路。每次黄河口的大改道,都对其周围滨海大陆架区的流场(包括潮流和余流)的分布和性质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黄河口滨海大陆架区流场的分布变化,尽管以往已有了不少研究1),2),但迄今尚未有人把黄河口附近流场分布变化特征与黄河口的变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为了研究黄河口的变迁对其滨海大陆架区流场变化的影响,作者以1976年黄河最近次大改道为例,把现有的50年代末以来本研究区各个时期的实测资料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改道前的黄河口区阶段和改道后的黄河口区阶段。本文将分别分析这两个阶段的潮流和余流分布变化等基本特征,以及探讨黄河口的变迁对于其周围流场影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域及邻区主要含油气盆地与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0个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分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诸如裂谷型断陷盆地,走滑盆地以及非典型前陆盆地等多类型沉积盆地。从区域广度阐述了盆地沉积的有利相带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尤其是陆架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所形成的富集油气藏包括已发现的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更具有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烃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烃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烃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_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烃母质,生烃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国外有关资料,介绍了70年代以来南极大陆边缘地球物理调查、尤其是多道反射地震调查,深海钻探,地震地层研究,以及面积大、赋有油气远景的两个海区——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基于SRTM15_Plus水深数据,利用地形表面流水分析与等高线几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亚洲大陆边缘海底峡谷进行识别,分析峡谷的形态、分布及演化进程。共识别出海底峡谷531条,按照平面形态分为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三种,数量分别为239条、75条和217条。直线型峡谷主要分布在白令海盆地、千岛盆地、南海等海域;蛇曲型峡谷主要分布在孟加拉湾东部俯冲带海域;树枝型峡谷主要分布在日本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南海海槽交界处,南海以及苏门答腊俯冲带海域。根据峡谷的形态与分布,结合研究区内构造背景,讨论了峡谷“直线型-蛇曲型”的形态演化进程,并依据树枝型峡谷主干谷的形态信息,推测存在“蛇曲型-树枝型”、“直线性-树枝型”的形态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自1932年Shepard根据当时的海图指出亚洲东岸海底沉积物普遍存在近岸细、远海粗的分布特点以来,不少学者如 Shepard,Niino和Emery,范时清、秦蕴珊等对东海大陆架沉积物的类型及分布特征都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外陆架砂质沉积物是在晚更新世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七十年代以来又有很多部门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文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陆架浅钻岩芯的分析和研究,就东海大陆架及黄海南部现代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现代沉积物一般是指在现代环境下沉积的沉积物。正如 Mcmanus(1975)指出的,在时间上,其沉积物质的供给、分布及其沉积过程都是在现代进行的。由于现代环境具有一定的延续时间,所以现代沉积物还包括自该环境形成直至现在这个时期内形成的沉积物。 冰后期东海大陆架发生海侵,距今75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于现今海平面,自那时以来,海平面保持相对稳定,除河口及近岸地区外沉积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现代沉积开始形成的年代大体上与这个时期一致。现代沉积物分布于长江口三角洲及闽、浙近岸水深小于60-70米,宽约90-100公里的浅海地带,苏北沿岸向东至济岛地区,可延至水深100米左右(图1)。 东海大陆架现代沉积物的分散与沉积过程,直接受陆架区现代海洋水文要素的控制,东海陆架区的海流系统及盐度分布见图2,3。长江每年注入东海的总水量达9540亿立方米,占注入东海总水量的92%,其径流量的变化和淡水舌的分布以及流经本区东部的黑潮直接控制了本区的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20.
Hoss.  DR 《海洋地质前沿》1998,(6):14-16
当印度从澳大利亚一南极洲分离出来,凯尔盖朗热点地慢流开始活动至今至少已有115Mi,也许长达130Ma之久。凯尔盖朗地幔柱被认为对包括东经九十度海岭、布罗肯海岭和海洋的第二大高原凯尔盖朗高原在内的印度洋盆地的广泛热点火山作用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凯尔盖朗地幔柱亦形成了南半球喷发的玄武岩特征、DUPAC同位素异常。这种地馒柱与印度洋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对整个印度洋盆地地球化学和构造演化有潜在的影响。凯尔盖朗高原和凯尔盖朗群岛成因的一种见解是它们的岩石围基底含有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残留下的大陆碎块。凯尔盖朗高原南部玄武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