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8月27日晚8时许上海-舟山一带出现了“不明飞行物”。全国各大报纸均显著报道了这一现象,有些报刊还刊登了上海天文台发言人的答新华社记者问,尤以《文汇报》为详。上海一些学者认为,该不明飞行物可能是“一个人造飞行体(如火箭等)或其残骸”。有人甚至臆测“它的高度约有数百公里以上,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不明飞行物经过时同时发生停电现象,可能是属于偶然因素,与不明飞行物并不存在内在联系”。所喜的是学者们都排除了不明飞行物是“天外来客”的可能性;也有的专家认为,“不明飞行物可能是  相似文献   

2.
4.1静电 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和电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把我们的社会称为电的世界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在这个以电为标志的时代,许多人虽然知道不少电的知识,却常常忽略了一种最普遍、最大量也是最基本的电现象--静电.  相似文献   

3.
静电反馈的重力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静电反馈装置的基本原理,介绍它们的区域重力测量、微重力测量、垂直梯度测量、固体潮观测和周期误差标定等方面的优越笥及实际应用效果。根据四台仪器的标定实践,研究了反馈系统的线性度检测与调整和转换因子的标定问题,最后提出了还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郝建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张云福合著《地震静电预测学》一书 ,2 0 0 1年底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近年来研究地震前兆现象、探索地震预报途径的少有佳作。地震预测是举世公认的科学难题。早在上个世纪 5 0年代 ,我国就把地震预测研究列入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经过近 5 0年努力 ,我国地震学家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短期和临震预报研究方面 ,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认识不断加深。但是 ,至今集当代各国地震学家的共同努力 ,还未能找到一个满足充要条件的地震前兆。究…  相似文献   

5.
EarthquakeStaticElectricityforthePrediction郝建国与张云福教授合著的《地震静电预测学》一书 ,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一种短临前兆信息的探索研究过程及有关结果 ,阐述了作者对地震预测研究的看法和认识 ,认为确定性地震预测研究是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主要途径 .该书作者以其 2 0余年来对震前静电观测研究的结果 ,结合震前观测到的各种各样的静电现象 ,认为震前静电异常 ,普遍存在且较易观测的地球物理现象 ,深入进行震前静电异常观测研究必将成为解决近震区短临预报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H.  Roeder  T.  Braun  W.  Schuhmann  E.  Boschi  R.  Büttner  B.  Zimanowski  李文静 《世界地震译丛》2006,(5):27-30
国际标准时间2004年12月26日00时58分50.7秒,在印度尼西亚北部的苏门答腊岛以西近海发生了Mw9.3级地震。对此在意大利的一个地震台站用于监测近震对滑坡监测系统影响的静电传感器(观测地球静电场的短周期变化的设备)同时记录到了很强的电信号。  相似文献   

7.
静电对电子设备的干扰不容忽视.通过对厦门地震台模拟记录仪曲线几次畸变现象分析,认为就是静电干扰的影响,物理放电可以有效消除影响.增加观测室湿度可以有效预防静电产生.  相似文献   

8.
正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孕震期间,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动电效应和压电效应伴随着地面静电场异常变化。汶川、金口河、漾濞、九寨沟等多次中强地震前,均观测到震前地面静电异常变化。本研究利用川滇地区地震活跃地带的地面电场监测资料结合地震信息,通过雷电监测网排除雷电对地面静电场干扰,研究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面静电场异常变化特征及参考量,提出利用气象部门的地面静电观测对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短临预报的新方  相似文献   

9.
依据太阳耀斑爆发特征,建立了双耀斑电子束与日冕背景相作用的模型,数值结果表明,该等离子体系统将激发静电不稳定性,其时间增长率ωi受耀斑热束密度与日冕背景密度比值(nh/no)以及耀斑冷束相对论电子密度与日冕密度值(nc/no)影响较大,并随它们增大而增大,其实频大小在耀斑热束等离子体频率附近。因此,此系统可激发大于1GHz的高频静电辐射,这些结果对揭示耀斑粒子在日冕空间传播行为有一定作用,并可用于探讨高频Ⅲ型射电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内由离子束流和等离子体密度梯度联合作用产生的静电不稳定性.模型等离子体由向尾流动的冷离子束流、向地球流动的暖离子束流和背景暖电子组成,等离子体密度是非均匀的,等离子体β(热压强与磁压强之比值)很小,电子等离子体频率与电子退旋频率之比。ωee》1.结果表明,斜传播的静电快、慢离子束流-密度漂移模能够被激发。  相似文献   

11.
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在轨质心位置的最小二乘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国内首次搭载飞行的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在轨数据与卫星姿态数据,对加速度计与卫星质心的相对位置进行了估计测量.文中分析得到,在卫星姿态机动时,加速度计的输入加速度主要来自于离心加速度及角加速度引入的线加速度.结合卫星姿态机动时陀螺仪的测量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加速度计质心位置的三个分量进行了联合估计.结果表明:质心位置的估计精度达到约6 mm水平,主要受限于卫星平台条件和加速度计测量精度限制.利用本文方法对未来重力卫星任务进行了分析,若使用精度为1×10~(-10)m·s~(-2)加速度计以及2角秒分辨率的星敏感器,可将质心位置估计精度提高至4.6×10~(-6)m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磁尾宽频带静电噪声强谱段的一种新的激发机制。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存在着瞬时的局域性的晨昏电场。电子和离子对该电场的响应不同:在电场存在的区域内,电子作回旋漂移运动,而离子轨道在的时间尺度内可视为直线。由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等离子体是非均匀的,这就导致了电荷分离的产生,从而可激发静电不稳定性。本文通过求解含电场的Vlasov方程,计算了由此产生的不稳定波的频率和增长率,考察了波矢方向。上述计算结果均与强谱段静电噪声的观测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月球南极地区因其特殊的光照条件以及撞击坑永久阴影区中可能存在的水冰而成为未来探测的焦点.沙克尔顿(Shackleton)撞击坑几乎位于月球南极点,已成为包括嫦娥七号任务在内的未来着陆任务最热门的目的地.然而,人们对该撞击坑周围的电势和尘埃环境仍然知之甚少.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研究撞击坑周围的月表电势和尘埃的静电输运.研究发现,由于地形遮挡,该撞击坑的底部会充负电,背风侧坑壁表面电位最低可至-175V.相应地,有大量带电尘埃颗粒会从背风侧坑壁发射出来,迁移高度可达10km,水平迁移距离约为40km,这使得撞击坑附近可形成局部尘埃云.通过数值模拟对地形遮挡和局部尘埃云进行了验证,发现撞击坑附近确实产生了局部尘埃云,典型尘埃密度为104~105m-3.研究结果对未来撞击坑附近月面探测的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结果还有助于理解其他无大气天体的表面充电和尘埃静电输运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对200多例国内外强震前7小时震中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发现强震发生前均为晴天天气。据此选择晴天气象条件下发生的100多例3—8级国内外地震,分析大气静电场观测信号特征,发现震中及附近区域在震前约3—24小时的临震时段内,具有近地表静电场异常反向现象。文中用于研究的晴天气象条件标准是:(1)水汽少,即相对湿度要低(排除降水、雾、沙尘和气溶胶的影响,要求在关注时段干燥且能见度大于2 km,  相似文献   

15.
LCR—G/D重力仪静电反馈装置转换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配了静电反馈装置的LCR-G/D型重力仪是目前世界上观测精度最好的相对重力仪,静电反馈装置的转换参数确定正得正确与否是影响观测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研究了转换参数数学模型及精度的基础上,介绍了它的标定方法和计算方法,并根据LCR-G-793、G-854两台仪器的标定结果,分析了转换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标定精度的诸多因素,最后提出了标定和使用转换参数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1983年,美日科学家Harrison和Sato发展的一种静电反馈技术成功地用于拉科斯特流动重力仪,使这一技术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国。本文将讨论具有VRL 8350静电反馈装置的拉科斯特重力仪的线性问题,研究拉科斯特重力仪在非反馈和反馈条件下,仪器纵水泡对重力仪的灵敏度、固有周期和阻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