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评述滇西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概况,重新剖析了怒江州旅游资源特征。对该区域几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景观、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市场进行比较,认为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呈替代性竞争的态势。最终将落脚点放到怒江这个滇西北各旅游目的地中的"后起之秀"上,提出旅游产品创新是怒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并从"高起点、大手笔打造观光型旅游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开拓主题园区型旅游产品;深层次、宽领域挖掘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这3个方面具体对怒江旅游产品类型进行构思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地产是指以区域的文脉为开发契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卖点、以房地产开发为营销手段,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主题的房地产项目,是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商业、居住等功能的,集投资与消费于一体的新型物业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民族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带动地产经济,实现房产开发与旅游景观、民族文化开发三位一体。采用这种开发模式需要重点考虑民族文化主题、区位、政策、配套、市场、开发主体等因素。楚雄彝人古镇项目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地产的成功案例,其成功源于寻找到"地产"与"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成功地将民族文化融入了地产,地产融入了旅游,打造了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敏 《热带地理》2007,27(3):264-268
通过对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和劣势生产要素分析,依据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够支撑和带动本行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原则,提出围绕矿产、水电和旅游3大资源进行扶贫-发展,立足怒江水电开发,以兰坪铅锌矿为重点的矿业开发,以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环线为重点的旅游开发,以畜牧业和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怒江州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海岛旅游,特别是群岛旅游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海岛因给旅游者远离城市喧嚣和彻底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睐,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地中海地区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众多岛屿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本文首先对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对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旅游的案例来分析海岛旅游的开发特征: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海岛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以航海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平衡旅游淡旺季,发展多种旅游;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最后讨论地中海海岛旅游的开发经验,以供其他海岛借鉴。  相似文献   

5.
湖南凤凰"南方长城之旅"的开发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力 《热带地理》2003,23(1):80-84
以"南方长城之旅"为主题对凤凰旅游的形象进行了明确定位,以民族文化的分合为线索对凤凰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此基础将凤凰的民族文化景观划分成3大区:民族文化分界区、民族文化分离区、民族文化融合区,提出了旅游产品组合开发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引发了梅州市政府推动客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思路和政策导向.从3个层面分析了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及开发现状,提出梅州市"一都三品"的开发构想及近期开发的切入点和从旅游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最后提出从点、线、面上整合优势资源,突出梅州客家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交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基于"五缘"优势的闽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台旅游合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闽台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以闽台"五缘"优势为基础,分析了闽台旅游资源的现状.将"五缘"优势融合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中,提出了闽台旅游资源整合的"三力"整合模型:以血缘、商缘为内动力,明确闽台两地的相对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旅游互动为闽台优势旅游资源对接的主要方式;以地缘、文缘为外扩力,实施闽台品牌旅游资源对接、黄金旅游线路组合与策划及"海峡旅游"品牌共推的策略;以法缘为保障力,提出闽台旅游资源整合所需的保障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从非洲概况和非洲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及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着手,针对非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非旅游合作的思路和对策.对当代非洲旅游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就是为开展全方位中非旅游合作作准备;为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9.
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月  范坤  李陇堂 《中国沙漠》2009,29(3):409-141
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腾格里园区以分布广泛的沙漠湖泊、戈壁奇石、风蚀地貌为主体景观特色,结合景区内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资源,挖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前人的分类体系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分析了评价结果,提出了腾格里园区旅游深度开发设想。其结果是:腾格里园区旅游开发应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其他自然、人文景观为旅游开发目标;以开发沙漠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再结合吉兰泰盐湖工业游、敖伦布拉格峡谷群科普游、考古游、民族风情游、宗教旅游等,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打造出腾格里园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并仍然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必须要将傣族传统文化即贝叶文化的精髓注入其中,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完美结合,这就必然要面对旅游开发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课题。长期以来,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被当成一对矛盾体为学术界所热议,事实上,旅游开发不是导致传统文化变异、消失的元凶,"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才是展现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付保红  杨品红  李益敏 《热带地理》2007,27(5):451-454,471
移民扶贫开发是我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怒江州特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生存条件恶劣,属于典型的生态贫困型,大多数特困人口需要实施异地搬迁扶贫。与移民扶贫开发相比工程移民补偿高,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大。结合国家水电建设,利用国家工程移民的各种政策,把工程移民和移民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好工程移民的规划、选址和安置,处理好移民区的土地、生产以及发展问题,可以解决怒江州部分生态贫困型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加快怒江州的脱贫步伐。  相似文献   

12.
怒江-萨尔温江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诏古拉山南麓吉热格柏,河源海拔高程6096m,经西藏、云南、缅甸联邦入印度洋。境流程1392.4km、流域面积103330km^2、因海拔高、气候严寒、人口稀少、林木茂盛,以牧业为主。云南境内干流长621km,上段夹峙在高黎贡山和怒山之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中段保展宽、有上江、芒宽、道街等宽谷,下段又进入狭谷。入缅甸联邦后,行程1660km,纵贯掸邦高原  相似文献   

13.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本文在认真分析、正确认识州情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前提下,提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资源开发脱贫型的战略模式,制定了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在产业结构方面,确定以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以大理石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林副产品为主的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改善交通、解决能源、搞活流通:绝不放松粮食生产,慎重解决人口问题;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维持生态平衡;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等。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资源最富集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是促进西南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户生计资产改善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案例,通过华电云南分公司访谈和政府部门座谈等方法,提出建立水电开发的效益共享机制并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税负重、补偿标准低、电价不合理、发展条件薄弱是水电开发不能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户生计资产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特定要素模型和持久性收入理论,提出了移民参与水电开发效益共享的长效补偿机制,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并分析了移民搬迁前、后对理论模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地居民对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水平对于区域大尺度景观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这在相对欠发达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景观资源的地区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基于620份针对当地居民的调查问卷与现场调研,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怒江州本地居民对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怒江州本地居民对于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水平较高,有75.81%的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边景观是美的。对这一审美感知具有影响的因素共有8项,在直接影响因素中,是否在保护区内、行政村周边高程标准差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到最近县城距离、是否认为近年生态环境恶化、是否认为旅游开发存在不好的影响、是否希望进入城市生活具有负向影响。在间接影响因素中,包括住房类型和家中是否有电视都具有正向影响。本文据此尝试提出提高怒江州居民对居住地景观审美感知水平、促进当地景观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并流区少数民族社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分析了三江并流区的怒江州6个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社区耕地扩大,经济林增加,草地和有林地减少;农户不断使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地膜覆盖技术;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开发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人口增加、技术进步、政策变动、认识水平提高、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是社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因而,加强教育,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制定合理  相似文献   

17.
林业生态扶贫政策的评价与建议:怒江州和阿坝州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采取了长期不懈的扶贫行动,近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扶贫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农村脱贫的双重目标,中国把重点放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林业生态扶贫上。然而,贫困人口从林业扶贫项目中获利的程度、贫困户对这些扶贫政策是否满意、以及林业扶贫政策是否有效仍然是个未知数。通过对西南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具有代表性的怒江州和阿坝州79户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林业扶贫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小额金融扶贫、结对驻村帮扶四条扶贫路径明显增加了建档贫困户的收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贫困群众对林业生态扶贫政策感到满意,两州的生态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参与不积极、精准识别不完善、资金来源有限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突出了林业产业和公益性岗位在贫困地区扶贫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健全林业生态扶贫政策,实现深度贫困区的生态保护和减贫之间的协同是可能的,文章最后还提出了通过林业发展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五项政策建议:(1)精准识别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2)选择有效适宜的林业扶贫模式;(3)拓宽扶贫资金渠道;(4)建立林业产业脱贫体系;(5)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具有其它扶贫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各级政府减贫的重要手段。平武县虎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社区。该区旅游资源丰富,品味极高,具有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由于政府角色缺失、多头管理等原因,当地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少量居民自发的、守株待兔式的参与旅游,从中获利甚少。现阶段当地政府应转变职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旅游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