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是陆海交界地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显著,泥沙所引起的岸滩演变、港口航道的淤积、水动力环境的改变等问题比较复杂。该文采用三维HEM-3D数值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域流场变化、盐度、悬浮泥沙浓度及海岸冲淤分布进行了潮流周期内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与潮流场变化和河口泥沙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在三角洲北部受五号桩外强潮流区的影响,近岸海底的泥沙发生明显的再悬浮,并在涨潮流向南输送,含沙量达1.5 g/L左右。在三角洲南部(现行河口区域和莱州湾区域),受现行河口入海泥沙扩散的影响显著。海域年冲淤分布,在北部废弃三角洲区域,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强烈,浅水冲刷,海底侵蚀显著,形成了明显呈沿岸展布的侵蚀中心,在侵蚀中心以外,侵蚀快速减弱。在现行河口区域,以淤积为主,在羽状流扩散的控制下,泥沙入海后向南输运,至莱州湾区域逐渐减弱。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卫星遥感解译的岸线变化基本一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海南玉带滩是我国南海沿岸典型的障壁型海岸现代沉积场所之一。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揭示了玉带滩障壁型海岸现代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玉带滩东侧为障壁岛海滩,沉积层序总体上表现为粒度向上变粗;中部为障壁岛沙丘,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具平行层理、斜层理;西侧为障壁坪,以中、细砂沉积为主,夹杂一些贝壳碎片,层理构造比较明显。玉带滩西侧水体为河流作用明显强于潮汐作用的潟湖;河口沙坝发育或河流岩岛阻挡产生河汊是形成潟湖中冲积岛分布的主要原因;仅在潮汐通道外侧出现拦口沙坝堆积。现代沉积特征结合Google Earth卫星图像分析认为,该障壁型海岸沉积演化大致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在河口湾地区形成多级近新月型河口沙坝。第二阶段,由于后期水道延伸方向、水动力的不断变化,西侧河口沙坝出现合并并向冲积岛转化;在海岸拐弯处,以原有河口沙坝为主体,形成初期障壁沙坝,障壁沙坝西侧水体演变成潟湖。第三阶段,障壁岛西侧受河流冲刷作用影响,河口沙坝坝头几乎完全消失;障壁沙坝形成后,潟湖水面加宽,流速减小,河口沙坝增生合并,最终形成了三大冲积岛(沙坡岛、东屿岛、鸳鸯岛...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收缩压密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的下降运动,具有发育过程缓慢、短时间不易察觉、波及面积广、不可逆等特点.浙江省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平原、宁波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等滨海四大平原,自20世纪60年代杭嘉湖平原发生地面沉降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的不断发展,造成洪涝灾害加剧、海潮上岸、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削弱、内河通航能力下降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平原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个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湖沿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根据2017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中国的平原地区面积虽然仅占国土面积的26.62%,却分布了45.56%的种植土地、84.27%的水面、50.34%的路面、57.32%的人文地理要素。其中,低海拔平原面积最大,连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滨海砂矿以石英、锆英石、磁铁矿、砂金等为主,其次为贝壳、球石、钛铁矿、金红石等.矿床主要分布在长期上升的胶北、胶南隆起的滨海地带.砂矿的分布与滨海带的基岩性质、海岸带类型、地貌、水系、水动力条件、海底底质等密切相关.根据成矿条件,可划分为7个成矿远景区.石英砂矿在全区分布较广泛,砂金在北部沿海成矿条件较好,锆英石、磁铁矿在东及南部沿海成矿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南三大江入海河口区表层水体微塑料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和潜在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对海南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与结论】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河口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介于0.16~1.27、0.25~0.70、0.19~0.82 m-3之间,平均丰度在0.42~0.47 m-3之间,微塑料成分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酯纤维(PES)、聚苯乙烯(PS)占主导。其中,南渡江、昌化江河口区主要以粒径范围在0.5~3.0 mm的碎片状和纤维状的微塑料丰度居高,占比分别为73.3%和78.2%,而万泉河以粒径范围在2.0~5.0 mm的碎片状和纤维状微塑料为主,占比为54.8%。随入海河口区的岸线距离增加,微塑料丰度均呈现为从河口到近岸海域递减的趋势,各站位丰度有所降低并呈现明显差异。与国内外入海河口相比,本研究区域的微塑料丰度整体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浙江省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人为活动等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近四十年研究证明,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的主因是地下水开采所诱发.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F-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氟水的区域范围相比历史阶段明显增加;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区(Ⅰ区),到中部冲积湖积平原缓慢径流区(Ⅱ区),最后到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排泄区(Ⅲ区),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呈低→高→低的变化;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HCO3-和Na+富集的苏打型碱性水化学环境有利于F-的富集,而Ca2+、Mg2+则会抑制F-的富集;高氟水的形成与其迁移、赋存的环境条件有关,在Ⅰ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主要受萤石溶解作用、F-解吸作用控制,在Ⅱ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受蒸发浓缩作用、萤石溶解作用、方解石-白云石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等控制,而在Ⅲ区高氟水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控制。  相似文献   

9.
盐城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东临黄海,为滨海平原地区.区内沉积了厚达 1 000多m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矿产资源以粘土为主.  相似文献   

10.
冈比亚河沿岸重矿物以钛铁矿、金红石、锆石为其特征,并伴有自然金、铅族、铜族等矿物。它们主要来源于古老的变质岩区。冈比亚境内有望找到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砂矿。酉部地区的滨海钛铁矿砂矿带,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砂金异常主要分布在冈比亚东部地区,其重矿物来源于第四纪早期的一套冲─洪积砾砂层。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环渤海滨海湿地的一部分,具有海洋与河口交互性、海陆过渡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湿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东北亚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湿地总面积为1150.079km^2,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包括维管束植物53科144属217种。近年来,在对滨海湿地的开发中,虾池、盐田等人工湿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植被退化、地貌和水文条件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改变了原始的滨海湿地自然景观,破坏了珍稀鸟类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每年有8×108~10×108t泥沙进入河口地区。由于黄河的受水盆地浅,区域上又位于构造强烈沉降区,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有80%淤积在陆上及滨海地区,逐步形成了现代的黄河三角洲。通过RS与GIS综合对比和地质成因分析,可揭示整个三角洲在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综合作用下的快速淤进、蚀退,河床抬高和尾闾改道等一系列演变,其中又以海岸带的演变最为明显。近几年,受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和人为加固堤坝等因素影响,河口地区造陆速度减缓,其他地区海岸带蚀退变慢,河床进一步抬高,整个三角洲基本处于淤蚀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正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浙江北部,是华东地区典型的滨海平原城市。2018年,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杭州市域面积达16853.57 平方千米,人口达980.6万人。近年来,随着2022年亚运会的即将开展,杭州兴建城市基础设施,如城际铁路、地下交通、地下市政管线、地下商业综合体、人防工程等,并已初具规模。然而,杭州地质环境复杂,工程建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系列地质问题凸显,不良地质现象突出,如软土、  相似文献   

14.
GPS技术在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西起莫干山东麓,北部、东北部分别与江苏、上海接壤,南濒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总面积约6490km~2。该区水网密布,地势低平,仅在嘉兴、海宁、澉浦、乍浦等地及西部山前地带有零星残丘分布,海拔在100 m左右;平原区地面高程在2~4m,环太湖周围,地势低洼,高程仅1~2m,长期以来内涝严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现有300多座城市所处自然地理位置、自然地质条件以及所担负的不同职能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其工程地质特点,并将其划分为滨海型、内陆河谷型和高原河谷盆地型等三大类型以及滨海平原、滨海山地、冲积平原、内陆河谷盆地、山前倾斜平原、内陆干旱半干旱季节冻土、黄土高原河谷盆地、岩溶河谷、深切河谷、高原寒冻河谷盆地等十个亚类型。每一类型和亚类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工程地质条件。 文中还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编图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此图应是一种能反映出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以及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某些变异的综合性图件。在其编制过程中,应遵循自然地质规律、社会性、实用性和预测性等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精确小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通过对单一砂体的准确划分与识别,对乾北地区青三段重点小层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乾北地区青三段主要发育大型顺源、带状分布的河控河口坝沉积和垂源、带状分布的大型远砂坝沉积,单支砂体宽为300~600m,具典型的河控性: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河口坝内缘→河口坝外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海岸带地区人口空间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人口聚集、经济增长迅速、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细致的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对解决海岸带地区资源配置、灾害风险管理等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沿海城市为研究区,基于NPP-VIIRS和NDVI数据构建人居指数HSI,并加入居住地面积比例系数反映人口内部差异,利用样本动态分区及建模方法,得到2015年中国海岸带1000 m格网人口分布数据(POP),并将其与已公布的相同年份的中国公里格网人口数据(TPOP)和100 m全球人口数据(WorldPOP)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3种数据均能反映中国海岸带地区人口的宏观分布特征,但是对于人口分布城乡差异特征以及城市内部人口分布细节特征的刻画,则是以POP数据最为理想。由县域统计值和POP数据可知,主要受沿海地貌、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的影响,中国海岸带地区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来说:① 地形差异,山地和滩涂区域的人口密度普遍较低(小于5 人/hm 2),而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区域的人口密度则普遍较高(大于10 人/hm 2);② 宏观区域差异,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大于25 人/hm 2);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分布多层级重心离散分布的特征较为显著,尤其以山东和江苏最为明显,长江以南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沿海低地和平原,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③ 城乡差异,由各级城镇向乡村区域递减的趋势非常明显,城市等级越高,人口分布的梯度特征越显著,中心城区、城市近郊、城市远郊之间相比人口密度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18.
一、浙江省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人为活动等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近四十年研究证明,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的主因是地下水开采所诱发。  相似文献   

19.
桑塔木地区三叠系曲流河三角洲存在证据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厘清桑塔木地区三叠系砂体成因类型,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岩心、钻测井、分析化验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碎屑岩的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的空间展布、地震反射特征等.结果表明:三叠系TⅡ油组具有粒度细、分选磨圆好、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呈指状产出,地震剖面上具有前积反射构型,典型相干体地层切片见曲流特征的特点,是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同时,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6种微相,其中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水上分流河道及河漫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3种微相;区内TⅡ油组以发育北部和西南部2个主要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为主,其中北部三角洲规模大,平原和前缘亚相较发育,西南部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该三角洲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及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该研究可以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