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说西安市神鹿坊小学气象站坚持二十八年,越办越红火。我慕名而去,所见所闻,果然名不虚传。一位管气象的老师接待了我,他兴致勃勃地边领着我看边介绍。这个小气象站是一九五六年土法上马办起来的。老师和同学到省气象台参观学习回  相似文献   

2.
报到第一天     
我从省气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秦岭深山中的一个气象站工作。八月动身报到的这一天,雨终于住了,铅灰色的云层裂开了缝,露出蓝天。我乘车在山里摇晃了五个多小时,中午才到县城。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过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 对中国大陆雾、轻雾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如下认识:我国大陆雾日地理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 冬半年雾日数多夏半年少。各年代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西南地区是我国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雾日20余天;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在冬春季节会出现严重的持续性雾天气。长江以南各省的轻雾日数明显多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且1980年代以后轻雾日有明显增加;西南地区是我国轻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轻雾日100余天。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空辐射雾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钱敏伟  雷孝恩 《大气科学》1990,14(4):483-489
为研究长江上空辐射雾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江水面和长江两岸复杂地形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个二维辐射雾的数值模式,模式包含大气长波辐射冷却、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子。 结果表明:长江两岸的地形和长江水面对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若在长江河道较宽且配有合适的地形地区,长江上空的雾可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高度,而在长江两岸地形较陡的地区,雾有可能就不出现。长江水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雾的深浅。  相似文献   

5.
万钧 《气象》1981,7(4):50-50
去年8月,我们去镇海县气象站了解测报工作,值班员要我一齐出去看一下云。我询问了一下云的演变情况。他告诉我原来上面是Scop,下面是Fn,天气现象有雨。从当时的情况看,上层云已被布满全天的Fn遮蔽了,所以值班员认为应该记Fn  相似文献   

6.
1引言雾是辽东半岛地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浓雾天气常常造成沈大高速公路严重的交通事故,而沈大高速公路贯穿整个辽东半岛,因此,做好辽东半岛地区雾的预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沈阳、辽阳。鞍山、海城、营口、大洼、盖州和熊岳等8个气象站1985年到1990年的资料,定义的雾日为有2站出现浓雾或1站浓雾同时2站轻雾。2辽东半岛雾的概述统计分析8站的雾日资料,得到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每年雾日为21~44次,平均为29次,秋冬多于春夏。从地理分布特征(表2)看,6年中大洼出现的雾日最多,为7…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九七○年应征入伍,从甘肃来新疆的,被分配到中印边界的昆仑山开车.一九七六年转业到3975气象台.一九七九年调到中蒙边境北塔山气象站.在这十六个春秋里,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战斗在边远艰苦地区的运输线上,以站为家,以苦为荣,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的建设事业. 那里需要,就到那里.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六年,部队需要我在中印边界当好后勤运输兵,我就安心服役.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九年复员  相似文献   

8.
实习     
实习□陈振丽去年实习,我去了一个高山气象站。我这人怕雷,烦雨,也厌恶湿漉漉的雾,可偏偏学了气象。哎,真是阴差阳错!这里的山,孤零零的,一支风向杆,两个百叶箱。平时值班时我孑身一人,收音机便成了唯一的伴侣。闲时看山:壁峭林立,迷雾环绕,多变的奇景中透着...  相似文献   

9.
汉江印象     
汉江印象侯华先县城的南边有一座大山,大山的南侧有一条大川,那就是与长江、淮河、黄河井称为古中国“四大名川”的汉江。初识汉江,是在邻县.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我乘火车去西安.正当我对沿途枯黄单调的山色有些厌倦而昏昏欲睡时,汉江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九六四年从部队转业到德安县气象站工作的,在部队时,担任过汽车司机、教练、排长、司务长等工作。到气象站后,在县委的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努力学习气象业务技术,团结全站同志,一起认真搞好气象站的工作。十四年来,站里的面貌起了较大变化,跨入了省、地气象部门先进行列,连续几年被评为县里学大寨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六盘山区5个气象站(原州区、西吉、六盘山、隆德和泾源)1989—2018年和彭阳气象站1999—2018年能见度资料以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六盘山地形云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布设的雾滴谱仪和六盘山气象站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六盘山区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及典型雾过程中雾滴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雾具有明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六盘山气象站年平均雾日数为118.5 d,是六盘山区雾高发区,六盘山区雾发生日数最高的季节为秋季,发生日数最高的月份为9月,08时是一天中雾发生最多的时段;冻雾主要发生在11月8日至翌年4月22日,暖雾主要发生在5月5日至10月11日;六盘山气象站典型冻雾和暖雾在成熟阶段持续时间长,发展和消散持续时间短,且在成熟阶段雾滴谱谱宽拓宽,其平均粒子数浓度为4.58~107.57个·(cm)-3,液态水含量为0.001~0.049 g·m-3,平均有效直径为3.75~12.22μm,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均小于南京、湛江、茂名等地;冻雾从发展到消散阶段粒子数浓度均大于暖雾...  相似文献   

12.
1970年,当我的科研工作还处在伢伢学步阶段的时候,我来到了湖北省武昌县气象站,住到武昌县山坡一位有丰富看天经验的农民家里,学习怎样做天气预报.从那时起,我与湖北省人民、专家学者、气象工作者、青少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同志,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力量,丰富的营养;使我在二十多年的奋斗中做出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的成果.前不久,收到武昌县气象站一位故友的来信,谈到他用我当年的方法制作预报的情况,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湖北省气象工作者没有忘记我!  相似文献   

13.
我站从去年开始使用遥测雨量计,由于是新仪器,对其性能了解不多,但通过一年的使用,对记录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基本上了解了它的性能和在工作中存的利弊。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气象站从没有虹吸雨量计发展到有虹吸雨量计;又从使用虹吸雨量计到使用遥测雨量计。我们看到在记录降水的仪器上  相似文献   

14.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了我日思月想的她 那是我曾经工作过的高原气象站 我熟悉的风向杆和百叶箱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6,(8):32-33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总结老贫农李万祥同志的看天经验,黑龙江宝清县气象站于1976年5月下旬邀请有关单位举办了学习李万祥看天经验座谈会。李万祥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为革命管天、为农业学大寨作贡献的经验;宝清县气象站和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二十团气象站系统地介绍了李万祥看天预报法的基本思路和学习体会;大家就进一步学习李万祥看天经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早几年,我就听说地处对越斗争第一线的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东兴气象站,是我区气象部门的一个先进集体。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通报嘉奖,特别是自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连续两次荣立了集体“三等功”。最近又获悉站里的青年气象员李周葵同志,在今年初团中央举办“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的活动中获得了金质奖章。因此,我一直很想能有机会到那里去一趟,看看这个被人们誉为  相似文献   

17.
吴福才 《气象》1975,1(4):32-32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里,说蒸汽雾是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当水温比气温高得很多的时候,在海上、湖上或河上出现的一种雾。出现时一团团从水面升起,不连续成层,也不高。在稍上层有逆温层的情况下,蒸气雾也可以变得很浓。 我站处在吉林西北部的霍林河大草原上,1973年5月2日我们却观测到了陆地上产生的蒸汽雾。可见,只要具备合适的温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沙坪坝基本气象站2005~2010年逐日08,20时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对不同类型雾日期间边界层逆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季节上来看雾日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雾日期间不论是08时还是20时均有多层逆温存在,各类型雾日逆温温差均为08时大于20时,而逆温强度表现为20时大于08时,不论是雾日,轻雾日还是浓雾日,08时逆温层厚度都比20时要厚。总的来说,浓雾日的逆温层各要素都体现逆温特征较为明显的特点,逆温温差越大,逆温层厚度越厚,也就更容易形成浓雾,同时08时的各逆温要素均高于20时,08时逆温特征也更为明显,在这时段也就更容易形成雾。   相似文献   

19.
韩相斌 《气象》1991,17(11):53-5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几个气象站。在某些气象站发现有些同志在定时观测时自记仪器不读数,而是只作一下时间记号。一询问,原来他们是等换下自记纸后再一次读数。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以下四种弊病: 1.规范规定:“将读数记入观测薄相应栏中,并作时间记号。”显然,先作记号  相似文献   

20.
我们吴旗县气象站是一九五六年建立的国家基本站。地处海拔1272米,距县城二十多华里。职工由建站初期的三、四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二人。每天二十四小时坚持观测发报,并开展预报服务,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这里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