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第1季度,全球地震频数不高,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亚欧带又有一小的平静期,只在缅甸发生了一次5—6级地震。千岛至北海道一线发生数次6级以上地震,水平仍较低。大洋岛弧地震带仍保持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2.
1988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比1987年第四季度稍有下降。阿拉斯加湾已经接连发生三次7级以上大地震。阿拉斯加-阿留申岛弧系已经进入全面活动的阶段。亚欧地震带仍保持非常平静的状态。澳大利亚北部地方过去的无震区接连发生三次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3.
高立新  曹孟娜  张晖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58-362,366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河套带、汾渭带197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套带、特别是汾渭带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河套带、张渤带发生的5次6级以上强震有4次发生在平静异常结束或在平静过程中.目前该区域中等地震平静时间已远远超过历史统计的最长时间间隔,未来一段时间河套带、张渤带及邻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薛丁 《高原地震》2013,25(1):10-14
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Ms4级地震活动在6级地震前时间上出现活跃-平静-打破平静的异常特征,空间上6级地震发生在4级地震活跃地区或4级地震的平静地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次Ms6级震例前肘s4级地震显著活跃的震兆意义和需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89,3(1):54-55
根据我国台网测定,今年1月至12月全球共发生M_S≥7.0级地震15次,最大地震为3月7日阿拉斯加湾M_S7.9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PDE》周报为M_S7.6)。有分析认为阿拉斯加—阿留申岛弧系地震带从1986年起开始活动,现今已进入了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几年的欧亚地震带,今年也进入了新的活动期,先后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 在全球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形势下,中国地震活动也进入了活跃期,发生了三次7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张淑蓉 《地震》1989,(6):1-6
通过强震前的中等地震活动,云南强震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有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地区,当其附近又经历了中等地震的平静—加速活动—临震平静的有序节奏活动后便发生另一次强震。应用这一强震活动规律曾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作了某种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1.1989年地震活动概况 今年我国大陆至今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发生7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6次在西南地区,表明大陆地震活动仍处在起伏活跃中,西部乃是主体活动地区。 1989年1—10月,新疆境内发生的地震3.0—3.9级(M_S下同)138次,4.0—4.9级26次,5.0—5.1级3次。地震活动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昆仑地震带、乌恰地区和南天山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继续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8.
1988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比第一季度又有降低。两次较大地震都发生在美洲西海岸地震带。亚欧带仍保持平静。估计亚欧带东段仍将有活动,然后转向西段。1986—1987年深震频数远大于浅震。1985—1987年,全球地震活动是一个小峰值。  相似文献   

9.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云南省共发生M≥6地震98次,四川省为69次。1900年以前的资料丢失比较多。190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云南的M≥6地震数比四川多60%,但随着震级的增大,地震数在M≥6地震总数中所占比例,比四川的相应比例小,M≥7(1/2)地震的绝对数已变得比四川少。说明四川比云南的b值小,分别为0.54和0.98。1900年以来云南和四川两省的地震活动,都表现出平静时段与活动时段相交替的现象,各已完成5个平静时段和4个活动时段。云南省连续6年以上、四川省连续7年以上不发生M≥6的地震,即规定为平静时段。各自的平静时段长度都很稳定。云南比四川的平静时段短,活动时段长度变化大,M≥6地震的平均年发生率高。云南省从1985年起,四川省从1989年起,到大约本世纪末,可能都将处在地震的活动时段。  相似文献   

10.
正自有仪器记录以来,祁连山构造带6级地震活动,经历了两个绝对平静期和两个相对活跃期。显现出长时间段起伏活动、空间依赖大构造带有序分布和迁移的基本特征。第一平静时段(1900—1919),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记录。第一活跃时段(1920—1954),伴随M≥7大震活动30余年。第二平静时段(1955—1985),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第二活跃时段(1986—2016?),祁连山构造带记录到6级地震7次。  相似文献   

11.
乌什地震系列和地震序列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若平 《内陆地震》1989,3(3):275-280
1987年1月24日,乌什东北发生了M_S=6.4级地震。这次地震打破了乌什地区自1971年3月两次6级地震后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平静,同时,也终止了南天山地震带(不包括喀什、乌恰区)近十年的平静期,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本文目的在于把强震组成系列,分析其活动特征;判断系列的分支——地震序列的规律性;进而估计出乌什地区未来地震活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4级地震平静是华北地区强震前的一个重要震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时常会出现一个平静或“缺震”过程 ,这种现象早已为国内外许多地震学者所关注 (陆远忠等 ,1 985 ;Wesson,1 973 ) .近十几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特定地区 ,对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专门研究 .蒋淳和冯德益 (1 989)以华北地区每年 5级地震的折合频次为基本特征量 ,对其进行地震活动平静异常模糊识别分析 .结果显示 ,每当平静异常的从属函数 μ出现局部极大值时 ,在其后 1~ 3年内华北地区则往往会发生 6级以上地震 ;焦远碧和丁鉴海 (2 0 0 0 )在研究了 1 990~ 1 996年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所发生的 2 4次 6…  相似文献   

13.
1988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回升。亚欧带打破了长期的平静,发生了缅印边界地震和尼(泊尔)印边界地震。美洲西海岸地震带地震活动趋向减弱。亚欧带地震活动中心的西移有可能推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华北地区5、6级地震持续平静的复杂形势,分析了华北地区1484年以来M≥5、M≥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表明:①1731~1814年地震平静期的5、6级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明显长于1484~1730年及1815年以来2个地震活动期的平均时间间隔,说明华北地区地震起伏交替轮回的韵律性是客观的;②华北地区2个地震活动期中相邻活动幕的幕间M≥5地震(含平静幕里发生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86月)与1731~1814年平静期内单次M≥5级地震平均时间间隔(90月)一致,90月可做为华北地区5级地震异常平静的标志性时间;③类比500多年华北地区5、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认为,当前华北地区正处于2000年以来的平静幕后期,该平静幕已持续169月,已经随时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地震活动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对云南地区地震目录完整性和均匀性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了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主要认识:(1)6.7级以上大震存在十年尺度的活跃-平静交替活动过程;(2)50年左右的大震复发周期;(3)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5-6级地震活动不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Ms≥5.0级地震有约2.6次/年的期望年发生率,每年发生0.8-4.5次Ms≥5.0级地震的自然概率是68.3%;(4)6级以上地震具有空间丛集特征,云南全区80%的6级以上地震只分布在全区20%左右的面积上;(5)以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为界,6.7级以上大震成组地在滇西和滇东交替活动;(6)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b值为0.69。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几年新疆强震活动的格局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结合新疆几次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将处于一组强烈地震之后的相对平静,但仍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1986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地震活动已恢复到正常水平。5月7日的阿留申群岛地震可能是1986年中最大或次大的地震,其震级略低于1985年的墨西哥地震。地震活动于平静后发生大的序列有两种类型,并在不同震级水平的序列中都存在。阿留申群岛地震的发生可能标志着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复苏,地震迁移的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日本海沟是否也将发生大地震令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1,5(2):175-178
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亚欧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强。中国强震活动集中于西部;新疆周过地震活动及全区内强震的活跃引人注目。 1 全球及中国的地震活动 据我国台网测定,1990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23次,其中最大地震M_s 8,发生在菲律宾吕宋岛,是近几年来地震活动较高的一年。美洲的巨大地震(M_s≥7.7)与亚欧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将会增强,也发生大地震。1986年美洲地震活动开始增强,1988年进入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数年的亚欧地震带西区从1988年开始也发生了强地震活动。到1990年,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已具有相当水平,而且地震活动有向带东区(65°E以东)迁移的迹象。同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地震就是一例。1990年全球大地震活动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和亚欧地震带上,而美  相似文献   

19.
华南中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增强平静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华南地区19次中强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平静特征,并据此提取了华南地区短期预报指标,即增强—平静后,3个月内发震;地震发生在异常平静区;震级一般为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20.
系统梳理了2000年以来山西地区6次MS≥4.5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结果表明,地震空区/平静、地震条带、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活动等异常在地震发生前具有一定普遍性,且异常基本围绕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分布,特别是在地震平静/空区、地震条带等异常发展后期出现的显著地震/震群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异常持续时间与发震间隔统计表明:异常多出现在主震发生前6个月以内,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对未来主震的发生具有短临预测意义。此外,随着区域应力水平的不断增强,在特定敏感地区会发生成组极微震密集活动,监视跟踪这些有别于正常活动背景的极微震活动,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