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对大兴安岭西部乌兰盖盆地南、北缘出露的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中生代火山岩成因与地质意义。乌兰盖盆地南、北缘的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中性岩(安山岩)与酸性岩(流纹岩)类,各类岩石总体激光全熔40Ar/39Ar定年结果为(151.8±1.5)~(120.2±1.8) Ma,说明其形成时代总体为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岩石总体为一套钙碱性系列到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性至酸性岩石组合,各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壳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它们应来自于地壳物质局部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系列。该套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闭合碰撞造山构造背景,在早白垩世151.8 Ma左右区内曾发生地壳加厚的造山过程,其岩浆深部动力学背景与岩浆源区的性质主要归因于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发生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铺钼矿是南秦岭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石英脉型钼矿,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产于东江口花岗质岩体内的NE向断裂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碎裂岩型为主,少量钾长石-石英脉型。赋矿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主元素地球化学显示了贫硅(56.85%~65.45%)、富铝(14.59%~15.59%)、高铁(4.81%~6.41%)、高镁(51.3%~60.2%)、高钙(3.63%~5.78%)、低钾高钠(K2O/Na2O=0.45~0.71),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A/CNK比值为0.73~0.96,属于准铝质;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具有高Sr、低Y、高Ba、高Sr/Y和La/Yb比值。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97.0±1.6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侏罗世,明显滞后于成岩年龄10~30Ma。综合分析岩石Sr、Nd、Hf同位素、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我们认为新铺钼矿的形成可能与赋矿围岩没有直接的成岩联系,赋矿围岩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洋陆俯冲环境向陆陆碰撞体制转变阶段,由残余洋壳熔融和上覆地幔楔及古老陆壳混染而成的埃达克质岩浆形成,属于同熔型花岗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的陆陆碰撞造山转换到碰撞后伸展阶段,受控于区域NE向构造。  相似文献   

3.
霍龙门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接触带上,区内花岗岩类以晚古生代花岗岩为主,同时还有一定量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等.二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75.2±2.2 Ma,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该时代岩石的主量元素具有高钾、富钠、略富铝、低镁和贫磷贫钙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U、Th、Zr、Ta、Rb明显富集,而Ba、Sr、Nb、P、T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偏低,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有较弱的负Eu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强.岩石总体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花岗岩的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与微量元素Rb-(Yb+Nb)、Rb-(Yb+Ta)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期发育的中侏罗世花岗岩处于同碰撞期到造山期后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花岗岩展布特征及反映的构造环境综合认为,研究区内中侏罗世花岗岩应处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陆-陆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昆仑西段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花岗质岩浆活动期次、岩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探讨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和碰撞造山过程。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分为7个阶段:(1)388~324 Ma(特提斯Ⅰ、Ⅱ支洋向北俯冲消减阶段),具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TTG岩石组合,形成于陆缘弧环境;(2)339~291 Ma(奥依塔格弧后盆地演化阶段),由于南部特提斯Ⅰ支洋持续往北俯冲,导致西昆仑北缘发生弧后扩展而形成弧后盆地,形成拉斑质具强烈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大洋花岗岩;(3)258~241 Ma(特提斯Ⅰ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岩石中发育石榴子石和白云母,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属于S型花岗岩,陆壳部分熔融的产物;(4)234~210 Ma(特提斯Ⅰ后碰撞伸展阶段):岩体规模较大,为I型→A型花岗岩,伴随着地幔岩浆底侵和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5)198~150 Ma(特提斯Ⅱ支洋向南俯冲消减阶段):类似TTG的岩石组合,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6)148~118 Ma(特提斯Ⅱ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弱片麻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属C型埃达克岩,为陆-陆碰撞过程中陆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7)111~75 Ma(特提斯Ⅱ后碰撞伸展阶段):发育规模较大,钾玄质系列,是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各阶段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初步提出了西昆仑西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5.
杨奇荻  郭磊  王涛  曾涛  张磊  童英  史兴俊  张建军 《岩石学报》2014,30(7):1961-1981
大兴安岭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在东北亚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地区5个晚中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这些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154Ma)和早白垩世(139~125Ma),显示高硅富碱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高分异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其中,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异程度高于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这些花岗岩源区以年轻物质为主,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εHf(t)值(+9.9~+15.9)高于该区底侵的新生下地壳,源区可能有更年轻的新底侵物质参与。早白垩世花岗岩εHf(t)值略低(+3.4~+13.9),其物源主要为底侵的新生下地壳和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混源,可能还混有少量更年轻的新底侵物质。结合区域资料分析,甘珠尔庙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背景,这种背景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碰撞后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门巴区晚白垩世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冈底斯中段的扎雪、金达和桑巴附近,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二云母钾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SHRIMP 锆石U--Pb 年龄为68. 8 ± 1. 6 Ma; 钾长花岗岩黑云母K--Ar 年龄为78. 2 ± 1. 2 Ma 和81. 5 ± 1. 4 Ma;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二云母钾长花岗岩的黑云母K--Ar 分别为90. 8 ± 1. 81 Ma 和91. 2 ± 1. 8 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S 型和低Sr 低Yb 特征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二云母钾长花岗岩形成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地壳加厚背景; S 型和总体低Sr、高Yb 特征的钾长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带晚期阶段的伸展背景; I 型花岗闪长岩应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结果,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北京石城闪长岩和云蒙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蒙山岩基位于云蒙山变质核杂岩下盘,主要由石城闪长岩及云蒙山花岗岩组成。石城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镁贫铁,过铝指数ACNK值均小于1,属准铝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无或弱的Eu负异常,Sr/Y比值极高,是具有高Sr低Y微量元素特征的中性岩浆岩。云蒙山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且(Na2O-2)/K2O1,属钾质火成岩,富铁,过铝指数ACNK值略大于1,属弱过铝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Sr/Y和(La/Yb)N比值高,属典型的"C型埃达克岩"。二者均显示EM-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的SrNd同位素印迹。具有高Sr低Y微量元素特征的石城闪长岩形成于燕山地区中侏罗世挤压运动幕(约180Ma~170Ma)和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最早期挤压运动幕(约151Ma~135Ma)之间的伸展背景,是基性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在其演化过程中与地壳围岩之间发生了同位素的混染。云蒙山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之中,为燕山地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最早期挤压运动幕(约151Ma~135Ma)岩浆活动的代表,是华北克拉通下地壳富Mg或Mg#高的古老基性岩类在高压(P≥1.5GPa)下失水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西藏切穷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岩体位于西藏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之中带。其主要岩性为不等粒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主要集中在(192.8±1.3 Ma~189.1±0.66 Ma),属早侏罗世。花岗岩SiO2 = 65.58%~75.57%,K2O+Na2O = 7.00%~8.25%,铝饱和指数A/CNK = 0.81~1.33;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N = 2.47~42.03,负Eu异常,δEu = 0.27~0.72;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U、La和Ce的强烈富集,Nd、Hf、Sm、Y、Yb和Lu相对富集,K、Nb、Sr、P和Ti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属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系列。根据岩体的成因类型并结合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分析认为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是壳源岩石重熔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上杭-大田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演化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本文所研究的四个中生代花岗岩体具不同的同位素年代:汤泉岩体为183~158Ma,紫金山岩体为157-145Ma。才溪岩体为133Ma,四方岩体为108~105Ma,汤泉和紫金山岩体分别属于早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才溪和四方岩体时代为晚中生代早白垩世。汤泉和四方岩体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因富Ba、Sr,贫HREE、Y、Yb而具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是最具铜矿成矿潜力的含矿母岩;紫金山花岗岩体为A/CNK>1.1的强过铝花岗岩,并富K、Rb、Th、Y、HREE,贫Sr、Ba、Ti,具地壳泥质岩石熔融的特征。才溪岩体为A/CNK1.0~1.1的弱过铝花岗岩,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介于四方岩体和紫金山岩体之间。富Na2O的汤泉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促使加厚的元古代下地壳基性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是铜、铁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主要含矿母岩;富K2O的四方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富钾基性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混合岩浆,使岩浆中的K2O含量增高,并从地幔中获取大量铜及其它金属和硫,而成为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主要含矿母岩。研究区自早-中侏罗世(180Ma)以来已有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记录。紫金山强过铝花岗岩是这种伸展机制延续的结果。随时间推移,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和底侵作用增强,地幔组分在花岗质岩浆的形成过程中贡献  相似文献   

10.
辽西杨家杖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山褶皱带东段。该区侵入岩主要有4种类型: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和细粒角闪二长岩。其中:主体岩石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均呈较大的岩基出露,沿北东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早侏罗世(181~188 Ma);细粒角闪二长岩多呈岩墙或岩脉产出,近南北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227 Ma左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细粒角闪二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Nd、Hf和Gd,亏损高场强元素Ti、Ho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细粒角闪二长岩富集高场强元素Gd、Er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Ti、Pr、Y、Yb。稀土配分模式图均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研究表明该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早侏罗世,且与著名的杨家杖子钼矿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而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莫尔道嘎地处额尔古纳地块北段,该地区大量侵入岩和侵入[CD*2]变质杂岩以往被认为属新元古代,类型有风水山片麻杂岩、中基性杂岩、巨斑状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对该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进行系统采样,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了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除个别岩体(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为新元古代形成外,绝大部分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侵入岩或变质侵入杂岩为早中生代形成,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结合区域上同时代早中生代岩石的分布和年代学资料,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和变质杂岩可以分为243~246、210~229、200~205 Ma 3个时期,其中200~205 Ma一组最为发育。243~246 Ma一组主要为莫尔道嘎地区中基性杂岩,形成背景与二叠纪末期兴蒙造山之后伸展作用有关。而210~229 Ma的花岗岩和变质杂岩组合具有非常典型的大陆碰撞岩石组合特征:钙碱性系列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副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为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深熔岩(莫尔道嘎巨斑状钾长花岗岩),缺乏同时期火山岩等;其形成与早中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封闭引起的陆陆碰撞有关。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变质杂岩特征及其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封闭,这时已经开始发生陆陆碰撞,碰撞高峰时期可能在晚三叠世末期,早于以往认为的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1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Ma)、2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3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组合(53~42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5~+7.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P,Ti,U,Th,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0.7060)、高εNd(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170~60Ma,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Ma),并导致加厚地壳深熔;260~54Ma,印度大陆板片向北陡深俯冲,下地壳缩短加厚,地壳深熔作用持续;353~41Ma,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并向下拆沉。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地幔楔、上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熔融;4陡深俯冲的印度大陆板片因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而发生折返,开始低角度俯冲(<40Ma),导致高原内部的陆内俯冲、走滑剪切与地壳缩短,造成冈底斯岩浆间断(40~26Ma)和拉萨地体初始抬升。因此,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主碰撞期造山(65~41Ma)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印度大陆板片的陡角度俯冲和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晚碰撞期造山(40~26Ma)的动力机制主要为印度大陆板片的低角度俯冲。  相似文献   

13.
东北新开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兴安岭西北部新开岭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年龄为:大头山石英闪长岩体(187.7±1.4) Ma,大平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体(170.7±1.3) Ma,大平北山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128.0±1.1) Ma以及黑云母花岗斑岩岩脉(120.6±0.6) Ma。结合前人年龄资料,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分为早中侏罗世(188~164 Ma)和早白垩世(128~106 Ma)两个阶段,这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可以对比。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花岗岩质岩石显示明显的演化趋势,由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或者与钙碱性过渡类型)的I型花岗岩,演变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Sr/Y值也较低,锆石的εHf(t)值略有升高。这显示由挤压增厚地壳的下部熔融形成的早期以壳源为主的花岗岩,演变为由相对伸展减薄环境下有年轻幔源加入形成的晚期高分异I型花岗岩。从花岗岩浆的演变特点分析,结合区域上构造演化,表明该时期研究区发生了由相对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的转换,这种转换的时间大致在160 Ma。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的姚五沟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1.6 Ma±1.3 Ma(MSWD=0.78),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高硅富碱的特征,A/CNK=0.93~1.07,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型,Eu负异常较显著(δEu=0.30~0.43),轻重稀土分异明显(w(La)N/w(Yb)N=34.04~48.59)。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10000×w(Ga)/w(Al)值(2.85~2.92)和w(Zr+Nb+Ce+Y)值(537.80×10~(-6)~584.10×10~(-6));表明其属A型花岗岩,由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来,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形成于非造山伸展环境。与研究区内的后淖S型花岗岩(255.8 Ma±1.6Ma,晚二叠世)和白旗A型花岗岩(134.6Ma±1.1Ma,晚侏罗世)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由晚二叠世到晚侏罗世,岩浆源区由上地壳的泥质岩部分熔融转换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其大地构造背景由陆-陆碰撞环境转换为非造山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 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 ①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 Ma)、②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 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组合(53~42 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 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 (>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5~+7.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 P, Ti, U, Th, 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 (<0.7060) 、高εNd (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①70~60 Ma,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 Ma),并导致加厚地壳深熔;②60~54 Ma,印度大陆板片向北陡深俯冲,下地壳缩短加厚,地壳深熔作用持续;③53~41 Ma,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并向下拆沉.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地幔楔、上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熔融;④陡深俯冲的印度大陆板片因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而发生折返,开始低角度俯冲(<40 Ma),导致高原内部的陆内俯冲、走滑剪切与地壳缩短,造成冈底斯岩浆间断(40~26 Ma)和拉萨地体初始抬升.因此,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主碰撞期造山(65~41 Ma)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印度大陆板片的陡角度俯冲和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晚碰撞期造山(40~26 Ma)的动力机制主要为印度大陆板片的低角度俯冲.  相似文献   

16.
阿木古楞岩体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行政中心正北。路线地质调查可分解为两期岩石单元:灰黄色中细粒、粗中粒含巨斑二长花岗岩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前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3142±22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后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71±13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期花岗岩副矿物均富含磁铁矿、独居石、磷灰石和榍石,中—晚侏罗世花岗岩还发育萤石矿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两期花岗岩也表现出相似性:主量元素表现为总体富Si,且有较高的分异指数(DI)及碱/铝(NK/A)、Fe2O/FeO比值,较低的总Fe、Ti、Mg、Ca和P含量;微量元素蛛网图则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a、C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Ba和Sr、Ti;而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出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大、重稀土曲线却较为平坦的右倾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两期花岗岩单元均属于高分异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均可能为来自亏损地幔物质经过改造形成的年轻的陆壳高K、正常水含量的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且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来源中还混合有幔源的玄武质组分。而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岩浆来源更有可能源于早期的晚石炭世花岗岩的重熔或部分重熔,至少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阿木古楞岩体中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中亚造山挤压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碰撞晚期构造—岩浆事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大地构造背景以伸展拉张为主的后碰撞造山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黑河北部的黑花山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的侵入岩,但该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组合、成因仍然不清.对黑花山地区侵入岩进行了野外、岩相学、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探讨该套岩石形成的时代、原因及大地构造背景.对两件二长花岗岩开展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8.7±0.6 Ma、153.50±0.56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组合主要为含有少量英云闪长岩(T1)、奥长花岗岩(T2)的T1T2G(狭义花岗岩)组合,即弧环境的侵入岩组合.上述岩石组合富硅、碱、高钾、过铝(A/CNK大于1)、低Fe2O3T.其在SiO2-K2O图上为高钾钙碱系列,硅镁图中为低铁钙碱(LF-LA)系列,Peacock指数为钙碱性或碱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Y、Yb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13.78~29.85,无负Eu异常或弱正Eu异常或弱的Eu负异常.花岗岩类具有高Sr低Y的特征,Sr/Y比值介于29.53~103.80,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上述岩石组合及其特征均指示了弧火成岩的性质,结合构造环境判别认为该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类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有关的环境,岩浆可能源于兴安弧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云伟  王惠初  康健丽  初航  田辉 《地质学报》2017,91(11):2456-2472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存在3期古元古代侵入岩浆活动:早期虎皮峪辽吉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119±16Ma,富硅、富碱、低铝、低钙及负Eu异常显示其具有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低Sr高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很低,与减薄的地壳有关;第二期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为1892±16Ma,富硅、富钠、高铝,Na2O/K2O1.35及无Eu异常或正Eu异常显示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中—高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较高、深度较大,与碰撞后加厚地壳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晚期南台子石英二长岩成岩时代为1850±11Ma,富碱(Na2O+K2O=11.32%~11.93%),里特曼指数δ=4.78~7.20,属碱性岩,低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中等,深度大概40~50km,是造山作用完成后板内伸展背景下的产物。上述3期岩浆事件对整个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早期辽吉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早期弧后伸展阶段;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则代表古元古代晚期碰撞后地壳加厚阶段的产物;南台子石英二长岩属后造山花岗岩,标志着辽东地区克拉通化的完成,开始进入后造山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对大兴安岭北段内蒙古根河市得耳布尔地区中生代中-晚期火山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进行研究,探讨该地区的构造演化。根据区域上的地层接触关系及前人获得的年龄数据,推断研究区存在早—中侏罗世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55±1.8) Ma,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玛尼吐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24.1±0.8) Ma和(122.8±1.3) Ma,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亏损,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满克头鄂博组为富硅、富钾、贫钠、贫钙的过铝质高硅流纹岩,Rb/Sr比值为4.1~10.3,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在岩浆房内经晶粥体模型(MUSH)再次演化形成。玛尼吐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Zr、Rb、Th和U,亏损Sr、Ba、Nb、Ta、P和Ti,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通过地壳降压熔融形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中-晚期火山岩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控制。早—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洋壳向南俯冲;中侏罗世晚期,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西伯利亚克拉通与中朝—蒙古板块碰撞;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区域上表现为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北淮阳中生代adakite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大别山造山带后缘的北淮阳带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岩浆岩.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150~130Ma)的岩体具有与adakite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56%,高铝(SiO2>70%时,A12O3≥15%)、高锶(Sr>400μg/g)、钠质(Na2O3.34%~4.75%,Na2O/K2O>1)、低Y和Yb(Y≤18μg/g),Sr/Y>20~40,La/Yb>20,Eu无明显异常,Sr正异常.Adakite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矿物成分以更长石、微斜长石或正长石、镁质黑云母、石英为主,副矿物为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组合,岩石含富云质和闪长质包体,属Ⅰ型花岗岩类.而早白垩世晚期<130Ma的岩体,属A型花岗岩,为非adakites花岗岩类.北淮阳adakites的形成可能与底侵到下地壳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有关,部分熔融比例在10%~>20%,并且在岩浆演化中有AFC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