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江  聂立军 《吉林地质》2003,22(3):19-23
在延边开山屯地区大蒜沟组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大部分在吉南—辽东地区太原组中所常见,具有明显的晚石炭世华夏植物群的色彩;动物化石也大多属石炭—二叠纪常见分子。将具有这种生物组合的大蒜沟组置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自老而新可分5个植物组合:(1)早二叠世早期Neu ropterispseudovata—Lepidodendronposthumi组合;(2)早二叠世中期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alatum组合;(3)早二叠世晚期Alethopterianorini—Lobatannularissinensis组合;(4)晚二叠世早期Yuanisstriata—Cladophlebisozaki组合;(5)晚二叠世晚期Iniopterissiberi ca—Lobatannularialingulata组合。该区晚二叠世早期(窑沟组)曾出现过一次植物危机事件,而晚二叠世晚期由于大量亚安加拉植物(如Iniopteris,Comia,Pursongia,Zamiopteris和Calipteris等)的入侵,植被又得以复苏。北祁连二叠纪大部分植物群属华夏植物群;但晚二叠世晚期为华夏—亚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延边地区二叠纪的三类植物群与古陆缘再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玉鲸  刘爱 《吉林地质》1999,18(1):1-12
吉林省延边地区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存在着开山屯、解放村、青沟子等二处不同类型的植物群、前者属华夏植物群,中间为华夏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后者则是安 拉植物群,反映出和龙地块北部陆缘活动带、兴凯地块西部陆缘活动带、佳木斯地块东南部陆缘活带达三者鼎足而立的古地理展布格局。阐明这三类不同植物群的古植物地理区的属性,不仅藉以证明上三地块间各自陆缘活动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且将为解决延边地区争论至今的二  相似文献   

4.
吉林延边地区早二叠世一个新的陆相地层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附近含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陆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前人对延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和盛组,用来代表延边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山秀岭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和早—中二叠世大蒜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之间的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其时限为早二叠世晚期(亚丁斯克—空谷早期)。和盛组层型剖面为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剖面,厚230m,主要由灰色、灰黑色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的陆相沉积组成,与下伏地层山秀岭组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大蒜沟组整合接触。和盛组与上覆大蒜沟组构成华北板块北缘早—中二叠世一个海进地层序列。和盛组的建立为探讨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的分界、研究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在延边地区的东延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延边开山屯地区二叠纪侵入岩和地层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和SIMS 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的研究,同时对侵入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以便制约开山屯地区的构造属性以及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演化历史。延边开山屯地区大蒜沟组复成分砾岩和岩屑杂砂岩中锆石最年轻峰值年龄为298Ma和293Ma,此外还存在330Ma、366Ma、438Ma、454Ma、479Ma峰值年龄。这些古生代碎屑锆石的ε_(Hf)(t)值介于-1.14~+15.17之间;开山屯组长石杂砂岩和长石砂岩中的锆石最年轻年龄峰值分别为259Ma和253Ma,此外还存在279Ma、456Ma、476Ma、500Ma、529Ma以及新元古代-古元古代(891~1765Ma)的峰值年龄。其中古生代碎屑锆石的ε_(Hf)(t)值介于-5.22~+10.15之间。开山屯地区中二叠世闪长岩和晚二叠世辉长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61Ma和256Ma,属于低钾拉斑-中钾钙碱性系列,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主要来源于受俯冲流体/熔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认为,开山屯地区与兴凯地块具有亲缘性;大蒜沟组的沉积时限为早-中二叠世,形成于兴凯地块西部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或增生楔环境;开山屯组形成于早-中三叠世,具有双向物源的特点(华北板块和兴凯地块)。早-中二叠世延边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延边地区的古亚洲洋于早-中三叠世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7.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近期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近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吉林省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在吉中一延边造山带地区新发现了新元古代地层及中、新元古代花岗岩;在延边开山屯地区发现了晚石炭世华夏植物群;确定了石头口门地区石炭纪细碧角斑岩系的存在;重新厘定了延边地区柯岛群的岩石地层含义及其时代属性;重新建立了白头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系及松辽平原东缘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并对长白山火山稳定性进行了重新评价;确认了伊通—敦化—珲春晚二叠世—早三叠世I—A型花岗岩的存在;提出了夹皮沟地区太古宙地质体为独立变质地体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藏北改则地区夏岗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的修订意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藏北改则县夏岗江雪山地区的夏岗江植物群及其所在的坚扎弄组曾存在着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2种不同的时代意见。2002年,敌布错组发现后,古植物学家认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植物化石面貌相同或相似,同属于夏岗江植物群。由于敌布错组被认为不整合覆盖在中二叠世下拉组之上,因此,地质学家认为敌布错组、坚扎弄组及其所含的夏岗江植物群的时代为晚二叠世。然而,最近敌布错组之下的所谓的下拉组中发现了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同时在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孢粉化石,因此,夏岗江植物群及其所在地层的时代不是原来认为的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
沈光隆  吴秀元 《地质学报》1995,69(1):88-96,T002
经我们重新实地考虑查明,Bohlin,1971年研究的中国甘肃玉门鱼儿红晚古代植物,包括产自Westphalian期羊虎沟组和Stepanian期至Asselian期太原组的植物。鱼儿红的羊虎沟组植物群以欧美型植物分子为主,但也具有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本区发现的晚二叠世安加拉型植物分子,可能来自鱼儿红盆地东南隅的上二叠统上啊。B.Bohlin研究的标本可能在采集时将不同层位和不同地点的化石混杂,以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巴河县阿舍勒泥盆—石炭纪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990—1991年在新疆哈巴河县阿舍勒采集和描述的四射珊瑚,经研究鉴定计有8属3新种和6未定种:Sinospongophyllum habaheens(sp. nov.), S. sp.,Orthophyllum sp.,Tryplasma Sp.,Cystophrentis achelenensis (sp. nov.), Siphonaphyllia habaheensis (sp. nov.),Clavilasma?sp.,Bifossularia?sp.,Amplexizaphrentis sp.等,它们分别归属于托克萨雷组、阿舍勒组和红山嘴组。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新近纪砂砾层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京地区分布着一套新近纪的松散砂砾沉积,曾被统称为雨花台砾石层。依据岩性、层序、沉积构造等特征,我们解译了4个地点砂砾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洞玄观组的沉积环境类似于曲流河沉积,六合组类似于砂质辫状河沉积,雨花台组则属于砾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环境的不同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这些砂砾层是不同时期形成。古流向显示,从中新世到更新世早期本区的流域格局与目前的大体一致。而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却指示河道的坡降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海平面不断下降导致侵蚀基准面降低所引起的,而差异性的构造运动似乎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陕西蓝田地区新第三纪地层划分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田地区灞河组和蓝田组的时代归属是我国三趾马动物群分期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与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群的对比及古地磁测定,该区新第三纪地层可分为上新统静乐组(原蓝田组上部)、蓝田组(原蓝田组下部)和灞河组.蓝田组的地质时代可归保德期庙梁亚期,地质年龄约为距今5.3—5.0Ma期间.灞河组的地质时代可与喇嘛沟动物群的对比,为保德早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划分与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塔中地区奥陶系分布广泛。主要根据化石、岩性特征、对比等将研究区内奥陶系划分为三统四组: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与下伏上寒武统丘里塔格下亚群呈假整合接触,鹰山组归为中下奥陶统,一间房组划为中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划归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可细分为3个岩性段,鹰山组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良里塔格组与鹰山组之间存在区域地层缺失和不整合,桑塔木组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良里塔格组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呈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5.
皖南洽舍-寨西剖面前震旦纪岩石地层宏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皖南兰田、汤口、旌德县、七都等幅1:5万区调成果和专题研究,以洽舍-寨西剖面为例,论述了前震旦系牛屋组、大谷运组、镇头组岩石组合和沉积构造组合等宏观特征,并对沉积相、层序地层进行了初步分析,充实和拓宽了上述岩石地层单位的内容和含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伊春红山附近红山组剖面采集了丰富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25属58种。大大丰富了前人报道的本组植物化石的内容.分析所获资科,进一步阐述了红山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认为其时代为晚二叠世,而不仅限于晚二叠世晚期.根据过去的化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三角山组植物组合”的时代亦为晚二叠世,而不限于晓二叠世早期.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红山组与黄本宏划分的三角山组下部。在岩石组合特征及时代上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7.
冀中地区侏罗系为一套杂色含煤碎屑岩层系 ,自下而上发育有 Osmundacidites- Cyathidites- Gleicheniidites-Protoconiferus、L eiotriletes- Cycadopites- Quadraeculina- Classopollis及 Granulatisporites- L eiotriletes- Cyathidites- Cy-cadopites等 3个孢粉化石组合。冀中地区侏罗系岩性组成及化石组合特征与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可对比性 ,但因其岩性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故自下而上新建葛渔城组、杨村组和苏桥组。同时对冀中地区侏罗纪岩石地层系统的区域对比关系和地质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土城子组/后城组为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燕山褶皱冲断带和盆地中晚侏罗世的典型碎屑岩沉积.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燕山地区的通行的有关土城子组/后城组、及其之下的髫髻山组/ 蓝旗组,和上覆的张家口组/东岭台组火山岩的相关对比方法提出质疑.其他同行近期发表相关的氩-氩法和铀-铅法同位素测年数据指出髫髻山组/蓝旗组年龄为175~147 Ma、土城子组/后城组年龄为156~139 Ma、张家口组/东岭台组年龄为147~127 Ma,显而易见,上述地层组的年龄是相互重叠的.这些测年数据说明以往的地层对比是有问题的,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所发育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地层是穿时的.因此,传统上用(165±5) Ma 和(135±5) Ma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来作为划分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的层序界限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一些髫髻山组的火山岩和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岩是与向南或向北的冲断作用相伴生的,但在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之间的30~35 Ma的时间间隔内却是相对的构造平静期.这一结论是基于以往的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之间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观点所得出的.新近基于对承德盆地土城子组地层形成研究分析认为承德冲断层的实际位移距离应小于Davis等2001年所提出的位移距离,笔者接受这一观点.但笔者并不同意在承德地区土城子组的沉积主要是受控于承德北部的向南冲断作用.现今承德向形盆地主要是由于向北冲断的承德县冲断层下盘变形的结果, 主要是(1) 它向北发生倒转;(2) 盆地南部的粗碎屑沉积的物源主要是来源于承德县的异地体.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没有必要完全受控于构造作用.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是紧随着在燕山部分地区发生的,持续了20~25 Ma 的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及岩浆活动.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燕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必定导致地形的起伏,这就为快速剥蚀及粗碎屑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前所提及的有关燕山带的土城子组/后城组和阴山带的大青山组的地层对比的依据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土城子组/后城组为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燕山褶皱冲断带和盆地中晚侏罗世的典型碎屑岩沉积。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燕山地区的通行的有关土城子组/后城组、及其之下的髫髻山组/蓝旗组,和上覆的张家口组/东岭台组火山岩的相关对比方法提出质疑。其他同行近期发表相关的氩-氩法和铀-铅法同位素测年数据指出髫髻山组/蓝旗组年龄为175~147Ma、土城子组/后城组年龄为156~139Ma、张家口组/东岭台组年龄为147~127Ma,显而易见,上述地层组的年龄是相互重叠的。这些测年数据说明以往的地层对比是有问题的,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所发育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地层是穿时的。因此,传统上用(165±5)Ma和(135±5)Ma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来作为划分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的层序界限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一些髫髻山组的火山岩和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岩是与向南或向北的冲断作用相伴生的,但在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之间的30~35Ma的时间间隔内却是相对的构造平静期。这一结论是基于以往的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之间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观点所得出的。新近基于对承德盆地土城子组地层形成研究分析认为承德冲断层的实际位移距离应小于Davis等2001年所提出的位移距离,笔者接受这一观点。但笔者并不同意在承德地区土城子组的沉积主要是受控于承德北部的向南冲断作用。现今承德向形盆地主要是由于向北冲断的承德县冲断层下盘变形的结果,主要是(1)它向北发生倒转;(2)盆地南部的粗碎屑沉积的物源主要是来源于承德县的异地体。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没有必要完全受控于构造作用。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是紧随着在燕山部分地区发生的,持续了20~25Ma的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及岩浆活动。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燕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必定导致地形的起伏,这就为快速剥蚀及粗碎屑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前所提及的有关燕山带的土城子组/后城组和阴山带的大青山组的地层对比的依据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芦草沟组与黄山街组的古气候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绍祖  屈迅  李强 《新疆地质》2002,20(3):183-186
准噶尔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无论是从岩性还是所含古生物,均表明形成于持续炎热的气候条件之下,当时由于准噶尔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的拼合造山,造成准噶尔周缘火山强烈喷发和自欧洲东移的干旱炎热气流对准噶尔均有明显的影响。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形成时干旱气候缓解,降水量增加,该组沉积物反映出温暖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因此,从成油的古气候条件来说,芦草沟组要优于黄山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