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中国贵州赤水等35个国家气象站1991—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等气候标准值,应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影响金钗石斛生长发育的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基于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模型,计算贵州赤水等35个不同地区金钗石斛的气候品质评价指标等级。结果表明:金钗石斛生育期主要为休眠期和茎生长期,而茎生长期主要包括萌芽期、现蕾开花期和茎采收期。建立了中国金钗石斛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模型,并将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级,即最适宜为3级,适宜为2级,不适宜为1级。贵州赤水和四川合江的金钗石斛气候品质评价指标为最高等级,其各气候要素品质评价指标均为3级,总分均为2.5,表明赤水河流域地区(贵州赤水、四川合江)是全国气候条件最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的区域,即贵州省赤水市气候条件是金钗石斛种植最适宜区;其次是贵州罗甸、三都,四川夹江、犍为,重庆开州,广西靖西、金秀的气候条件适宜金钗石斛生长。河北安国、云南维西、湖北神农架的气候条件不适宜金钗石斛生长。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10个气象站1993—2017年玉米生育期的逐日气象资料,综合气温、降水、日照气候适宜度指标,建立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玉米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模型检验分析表明此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内蒙古地区玉米受气候条件影响的情况。对近25 a来内蒙古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指数特征及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的热量和光照条件较好,而水分条件较差,降水不足是限制内蒙古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播种—出苗期和乳熟—成熟期气候适宜度指数变异系数最大,是综合气候条件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对内蒙古玉米生长带来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抽雄—乳熟期。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依据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需水量、需光性等生物学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通过对13个代表站30 a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和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适宜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利用检验后的模型计算了河南省67个站1981-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单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光热资源较适宜,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仅在灌浆后期略显不足,降水是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且降水适宜度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日照和温度。综合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表现为抽雄—乳熟期〉出苗—抽雄期〉全生育期。空间分布上气候适宜度呈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递增趋势,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阳东部及驻马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早熟、中熟和晚熟3类熟型构建东北春大豆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划指标隶属度函数和作物反应函数两种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结合精细化插值(Anusplin插值)后的东北地区1990—2019年气象数据,从时间、空间(1 km×1 km农田)和熟型开展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8月平均温度、5—9月累积降水量和7月累积日照时数是影响春大豆相对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分熟型的气候区划结果在表达春大豆单产分布和产量稳定性方面优于不分熟型。根据气候适宜度和减产率的定量关系将适宜度评价结果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其中东北地区最适宜春大豆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北部和三江平原中南部。随着气候变暖,适宜春大豆种植区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大。  相似文献   

5.
浙江仙居县漂流旅游的气候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仙居县漂流旅游项目营业开始迄今的客流量和同期的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等气象资料对仙居县永安溪漂流的气候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地的人体舒适度指标,统计了月平均舒适天数,同时探讨了降水和高温的影响,得出适宜的气候条件,计算了各指标的距乎百分率,并与客流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月和10月气候适宜且旅游流量高;4月、7月和9月也为适宜时段,但客流量少,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6.
毕节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毕节地区相关气候指标及1978—2007年30a气象资料的分析计算,按照最适宜居住和旅游的基准指标及人体舒适程度,分析毕节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经综合分析,毕节地区呈现清凉、舒适的居住和避暑旅游气候条件。各项气候基准指标都适宜居住和避暑旅游。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前人的研究确立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 对所选46个站点1961—2000年的适宜度进行计算, 分析1961—2000年全省及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 表明1981—2000年适宜度变化趋势显著。对1981—2000年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进行分类, 将河南省划分为适宜度强增长型、弱增长型、减弱型。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 各地的变化趋势依据热量带和地形地貌的不同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结合各地1981—2000年的气候资料对各类型的气候适宜度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山东菏泽牡丹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8年山东菏泽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结合该地区牡丹萌芽期、现蕾期和开花期3个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日时间尺度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建立牡丹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表明:(1)牡丹的综合气候适宜度随发育期而变化,表现为开花期现蕾期萌芽期,数值均在0.5左右;(2)牡丹的平均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别为0.78、0.24、0.85,温度和日照均能满足牡丹适宜生长的需要,降水是影响牡丹生长气候适宜的关键气象因素;(3)2001年以来,牡丹的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气候变化对牡丹主要生长期无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陕西1981—2010年30a的气候资料,以8月上旬平均气温、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量、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生育期大于≥10℃的活动积温4个因子作为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陕西省棉花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陕西棉花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关中中东部及沿黄河的滩地,在适宜区内,应根据秋季降水预测情况,选择棉花中早熟品种,以避免秋霖危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西88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以水稻安全生长季为指标,采用网格距为0.1×0.1经纬度的小网格气候分析方法,将广西稻作区划分为4个适宜气候区: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和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三门峡市苹果气候适应性及种植规模扩展空间,利用三门峡、灵宝、卢氏、渑池4个县级气象站点和苹果种植区及周边19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点资料,依据海拔高度将苹果种植区划分为塬区、浅山区和中山区3种区域,运用模糊隶属度评价各区气候因子,筛选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针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克立格或反距离权重的GIS方法进行小网格插值,最终形成精细化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多位于三门峡市中部和中南部,适宜区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不适宜区为北部边缘地带。当前三门峡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灵宝中部、南部和陕县西南部,是苹果的主产区和优质区;其他未开展苹果种植的卢氏县北部、陕县东南部处于最适宜区域,渑池县大部分处于适宜区,是未来苹果种植面积扩展的首选地区,但尚需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0~2019年若尔盖生态区内及周边共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的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观测资料,以及2018~2019年葵花-8卫星AOD数据、MODIS卫星NDVI数据,对若尔盖生态区旅游气候资源和空气清新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生态区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128.2h;气温偏低,年均气温为5.5℃,各站月均气温为?9.3℃~22.6℃;平均年降雨量为685.6mm,干雨季分明,4~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80%;年均相对湿度为65.7%,年均适宜湿度日数为287d;年均风速为1.9m/s,年均适宜风速日数为358d;若尔盖生态区空气清新指数RSAI全年均维持在较高水平,7月RASI值最高达到24.16,平均空气清新度全年皆在“较清新”及以上级别。该地区4~10月旅游气候资源相对最优,空气清新度达“非常清新”级,温度、湿度、风速适宜且日照充沛。夏季体感凉爽舒适、空气清新度高、最适宜开展避暑旅游活动。春秋偏凉,但大部分人仍可进行户外旅行,适逢开花季和红叶季前后,有利于挖掘物候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区棉花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鄱阳湖区1961—2005年气象资料和1:50000地理数据,对影响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建立鄱阳湖区棉花气候区划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将影响棉花生长的关键气候要素插值生成分布式数据,根据建立的棉花区划指标对鄱阳湖区棉花种植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鄱阳湖北部区域即九江市所辖的部分县域,气候条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高品质的形成,是鄱阳湖区棉花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鄱阳湖区中部,气候条件基本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要求,为棉花种植的一般区;鄱阳湖区外围的东、南、西部,气候条件不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属风险棉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兰州百合适生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兰州市以及附近四周其他地区气象站30 a(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和154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内降水、气温等进行了数据细网格化分析。结合百合田间观测气象和产量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小地形订正等方法,建立了兰州市百合种植区划指标空间分析模型,区划结论与实际种植基本相符,GIS技术制作的区划图结合水平和垂直种植区划辅助参照表,直观详细地展现了百合适生种植区的地理分布及特征,从而减少了种植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普定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逐日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资料以及普定县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空气质量指数(AQI)等资料,运用人体舒适度指数、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人体舒适度与空气质量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普定县近50a的人居环境气候条件。结果表明:普定县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以及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相对湿度、降水量以及气压呈降低趋势。常年体感主要为凉(3级)~最舒适(5级)之间,全年体感无寒冷及酷热等级,且体感舒适(含凉舒适及最舒适)月份主要为4-10月,占全年58%。普定县气温上升、风速增大、气压下降的趋势有利于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好,而相对湿度降低、降水量减少的趋势不利于污染物浓度降低,影响空气质量。普定县空气质量以4-5月、7-11月为优,且其四季空气质量均为优,表明空气质量好,人体舒适度高,适宜人居。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60—2000年河北省张北县和辽宁省的气象资料,计算并比较了两地的气候资源条件,参考燕麦的生物学特性,认为辽宁地区的气候条件完全可以满足燕麦的种植。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积温、降水等6个农业生长气候指标,利用谱系聚类分析法,对辽宁21个气象站点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结合地理与经济等因素,对其燕麦生产进行了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辽宁的大部分地区适宜燕麦的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从气候角度分析黔东南州种植蜂糖李适宜性,为蜂糖李种植选址提供气候可行性依据。利用2011-2020年黔东南州200个区域气象站资料和蜂糖李品质最优的产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区域气象站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黔东南州200个乡镇与六马镇气温、降水和日照气候指标相对应的气候值,利用适宜度模型计算各乡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有37.5%的乡镇处于蜂糖李种植气候适宜区,没有气候最适宜区域;蜂糖李开花坐果期的气候适宜度低于萌芽、果实生长以及果实成熟期,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关键期;气温综合适宜度>日照综合适宜度>降水综合适宜度,开花坐果期阶段性持续低温、雨日多、日照少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黔东南州地形起伏大,气候差异明显,蜂糖李种植要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要素情况,选择日照多、雨日少、气温高、向阳、开阔等区域开展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5—2021年呼伦贝尔市15个国家气象站各层地温、第一冻土层下限、最大冻土深度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市冻土气候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重标极差(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研究表明:(1)0cm地温、40cm平均地温、80cm平均地温都呈现出增大趋势,且0cm地温增大趋势最显著,特别是0cm地温最小值增大更加明显。(2)冻结持续日数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中部偏北海拔超过600 m山区持续时间最长,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最短。(3)7月中旬冻土在北部地区开始,9月开始到10月下旬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展,次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自西南和东南地区向北部地区开始消失。(4)最大冻土深度呈现逐年减小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1988年,最大冻土深度在7-9月最浅,次年2-4月最深,10月-次年1月是最大冻土深度不断加深的过程,5-6月是最大冻土深度显著减小的时段,其中最大冻土深度最大值出现在西部偏南地区。(5)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表明,冻结持续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未来减小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10 a和8 a;0cm地温、40cm平均地温、80cm平均地温未来增大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都为12 a。  相似文献   

19.
刘维  宋迎波 《气象科学》2021,41(6):828-834
基于1981-2016年江苏省不同区域一季稻产量序列,计算站点尺度的气温、降水、日照适宜度以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开展不同空间尺度的一季稻产量精细化预报。同时,以各主产地市、县一季稻种植面积百分比为权重,加权集成省级产量,开展基于不同空间尺度一季稻产量序列的大区域尺度产量预测。结果表明:(1)江苏省不同区域一季稻气象产量与不同时段气候适宜指数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预报方法适用于江苏省不同区域一季稻单产预报。(2)2012-2016年省级尺度模型预报平均准确率高于97.5%,主产地市、县模型平均预报准确率低于省级尺度预报模型,主产县预报准确率年际间波动较大,表明预报区域越小,预报的难度提升。(3)基于气候适宜指数模型的江苏省级、主产地市集成,主产县集成模型预报准确率大部在95%以上,整体上看主产县集成优于主产地市集成,主产地市集成优于省级尺度模型。由此,开展地市级和县级尺度的精细化产量预报可提升省级尺度预报准确率,同时提高县级作物产量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