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锈病是夺取小麦丰收的重大障碍,一旦锈病流行,往往防治失时,造成严重减产。一般流行年份在我县可减产10—20%,大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6,(1):16-18
小麦锈病的流行有三个基本因素,即寄主、菌源、气象条件。在种植较大面积感病品种和存在一定数量菌源的情况下,气象条件是决定锈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气象条件与锈病流行之间的关系,利用气象参数预测锈病的流行,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下面我们试以北京地区的锈病(主要是条、叶锈)的预报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小麦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小麦受干热风危害为扬花至灌浆期。扬花期可造成小花不孕,灌浆期影响千粒重。其中受干热风危害最敏感的时期是小麦进入乳熟中期后的十天内,此期若出现干热风。轻则可使小麦减产5%左右。重则可使小麦减产10—20%。我县历史上的严重干热风年。曾经造成小麦大量减产。因此,在小麦生长后期管理中,积极做好小麦干热风的预防,是夺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武功县位于关中川道平原的渭河一、二级阶地。历史上没有小麦赤霉病的记载。六十年代后,随着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变及复种指数的提高,全县已发生了三次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周期大致为十年一次。一九六四年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行,造成减产两成以上;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连续两年流行,矮丰四号等品种因病严重减产。一九八五年发生第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流行仍较重。目前,赤霉病已成为小麦增产的一  相似文献   

5.
干热风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干热风存我县出现的时间以六月上旬最多,五月下旬次之。这一时期正值我县小麦乳熟到腊熟阶段,干热风天气往往使即将成热的小麦青干,导致减产。我县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气候一般处初复少雨时期,干热风发生的频率高,对小麦产最威胁很大。所以做好干热风天气预报,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干热风的危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 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五日下午,我县出现了一次冰雹天气,降雹自十五时三十分开始至十五时三十九分结束,历时九分钟。这次降雹来势急、密度大、灾情十分严重,使我县张华、腰站等十三个公社遭受雹灾,受灾面积二十七万一千七百亩,其中重灾面积十万九千三百五十亩。至使棉花重播,小麦减产大约一千万斤左右。  相似文献   

7.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生理小种变异,丧失抗性而引发的一种病害.锈菌的越夏、越冬、传播侵染、流行与气象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四川麦区作为全国条锈病的重发区近年爆发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潜在威胁很大.本文从农业气象角度探讨其发病规律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期解决这一生产问题,对粮食安全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麦锈病是我州麦类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雨季的到来,由陇东、陇南迁入的菌源在当地寄生,并以爆发式扩散发展,致病成灾。自1959年有记录以来的28年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中等以上年份的机率将近50%。统计分析表明,春末初夏降水增多,持续时间较长,最易导致锈病流行。5月相对湿度(?)72%,5、6两月降水之和达185毫  相似文献   

9.
四川小麦锈病成因及生产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生理小种变异,丧失抗性而引发的一种病害。锈菌的越夏、越冬、传播侵染、流行与气象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四川麦区作为全国条锈病的重发区近年爆发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潜在威胁很大。本文从农业气象角度探讨其发病规律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期解决这一生产问题,对粮食安全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6年甘肃省84个县(区)的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平均减产率、减产率概率系数、减产率变异系数构建的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根据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来评估甘肃省各市小麦单产干旱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灌溉农业,变异系数较大,其东部地区平均减产率高,风险概率大,属于高等风险区,河西地区的西部和中部分别属于低等和中等风险区;陇中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雨养农业,变异系数小,而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大部分属于中等风险区;陇东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低,变异系数低,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属于中等风险区;陇南和甘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均较低,属于低等风险区。甘肃省小麦风险区划可为风险预算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属真菌病害,对小麦危害是严重的,大流行年份病穗率高达50%、80%,减产30%或以上,是江汉平原31°N以南小麦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障碍。通过收集荆州地区1959~1993年小麦赤霉病发病资料,对菌源期、小麦抽麦前后的感病期及灌浆充实过程的蔓延期温湿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廊坊地区干热风指标的确定及其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剑非  张增福 《气象》1979,5(9):28-29
河北省廊坊地区小麦生育后期的一个主要农业气候问题,就是在灌浆期间常遇干热风天气,引起小麦干尖、黄叶、枯熟、秕粒,轻则减产10%,重则减产20—30%。据调查,由于地理位置、土壤、生产水平的不同,在干热风来临时,全地区三片九个县小麦受害情况有很大差别。本文仅就干热风指标的确定和区划两方面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小麦干热风是我县小麦生育后期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高温、低湿(常伴有一定风力),使蒸腾作用加强,造成小麦炸芒、青枯、正常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而减产。资料证明:在重干热风年可使千粒重下降5克以上。据本站5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统计:出现干热风的有17年,其中重型的7年,中型的10年。干热风过程平均每年一点三次,而干热风日则每年平均4天左右。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多途径的御防措施防御小麦干热风,力争夺取今年夏粮大丰收。  相似文献   

14.
从病菌越夏、侵染秋苗的一般途径、潜伏越冬的有利因素、春季条锈病早发流行的基本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条锈病侵染流行的基本特点,进而建立了秋、春季小麦条锈病预测的气象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罗光荣 《贵州气象》1999,23(5):41-41,43
干旱和冰雹是贵州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贵州多山,山大坡陡蓄水困难。望天田缺水地举目皆是。以1981年为例,因旱造成粮食减产的有72县,减产约75万吨。而80年代中后期,全省各地出现了近几十年罕见的持续性夏旱,田土开裂,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因旱累计减产粮食4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3亿元。或许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吧,解放前贵州基本上不种小麦。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小麦油莱等秋播夏收作物也一直是起起落落断断续续徘徊不前,产量低下。但如今贵州的冬季农业却大有一年一个新台阶之势,大秋作物亦捷报频传。1998年,全省夏粮总…  相似文献   

16.
八三年气候异常,不利的气候使我县棉花大幅度减产。全县三十五万亩棉花亩产由八二年的108.2斤,下降到35斤左右,减产幅度67.7%,由历史最高年降到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17.
缪申 《气象》1978,4(11):38-38
1977年长江下游三麦赤霉病发生大流行,三麦普遍减产,我县减产达二成。在病害调查中发现,因品种抗(耐)病性不同,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千粒重高低不等。最明显的是早熟三号比尺八大麦抗病性强,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2.5%和91.1%,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8.1%和4.3%,平均千粒重分别比1976年降低了6.4%和10.2%。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若在秋播前能作出赤霉病的长期予测,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就可使三麦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也能稳产高产。 目前赤霉病的予测方法是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进行赤霉病予测误差就更增大了。我们知道赤霉病的大流行与气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河南省小麦锈病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普查出与锈病关系密切的关键旬降水因子。在对锈病进行小波分析后发现,未来8 a内锈病发生的总体趋势偏重,3 a内锈病发生程度将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对关键旬降水量也利用小波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河南省锈病发生面积与关键降水单元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9.
杨松  秦晓燕  侯中权  刘俊林  李雪冰  杨芙蓉 《气象》2006,32(12):113-116
根据1984--2004年河套灌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锈病始见期、病情指数与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锈病发生越早,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越大。发生在8月份,对向日葵影响较小。降水是向日葵锈病发生的关键,锈病发生主要是一两次降水引起的。降水间隔时间长,有利于抑制锈病的发展,从而减轻对向日葵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冷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田小麦长势观测和灌浆速度测定,分析了冷害对1998年小麦灌浆的影响,认为因冷害导致千粒重降低是1998年偃师市小麦减产抽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