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约 6ka前我国海岸轮廓形成以来 ,海岸线主要呈淤进状态。在距今 6~ 3ka前 ,因黄河等河流泥沙主要填淤平原洼地 ,岸线稳定微涨 ;在距今约 3ka至 2 0世纪 60年代 ,河流以巨量泥沙使海岸线 ,尤其是低平的平原海岸线迅速外移 ;最近 30 a来 ,因为黄河等河流入海水沙大量减少 ,造成目前除行水河口处淤涨外 ,多数岸段转为侵蚀或稳定 ,且被侵蚀岸线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变化导致了新淤土地的减少 ,也破坏了原有的沙滩、湿地资源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海岸侵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海岸侵蚀和海岸线管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我国30 000km多的海岸线上海岸侵蚀后退问题相当普遍,海岸的后退侵蚀给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处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及河流径流量减少引起入海泥沙量减少,海岸侵蚀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海岸线管理就是针对海岸锓蚀而提出来的一项管理政策。本文在对中国海岸侵蚀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的岸线管理经验提出了关于海岸线侵蚀管理中的若干概念、海岸线管理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以及海岸带立法和海岸线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凌申 《台湾海峡》2006,25(3):445-451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的演化过程,海岸线的演化以淤进为主,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早全新世(10~7kaBP)本区为浅海环境,海岸线抵西部山地,中全新世(7~3kaBP)海岸以缓慢淤进为主,古砂堤发育.晚全新世(3kaBP以来)因黄河夺淮,海岸东迁迅速,形成广袤的滨海平原.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君  陆丽云 《海洋科学》2001,25(10):23-25
1江苏沿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1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江苏海岸泥沙供应充足 ,淤积速度较快。唐宋年间海岸线大体在海州、云梯关和范公堤一线附近 ,从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之后的700多年里 ,由于黄河改道给江苏沿海带来大量泥沙 ,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淤涨 ,大陆面积增长出15000km2。1855年黄河北归后 ,江苏海岸带失去了巨额的泥沙供应 ,从而使滩涂局部岸段发生侵蚀[2]。但纵观整个淤泥质海岸 ,除连云港大板跳至射阳河口、海门东灶港至启东蒿枝港两岸段 (218km)有蚀退现象外 ,其他岸段 (666km)均为淤长型…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南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海岸地貌的演变规律对海岸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时期测量或成像的海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1958–2021年自然岸线逐渐减少,人工岸线逐渐增加,到2021年人工岸线长度约占总长度的87%,海岸线演化与海岸带建设密切相关;(2)以1984年为界,1984年前以自然演变为主,1984年后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自然演变下海岸线以向陆蚀退为主,人为干预下以向海推进为主;(3)水下岸坡冲淤分布极不平衡,总体呈侵蚀–淤积–淤积减缓的趋势。南部河流入海口处在1984年后基本呈侵蚀状态。0 m和2 m等深线有前进有后退,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5~9 m等深线在堤河以西海域向海前进显著,其冲淤演变复杂;10 m等深线以堤河为界表现出西淤东蚀的状态。河流来沙是导致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的重要物质基础,波浪和潮流是主要的驱动力。人工设施在引起河流输沙减少的同时,也导致海岸线大幅向海推进、入海河口受到侵蚀。东北部莱州浅滩附近受人为影响处于侵蚀、解体状态,未来将...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多年海岸线动态变迁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三角洲1976—2014年的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般高潮线法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结合RS遥感与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态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以海洋侵蚀作用为主,属于蚀退型海岸;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海岸处于进淤状态,属于强淤进型海岸.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频繁而快速,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行水期黄河三角洲岸线一般以淤进造陆为主,停止行河岸段,海岸侵蚀后退速率趋于缓慢,逐渐地变得相对稳定,在长时间不行水的海岸段,岸线基本保持稳定,随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该区域的海岸线演变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闽粤交界的大埕湾岸滩稳定分析及岸滩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锋  苏贤泽  高智勇  陈坚 《台湾海峡》2003,22(4):518-525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埕湾沿岸输沙率变化和岸线形态的分析,综合探讨了该海湾的泥沙来源,沿岸泥沙迁移特征,岸滩冲淤动态以及海岸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该湾沿岸带形成了一股朝W向迁移的波生泥沙流,泥沙主要来自诏安湾和宫口湾;该湾海岸除东部沙坝泻湖岸段略有淤伸外,其余岸段均处于侵蚀状态:随着泥沙来源的减少,海岸内凹蚀退是今后岸线调整的自然过程.文中还对大埕湾岸滩的防侵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及机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河流路废弃后飞雁滩海岸向海凸出的地形特征,是造成该岸段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结合波、流动力的对应分析认为,波浪以掀沙为主,潮流以输沙为主,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是飞雁滩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机制,其中潮流主要通过余流携沙外榆,造成近岸泥沙亏损。  相似文献   

9.
江苏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分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华  查勇 《海洋科学》2002,26(9):70-73
结合国内外分形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江苏淤泥质海岸海岸线的分形机理问题,指出;江苏海岸的形成受到了构造和河流泥沙淤积的双重作用,而海岸线的走向则受到了构造,河流淤积,滩面物质组成与沿海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另外,江苏海岸线分维的变化与海岸的淤积和侵蚀有着必然的联系;再者,江苏海岸物质组成具有分形性质,这是江苏海岸线具有分形性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海阳近岸海域的水深地形、表层沉积物粒度以及遥感影像等资料,利用泥沙起动流速和沿岸输沙数理公式以及岸滩演化数学模型,探讨了海阳近岸海域岸滩演化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潮流很难使泥沙发生直接起动,波浪造成的沿岸输沙总体向ENE方向运移。影响研究区冲淤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河流来沙、波浪以及人工构筑物。河流径流量减小,导致研究区泥沙来源减少,加剧了局部海岸侵蚀;近岸人工构筑物的建设,改变了泥沙输运趋势,并导致局部冲淤环境发生变化;波浪是控制研究区泥沙运移、沉降的关键因素,控制着研究区冲淤演化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1.
秦皇岛地区海岸侵蚀与淤积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些年来,秦皇岛地区海岸侵蚀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通过分析计算,本区地壳上升的速度量级很小,不会对海岸的侵刨造成显著的影响。海平面的升高,使区内一些稳定区及下降区的海岸侵蚀加强。尽管秦皇岛所处的渤海周围有许多特别是象黄河这样的高泥沙含量的河流,但其大部分泥沙只分布在沿岸地带。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 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河流路废弃后飞雁滩海岸向海凸出的地形特征,是造成该岸段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结合波、流动力的对应分析认为,波浪以掀沙为主,潮流以输沙为主,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是飞雁滩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机制,其中潮流主要通过余流携沙外输,造成近岸泥沙亏损。  相似文献   

13.
岬湾海滩在华南地区普遍分布,众多海滩面临侵蚀退化问题,对其海滩冲淤演变特征及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粤东重要的旅游海岛南澳岛南部的前江湾为研究区,利用滩面调查、遥感影像数据与历史海图和实测水深数据,研究1970—2022 年海滩冲淤特征,并从水动力、沿岸输沙、稳定岸线形态等方面,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滩冲淤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前江湾海滩蚀淤演变在东南沿岸码头防波堤海岸工程建设前后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切线岸段前期侵蚀、后期侵蚀加剧,弧形岸段前期淤积、后期侵蚀;人类海岸工程造成的岬角位置变化和沿岸输沙受阻是影响海滩蚀淤演变的主要机制,导致岬湾岸线平面形态变为不稳定状态,区域沉积物的亏损也加剧了海岸失衡;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的不均衡对其海岸线演变的空间特征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1996年汛前实施清8改汊工程后,河口区的冲淤发生了变化。据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沟滨海区固定断面测深资料的分析表明:新河口区总体上出现淤积,老河口区在总体上发生侵蚀。通过区域泥沙净冲淤量与入海沙量相关分析计算表明:新河口区的淤积速率与入海沙量呈正相关,老河口区的侵蚀速率与入海沙量互不相关。其原因在于:前者位于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能得到河流输沙的充足补给,属河流动力为主的河控型海岸;后者远离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得不到河流输沙的补给,属海洋动力为主的海控型海岸。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变化关系到河口综合治理、国土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以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等战略布局。已有研究采用的海岸线标准主要有:根据实测资料确定的高潮线、低潮线、黄海0 m线和黄海-2 m线以及从卫星遥感影像提取的高潮线、低潮线和瞬时水边线。近代黄河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范围、清8汊河范围内采用不同的海岸线标准得到的亿吨来沙造陆面积(造陆效率)成果存在较大差别。采用影像特征海岸线得到的部分时段造陆效率偏差较大,其原因主要与黄河三角洲沿岸发育的坡度平缓的广阔潮滩有关。从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特征出发,采用黄海-2 m线作为海岸线基本上包含了径流与海洋动力作用最强烈区域,适宜于研究海岸淤进和蚀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流路出汊、摆动和黄河下游的反馈影响。已有动态平衡沙量研究因采用海岸线标准不一致存在较大差别,而且三角洲长时期以淤进为主,蚀退时段的样本较少。在目前行河流路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的局面下,研究清水沟流路范围内海岸动态稳定的沙量更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北部沿岸的泥沙转运和岸滩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初  田明 《热带海洋》1997,16(4):26-33
南渡江三角洲海岸可分为东部废弃侵蚀岸,北部泥沙转运岸西部淤涨堆积岸等三个岸段,北部岸段为了边接东、西部岸段,存在大规模的,有节奏的沿岸泥沙向西和向岸转运及其相应的岸滩运动现象,涨沙主要来自南渡江干流河口及其以东的废弃侵蚀岸。文中还结合对北部岸河口和沿岸泥沙转运规律的分析,讨论了波浪优势型河口三角洲特征及其堡岛海岸的形态、动态和泥沙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岸段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山东半岛大范围开采海砂对海岸线造成了巨大破坏,加剧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造成海岸线后退。通过取样分析了海床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分布特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得到沉积物类型和黏土含量分布情况。通过布设测站实测数据总结了近海海域含沙量和单宽输沙量特点,并基于悬浮泥沙遥感反演分析了近海海域含沙量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泥沙来源和运移趋势,对海床冲淤情况进行了演变分析,得出了海岸线变化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状海岸线已后退约500m且仍处于侵蚀后退状态,本研究为海岸线修复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对黄河口口门附近海岸冲淤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口门附近海岸为淤泥质海岸,是在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影响黄河口海岸带冲淤演变的主要因素是黄河入海水沙量和海洋动力;此外,海平面相对升降、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特征、植被情况、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对海岸冲淤演变有着明显的影响.黄河...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海岸侵蚀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地区是黄河1976年以来清水沟流路河口新淤积的滩涂地带。根据孤东及新滩海域1997—2003年16个海岸剖面的实测地形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阐述了黄河口尾闻改道清8出汉后,孤东及新潍海岸剖面的冲淤演变过程,并从动力地貌的角度对其冲淤过程和机制做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除新口门附近轻微淤积,其它岸段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清水沟老河口附近剖面表现为上冲下淤的侵蚀类型;其余侵蚀剖面形态则表现为均衡侵蚀型.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减少以及1996年河口流路的改变,调整了入海水沙、海洋动力和海岸地形之间的动态平衡,海洋动力相对增强,从而导致海岸侵蚀后退。  相似文献   

20.
东营港附近海岸是典型的粉砂质海岸,其周边海域泥沙运动活跃,岸滩冲淤变化显著。近年来,海岸工程建设对其沉积动力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基于东营港海域2007年和2015年实测水深数据,利用水深地形对比、数值模拟和流速对比的方法,探讨了东营港海域冲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呈近岸侵蚀、离岸淤积的状态,自飞雁滩向东营港。其冲淤平衡点水深由9m变化至6m;飞雁滩附近海域泥沙易于起动,海底侵蚀增强,侵蚀产生的泥沙有随SE向流运移的趋势;研究区最大波浪破碎水深为6m左右,东营港附近海域冲淤平衡点水深与该水深相对应;海岸工程建设造成局部海域冲淤趋势改变,东营港防波堤堤头周围海域侵蚀强烈,堤坝两侧显著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