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祁连下柳沟铜铅锌矿床位于北祁连走廊南山南坡一带,是北祁连地区较为重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黑茨沟组酸性火山岩中,受NW向断裂构造和地层控制,产状随地层变化而变化。本次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入手,再对区内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矿环境,从而对本区下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可知,下柳沟地区矿体形态复杂,矿体沿走向、倾向品位及厚度变化均较大,主要呈似层状、条带状、网脉状、透镜状等产出,矿石组合以铜铅锌矿石和铅锌矿石为主。通过对闪锌矿中Zn、S、Cd、Fe、S、Co、Ni等元素含量的分析,表明本区矿床为火山喷气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通过黝铜矿电子探针分析可知,本区目前揭露的仅为矿体的中上部,深部可能还存在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2.
武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武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按矿体的空间分布、控矿因素、矿体特征,矿区可分为南、北两个矿带、三种矿体。通过对块状硫化物铜、硫矿体,含铜斑岩型矿体、夕卡岩型铜矿体的控矿因素及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矿石物质成分及变化规律、硫同位素组成、成矿温度及成矿时代、近矿围岩矿化蚀变等的研究,讨论了矿床的成矿作用。认为武山铜矿床有两个成矿期,北矿带的块状硫化物铜、硫矿体是海西期海底火山喷气—喷溢沉积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南矿带的含铜斑岩矿体和含铜夕卡岩矿体是燕山期的产物。武山铜矿床是复成因的矿床。  相似文献   

3.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糜棱岩铜-金富集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宁红透山太古宙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成矿后的变质作用达到高角闪岩相 ,并经历了 3个阶段的变形。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主矿体内分布有 30多条矿石糜棱岩带 ,它们大多数平行或近于平行块状硫化物矿层 ,少数产在矿体附近围岩中。带中的各种硫化物矿物均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 ,其中黄铁矿以碎裂为主 ,而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显示强烈的塑性。矿石糜棱岩比块状硫化物矿石明显富集铜、金、银等元素 ,其铜、金和银平均含量分别达1 1 .0 0 % ,1 .74g/t和 2 35g/t,相对于块状矿石的富集系数分别为 5 .3、5 .0和 4 .6。这些金属的高度富集主要是因为矿石糜棱岩受到了后期流体的叠加。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石糜棱岩中的金属一部分来自块状矿石 ,另一部分来自块状硫化物矿体之外。韧性剪切和流体叠加均发生于矿床退变质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顾连兴  杨洁 《地质论评》1989,35(4):307-313
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层状矿体下盘往往存在着裂隙充填、热液交代和角砾岩矿化形成的不整合矿体,其矿石成分主要有铜-硫和铅-锌两种类型。它们是块状硫化物成矿溶液在海水-岩石界面以下的卸载产物。在找矿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寻找这类矿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辽宁省浑河断裂以北地区(以下简称辽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太古宙块状硫化物矿床的集中区。全区集中分布着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点和矿化点共100余处。在诸矿床中红透山矿床的规模最大—为一中型锌—铜块状硫化物矿床。 辽北地区由于集中分布着众多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因此称之为块状硫化物矿床集中区。在该集中区内,块状硫化物矿床按其工业利用价值可分为两类:锌—铜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块状硫铁矿矿床(也含黄铜矿、闪锌矿矿体),它们为同期同成因的矿床组合。 在本区块状硫化物不只是单纯的矿石具块状构造之意,而是用来描述硫化物矿物在矿石中占主导(大于50%)的同期同成因的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6.
对金川镍铜铂硫化物矿床Ⅰ、Ⅱ矿区主矿体典型钻孔中的不同类型矿石进行了系统观察和铂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金川矿床中星点状矿石、网状矿石、块状矿石PGE 总量依次降低,由西至东24 号、1 号、2 号矿体的PGE 总量亦具渐次降低趋势。形成块状矿石的硫化物熔体PGE 分异作用较星点状和网状矿石更充分; 块状矿石铂族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其受晚期硫化物熔体分离结晶和单硫化物固溶体( MSS) 分离作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 星点状矿石是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较快速度冷凝和就地硫化物熔离的结果; 而网状矿石可能是硫化物熔体经深部熔离但未经充分的硫化物分离结晶作用贯入的产物; 块状矿石成因定量模拟结果排除了R 因子控制作用,不同矿体中块状矿石由不同程度的单硫化物固溶体( MSS) 分离结晶所形成。  相似文献   

7.
呈狭长带状分布于北祁连山走廊南山北坡的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海相火山岩,兼具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火山岩的特点。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含有一定量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熔岩,并有相当数量的火山碎屑岩。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发育的地段,即弧后扩张强烈的部位利于富铜(锌)型(塞浦路斯型)矿化,近来在甘肃省肃南石居里沟地区发现的富铜块状硫化物矿床为典型代表。矿体明显受火山机构制约的原生裂隙控制,矿化稍晚于火山作用,为海底热卤水(热液)对流循环成因。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产于晚泥盆世砂岩和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之间,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下盘发育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以及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中伴有热水沉积岩,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石成分.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变斑晶呈环斑结构或脉状交代结构,交代磁黄铁矿呈交代假象结构或交代残留结构.矽卡岩型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09‰~0.83‰,集中在0.23‰~0.83‰.层状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45‰~0.78‰,与矽卡岩矿体中黄铜矿的65Cu值大致相当,这说明两类矿体中的铜具有相同的来源.铜、氢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冬瓜山矿床铜来自岩浆岩,叠加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提出了冬瓜山矿床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生成因的成矿模式:在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为主;燕山期岩浆热液一方面对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改造,致使其富集铜等成矿物质,另一方面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质》2003,36(2)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在承担国土资源部“九·五”资源攻关项目 ( 95 - 0 2 - 0 0 4 )过程中 ,在夏林圻博士指导下 ,杨合群、赵东宏等通过对北祁连山桦树沟、柳沟峡铜矿床的研究 ,首次提出“破碎带蚀变岩型铜矿床”新类型 ,有关论著发表于 :《西北地质科学》 1 999,2 0 ( 1 ) ;《西北地质》 2 0 0 1 ,34( 4 )和 2 0 0 2 ,35( 3) ;《矿床地质》 2 0 0 2 ,2 1 (增刊 )和 2 2 ( 1 ) ;中国大地出版社《北祁连山构造 -火山岩浆 -成矿动力学》第七章。该类铜矿床的特点是 ,含铜硫化物呈细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赋存于构造破碎带的蚀变岩中。根据铜矿…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属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发育V1和V2两类矿体,其中,V1矿体为块状硫化物矿体,V2矿体为细脉浸染状矿体,二者构成VHMS型矿床所具有的“上层-下脉”及“上黑-下黄”的空间矿化结构。本文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结合矿区演化特点,建立大平掌铜矿成矿模式,对分析原特提斯期的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其类型,提升“三江”成矿带典型矿床研究水平,认识思茅盆地早古生代基底中的优势成矿类型、找矿潜力和找矿思路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白银厂石英角斑岩和石居里富钠玄武岩为代表,对产于北祁连造山带的"黑矿型"和"塞浦路斯型"铜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容矿火山岩做了系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火山岩均表现出俯冲带岩浆作用的特征。所不同的是,白银厂"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容矿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缘弧环境;石居里"塞浦路斯型"硫化物铜矿床形成于大洋板块内部的洋生弧环境。与各自的形成环境相对应,白银厂的石英角斑岩来源于原生地幔在俯冲板片流体参与下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有部分大陆地壳物质混入。石居里的富钠玄武岩同样也是产生于原生地幔在板片流体作用下的部分熔融,但没有遭受陆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12.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 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 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 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阿舍勒大型铜锌矿是我国典型的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赋存于阿舍勒盆地早—中泥盆世阿舍勒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结合阿舍勒铜锌矿最新勘探成果,通过对阿舍勒铜锌矿床矿物组合分带、矿石构造分带及成矿温度分带的研究,在Ⅰ号矿体9~21线0 m标高以下划分出一走向近NS向的火山喷流通道并总结了成矿模型。最终划分出Ⅰ号矿体9~21线-200 m以下及Ⅴ号矿化蚀变带深部两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4.
桦树沟铜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西段。铜矿体赋存于镜铁山BIF型铁矿床桦树沟矿区FeⅤ矿体下盘,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岩石主要为铁碧玉岩、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和碳质千枚岩,围岩蚀变可见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文章对块状铜矿石(富铜矿体)和脉状铜矿石(千枚岩型铜矿体)进行了野外地质特征、矿物学和硫同位素对比研究。富铜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块状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少量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重晶石,黄铜矿低S、Cu,高Fe。脉状矿石主要表现为石英-碳酸盐-硫化物脉沿千枚理或裂隙产出,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黝铜矿+镜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黄铜矿低S高Fe。块状铜矿石中黄铜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15.6‰~17.4‰,暗示硫主要来自同期海水。脉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低于块状矿石中黄铜矿的δ34S值,黄铜矿、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2‰~16.2‰和9.3‰~13.4‰,暗示硫可能主要来自受还原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以上研究表明块状铜矿石和脉状铜矿石可能为不同热事件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桦树沟铜矿床为海底喷流沉积叠加后期热液改造成因。绿泥石温度计指示后期热液成矿温度为222℃左右。  相似文献   

15.
<正>岩浆通道系统是近些年研究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热点问题(宋谢炎等,2010)。作为金川最大的两个矿体,Ⅱ-1号矿体和Ⅱ-2号矿体均产出于同一岩墙中,这二个矿体有极为相似的岩相类型、矿石种类,前人常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但是这两个矿体在形态、铂族元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汤中立和李文渊,1995;曾认宇等,2013),暗示形成金川矿床的岩浆通道系统,可能在横向上是由多个并列的、具有独立演化特征的岩浆通道组成的复杂系统。本文通过研究Ⅱ-1号矿体与Ⅱ-2号矿体的主量元素、稀土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云南大平掌矿床位于澜沧江火山岩带的中南段,左侧是澜沧江和酒房深大断裂。矿区内发育一套形成于岛弧环境的上石炭统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矿体产于流纹质火山岩中,产状与火山岩一致。矿体分2类,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细脉-浸染状矿体。矿床内热液蚀变发育,特别是浸染状矿体中更强,并从矿体中心向外侧形成分带。具工业意义的Cu、Pb、Zn等元素以硫化物形式产出。S、Pb、Sr、Nd等同位素成分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下地壳。尽管矿体受后期构造破坏强烈,但综合研究表明,该矿床仍具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共同性。它与区内类似矿床的差异性,为在该区寻找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照片说明:a.广西南丹大厂锡多金属矿田长坡-铜坑矿床(铜坑505 m中段)92号矿体中沿透镜状灰岩交代形成的锡石-硫化物矿石(中间灰白色部分为灰岩,周围黑色部分为硅质页岩)(王登红摄于1991年7月20日);b.广西南丹大厂锡多金属矿田长坡-铜坑矿床(长坡530 m中段)91号矿体中沿层交代的锡石-硫化物矿石(中间白色部分为灰岩)(王登红摄于1991年7月19日);  相似文献   

18.
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于辽宁省清原地区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中的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往应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岩石化学等地球化学特征,在原岩恢复、时空演化、矿床成因等基础地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该类矿床地层(矿体)中微量元素、卤族元素、汞元素、硫同位素及容矿岩石的岩石化学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其对清原地区寻找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的地质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可可塔勒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产于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内铅锌矿(可可塔勒)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构造以条纹条带状、块状、斑杂状为主,矿物成分相对简单,矿体直接容矿围岩为火山-沉积岩.矿床属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介于典型的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VHMS)和典型沉积岩容矿的硫化物矿床(SEDEX型)之间的过渡类型(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其矿化特征与伊比利亚型矿床相类似.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矿石化学组分分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全明  方一平  冯京 《矿床地质》1995,14(4):314-321,328
阿舍勒铜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由于矿床成矿后遭受构造变质变形作用,使矿体的形态、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矿体的分带结构也很难保留该类矿床所具有的理想分带型。因此,研究矿床分带性,对于了解矿床的成矿方式以及确定矿体的分布型式、产出状态、,进而指导找矿预测等方面均具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