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2.
3.
利用山西省5个酸雨观测站自动和人工测定的pH、电导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观测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平行观测期间5个站降水采样情况正常,自动观测降雨次数缺测率为3.6%,仪器全年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99.0%。就pH测量而言,研究期间人工观测的非酸雨(pH>5.6)次数占比为86.9%,低于自动观测结果(91.5%)。人工观测值和自动观测值相对pH偏差在20%以内的观测次数占比为91.25%。电导率K值测量,两种方法相对偏差在20%以内的观测次数占比64.1%。5个观测站中电导率的人工与自动观测线性相关性明显高于pH。总体来说,仪器运行较为可靠,但平行观测期间人工观测值与自动观测值仍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延长平行观测时间。 相似文献
4.
分析获取酸雨考核准确数据的方法,除了要求操作人员在考核前对测量仪器进行必要的维护外,还要做好对所需器皿的彻底清洗、正确配制缓冲液等相关准备工作,考核时要认真、细心,并熟练、准确地操作测量仪器。 相似文献
5.
大气降水中离子成分的电导率具有可加和性, 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该原理对大气降水离子成分观测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即所谓的相对电导率差 (conductance percent difference, CPD) 方法。该文应用CPD方法对我国4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的电导率和降水离子成分数据进行了数据质量分析, 针对我国的降水电导率范围偏高等特点, 对国外推荐的CP D统计检验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指出在我国应用CPD方法时宜采取pH值分组的方式, 并根据这种分组方式的统计分析, 估计4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的部分pH值观测数据可能存在-0.05左右的测量误差。该文还依据降水中离子成分电导率的可加和性原理, 提出K-pH不等式方法, 可以用于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的pH值和电导率数据的现场校验和数据质量的分析评估。应用K-pH不等式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现场质量检验时, 对pH值小于5.0范围的酸性降水效果尤其显著。应用K-pH不等式方法对1992—2005年间全国酸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 部分酸雨观测站的pH值测量数据可能存在-0.1~-0.3左右的系统性负偏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酸雨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长春与四平2个气象站从1992年1月开始进行酸雨观测工作,已积累了每场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等大量资料。所获得的酸雨资料基本反映了吉林省中部酸雨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简要介绍了资料整理与检验及建立省级酸雨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方法,对吉林省中部酸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乌鲁木齐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21年1月—2022年12月伊宁国家基本气象站以及2020年4—12月、2021 年1—8月、2022 年3—5月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酸雨观测数据共计206条,开展自动和人工酸雨观测对比试验,分析pH值和电导率(K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pH值和电导率的一致性方面,乌鲁木齐气象站和喀什气象站电导率的一致性明显大于pH值的一致性,乌鲁木齐气象站电导率和pH值数据均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喀什气象站的电导率数据显示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而pH值的相关性则具有中等线性相关性,而在伊宁气象站pH值和电导率的相关性都相对较弱;(2)在平行比对相关性方面,乌鲁木齐气象站的pH值和电导率的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喀什气象站的pH值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差,伊宁气象站的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的人工观测结果也与自动观测结果相关性较差;(3)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采样方式和观测方法的不同,以及观测时间的差异等,人工观测受制于观测人员的经验和操作水平,而自动观测则更加精确和稳定,此外,观测时间的不同也可能导致观测结果的差异,自动观测可以实时监测,避免了漏采或误采现象。 相似文献
8.
9.
重庆地区近10年酸雨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2005年重庆各区县31个观测站降水的pH值资料分析了当年整个地区的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选取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中沙坪坝、涪陵、万县、奉节和巴东5个观测站点1997年至2006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对重庆地区近10年来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降水酸性和电导率的地区间差异较大,降水酸性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冷季(秋、冬)较暖季(春、夏)要强.西南部降水酸性较强,受污染程度也较严重,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东北部大多为弱酸性降水,且受污染程度也较轻,但是日趋酸化和污染加重的趋势却较明显,且季节变化尤为明显,其中夏秋两季pH值的明显减小是其近10年来酸化加重的主要原因.涪陵的数据明显不同,酸性降水频率较低,pH值偏高的同时电导率也偏高,2001年前后情况尤为明显,可能受局地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11.
12.
广州酸雨观测站2008年-2012年酸雨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州酸雨观测站2008年-2012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分析广州市年、月、季平均酸雨pH值及酸雨发生频率,并对广州市酸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五年中广州的年酸雨平均pH值为4.48,年平均发生频率为75.8%.年平均酸雨最大pH值为4.67,年平均酸雨最小pH值为4.22.酸雨发生频率最高是2009年,为95.9%,最低则是2012年,为82.3%.按照酸雨PH值标准划分来看,2008至2010年年平均pH值属于较强酸性降水,而2011至2012年年平均pH值属于弱酸性降水.月平均酸雨最大pH值出现在11月,pH值为4.71,月平均酸雨最小pH值出现在2月,pH值为3.29;而酸雨频率月变化则可以看出6月份酸雨发生频率最高,为90.4%,而10月份酸雨发生频率最低,为44.0%.按季节分析,广州市秋季降水pH值最高,冬季降水pH值最低,秋季出现酸雨频率最小,冬季出现酸雨频率最大.四季轻雾日数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酸雨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对风速与酸雨平均pH值分析,说明风速增大时,容易造成外来污染物的入侵,使污染加剧,酸雨平均值减小,酸雨频率增大.而雨量的变化对四季酸雨平均pH值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红外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山东中部地区出现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发生,其降水具有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自动站风场辐合中心偏冷锋前位置;一个MαCS和一个MβCS是该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降水区最初位于TBB梯度最大处,再沿TBB梯度最大处向下风方移动,并始终处于强冷云顶区后侧;自高纬度向暴雨区低空锲入的东北气流对降水过程起触发作用;强降水区位于低层切变线南侧与水汽通量舌区左侧等值线密集带上,并与假相当位温陡立面密集区位置对应。 相似文献
15.
16.
17.
贵州省城市酸雨形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2007-2008年贵州省10个城市的酸雨观测资料,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降水的PH值与主要空气污染源分布、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季节变化、城市地形及风向频率分布以及降水性质等因子关系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都匀市气象局迁站对比观测各气象要素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都匀市气象局(57827)新、旧站址2007年1、4、7月同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新址气温、本站气压、降水量均低于旧址,风速、相对湿度均高于旧址。并从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测站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新旧站址各气象要素差值的形成原因,为都匀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北京市2003-2009年的全市性酸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并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和上甸子站酸雨离子成分浓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为低涡低槽型、西来槽型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3种天气系统对应的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4.5,达到强酸雨水平.降水前北京地区受持续的偏南风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较强且维持时间较长,降水前出现逆温现象,都是导致北京地区出现强酸雨的重要因素.对北京大气污染有影响的气流轨迹在低涡低槽、西来槽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的比例分别为59%、74%和66%.西来槽型天气系统的电导率K值与水溶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低涡低槽型和副高边缘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