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对大西洋表层水中悬浮物的物质成分及其在水中的定量分布进行了测定,以确定不同来源悬浮物的份额.研究材料来自2001-2005年间7个春季和秋季的科研船航次勘探.此外,还采集了大气中的悬浮体,作为开放性海洋中物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 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 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用雨洪水回灌地下水前,利用天然河床滤除水中悬浮物,可以防止回灌时含水层的物理堵塞。为了系统研究悬浮物粒径、浓度及渗透流速对河床过滤效果的影响,设计和制作了水淘选装置,将河水表层沉积物按粒径分级后,用河砂作为过滤介质进行过滤,测定过滤介质的渗透性和悬浮物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值粒径为12.9、7.3和2.3μm的悬浮物分别在表层(5cm)过滤介质内沉积,使该滤层的渗透性分别降低了91.3%、98.6%和99.7%后,可全部去除悬浮物。对于20μm以下的悬浮物,提高浓度会加快其沉积速率,使得悬浮物去除效果快速提高;而提高渗流速度,增加了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迁移深度,不利于悬浮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4.
渤海悬浮物分布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HAMSOM三维正压水动力模型结合粒子追踪的悬浮颗粒物输运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模拟结果显示,潮流和底质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大,冬季尤为显著。莱州湾中西部和渤海湾南部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古黄河口冬季再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其它季节的。长江口附近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夏季长江口东北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冬季的,浙江沿岸冬季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夏季的。  相似文献   

6.
夏、冬两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2001年7~8月 ,2002年1月两个航次的悬浮物浓度资料 ,并参考其它水文参数 ,简要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长江入海悬浮物总是向东南方输运 ;冬季由于再悬浮作用显著 ,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且南北分布范围也明显增大 ,垂向分布均匀。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海流流速值和观测的悬浮物浓度值计算悬浮物的断面通量 ,并最终得计算区悬浮物夏、冬两季的沉积量 ,夏、冬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沉积量分别为0.79×108t,1.44×108t。  相似文献   

7.
黄、东海悬浮细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分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2006年6月和2007年1月用LISST-100对黄、东海悬浮物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黄、东海的悬浮物粒径和体积浓度分布情况,并从动力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总体而言,黄、东海悬浮细颗粒物的体积浓度分布为近岸高、远岸低;上层悬浮物的沉降和底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使近底层的悬浮物浓度比上层高。冬季由于大风的影响,悬浮物浓度比...  相似文献   

8.
为跟踪2004年6月19日至7月13日实施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工程,2004年7月21日于东营胜利黄河大桥站位采集水样。对黄河下游悬浮物浓度、粒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天本站位悬浮物质量浓度为1.43 g/L,悬浮颗粒物粒度在63μm以下部分累积分布占99.3%。作者模拟汛期黄河下游河水的悬浮物浓度、年平均水温及pH,研究悬浮物对重金属Cu2 的吸附规律,并探讨了悬浮物浓度及盐度对吸附的影响。Cu2 在水体中会由于水解、絮凝、沉淀、络和等损失一部分,在研究吸附时对此部分进行了扣除。水体悬浮颗粒物对重金属Cu2 的吸附等温线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随悬浮物浓度的增加,其对Cu2 的吸附容量增大,吸附量减小。悬浮物浓度、pH一定时,在盐度为0~5时,吸附量随盐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当盐度在5~25时,吸附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夏季渤海悬浮物粒径与浓度分布特征,我们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于2015年6月、7月和8月在渤海海域进行了264个站位的悬浮物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夏季渤海悬浮物存在左峰型(峰值范围在4-20μm)、右峰型(峰值范围在100-250μm)、双峰型和混合型4种主要粒径分布形态。悬浮物平均粒径和体积浓度空间分布都是近岸高,外海低;底层高,表层低。夏季渤海悬浮物浓度在6月、7月和8月存在显著变化,其中渤海表层、10m层和底层悬浮物体积浓度变化程度最大的海区分别为莱州湾、渤海中部海区和渤海湾,变化幅度分别为207%,240%和97%。  相似文献   

10.
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AMSOM三维正压水动力模型结合粒子追踪的悬浮颗粒物输运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模拟结果显示,潮流和底质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大,冬季尤为显著.莱州湾中西部和渤海湾南部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古黄河口冬季再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其它季节的.长江口附近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夏季长江口东北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冬季的,浙江沿岸冬季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夏季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营口鲅鱼圈港倾废区8个航次的疏浚物监测和追踪调查数据,深入了解了倾废海区中悬浮物、浊度、COD和ph等指标随潮汐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该倾废区实旋疏浚物倾倒已达4a,但该区中除悬浮物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他指标基本处于一类海水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氨基酸和微量金属元素对珠江口悬浮物电泳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电泳淌度(负值)的绝对值开始逐渐增大,至pH值为8左右开始下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电泳淌度的绝对值也相应增大,至10-2时趋向平稳;氨基酸对电泳淌度无影响;而微量金属元素(Fe)对电泳淌度的影响取决于该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悬浮物作为污染物示踪剂,对研究海区陆源污染扩散、分布极为重要。利用2008-2017年渤海多个航次的现场实测光谱和悬浮物浓度数据,研究了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算法,发现秦皇岛海域悬浮物算法不同于其他渤海区域。将反演算法应用于GOCI静止卫星影像,得到2015年9月13日8个时相的渤海悬浮物浓度空间分布形态,并探讨了8 h短周期内的变异幅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大部分悬浮物浓度较低(0~10 mg/L),短周期内变异幅度很小;悬浮物高值主要分布在以黄河三角洲为中心的渤海湾、莱州湾沿岸一带(最高可达300 mg/L),短周期内变异幅度大(60 mg/L以上,可达200 mg/L);辽东湾辽河口区域、复州湾、金州湾附近海域悬浮物浓度相对较高,金州湾部分区域短周期内变异幅度较高,或与该区域围填海等人为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用0.5mol/L[HCl]浸取海洋悬浮物,并在全聚四氟乙烯密闭消化罐中,于98±2℃下用王水+HF消解悬浮物样品,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其Cu,Pb,Zn,Cd,Co,Ni,Mn,Cr,Fe和Al等10种金属元素的弱结合、强结合颗拉态及总含量的方法。对浸取所用酸的酸度、体积和浸取时间以及消解溶剂、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氨基酸和微量金属元素对珠江口悬浮物电泳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电泳淌度(负值)的绝对值开始逐渐增大,至PH值为8左右开始下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电泳淌度的绝对值也相应增大,至10^-2时趋向平稳;氨基酸对电泳淌度无影响;而微量金属元素对电泳淌度的影响取决于该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鱼免)状黄姑鱼的肌肉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以野生苗和人工苗养殖的两组克状黄姑鱼Nibeamiichthioidses肌肉的生化成分、能值、氨基酸组分及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状黄姑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19%)而脂类则较低(<2.8%),富含各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须的多种金属元素。结果还表明,野生苗和人工苗养成的克状黄姑鱼,在肌肉生化成分、氨基酸及金属元素含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黄、东海悬浮细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分布变化研究 分析了2006年6月和2007年1月用LISST-100对黄、东海悬浮物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黄、东海的悬浮物粒径和体积浓度分布情况,并从动力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悬浮物质量浓度是黄河口海域重要的水质和水环境监测参数之一,直接影响着水面以下光场的分布,进而影响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和水域生态环境。本文基于2011年6—7月和11—12月共计89组现场实测悬浮物质量浓度和光谱数据,分析了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不同悬浮物质量浓度的水体光谱特征,尝试利用多种波段组合建立悬浮物质量浓度遥感反演算法。结果表明865 nm波段与波段比655 nm/560 nm组合形式算法反演结果最优,算法相关系数R2为0.95,平均相对误差为25.65%。将算法应用于2014—2016年共7景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分析了不同年份黄河口悬浮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黄河口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总体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特点,不同时期悬浮物质量浓度量值上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近岸海域悬浮颗粒物的分布与扩散对水体生态环境、海岸地貌演变、水产养殖以及海岸工程等有重要影响。由于刁口河流路的改道,黄河三角洲北部成为强烈侵蚀岸段,揭示该区域的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和规律是防护工程安全维护的基础。利用经良好检验的模型反演近岸海域悬浮物浓度,Landsat-8和Sentinel-2卫星影像反演结果的交叉验证表明,基于两种传感器反演的悬浮物浓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种卫星数据可以结合使用。研究区近岸海域悬浮物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悬浮物浓度较高,夏季较低,秋季是悬浮物浓度从低向高转换的季节。冬、春季该区域风浪较大,在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下,底床泥沙强烈再悬浮,是形成悬浮物的主要来源,丁坝群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悬浮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0.
悬浮颗粒物及粒径是水质重要参数,研究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了解。利用2013年6月和2013年11月LISST-100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渤海区域悬浮物粒径和浓度的分布情况,浓度分布整体上近岸高远岸低,粒径分布呈现近岸细远岸粗的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明显。通过典型断面分析发现,悬浮物粒径和浓度随着水深变化明显,连续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对底层颗粒物的再悬浮作用显著,潮流对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水体衰减系数随着体积浓度变化明显。此外,还研究了悬浮颗粒物粒径Junge分布在黄、渤海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