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南郊福成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笔石组合和笔石体形态等的研究,再次论证了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性工在G.persculptus带之底为宜,并对界线附近的部分重要和特征笔石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耿良玉  王Yue 《地层学杂志》1997,21(4):241-246
iklaensis-emmastensis胞石带可以与sedgwicki笔石带对比。根据iklaensis-emmasten-sis胞石带的存在,表明英国兰多维列区CefnCerig公路剖面的腕足类Eocoeliaintermedia和Stricklandialens最高层位之上的地层,并不相当于turiculatus笔石带的底,按照定义,不是特列奇阶的底界。  相似文献   

3.
滇西南早泥盆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元动 Lenz  AC 《地层学杂志》1998,22(3):220-226
滇西南西盟里拉、孟连回库腊垒组发现早泥盆世Monograptushercynicus、M.falcarius等7个笔石种,从下到上识别出M.uniformis带、M.hercynicus带和M.falcarius带3个笔石带,分别属于洛赫科夫期早期、晚期和布拉格期早期,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笔石带进行了对比。对该时期笔石的生物地理分析表明,洛赫科夫期的笔石具有全球性,而布拉格期的笔石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地区性。  相似文献   

4.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三类代表性生物(笔石、腕足和牙形石)的绝灭与复苏事件,认为persculptus笔石带的底界是一条显著的生物演替界面,从而以宜昌王家湾剖面和persculptus带的底界作为厘定后的全球O/S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是符合生物演化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近在陕西紫阳地区芭蕉口仙中沟口剖面文洛克统底界附近采到的弓笔石之层位分布,划分出5个连续的弓笔石带:C.lapworthi带—C.sakmaricus带—C.insectus带—C.centrifugus带—C.murchisoni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文洛克统底界附近弓笔石带序列之一,为文洛克统底界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地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西北部奥陶纪笔石进行了较系统的划分,并结合岩石地层对比论述,据其所产出的层位可划分为四个组合带:1Didymograptuscf.nanus,组合带;2Phyllograptusanna组合带,3.Dicellograptusjextanj-Climacograptusputilus组合带;4Orthograptuscf.trucatus组合。  相似文献   

7.
安徽沿长江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发育良好.产大化石Calathium-Manchuroceras-Coreanoceras组合及牙形石Serratognathus带等。其时代相当皖南下奥陶世宁国阶早期N1至N2笔石带;其生物地层特征与扬子地层区基本一致。据此.本文揭示宁国阶早期扬子海与华北海可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序列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海峰 《地层学杂志》1997,21(4):293-29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的笔石研究,修正了该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特马豆克期)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分为4个笔石带:1)Rhabdino-poraflabeliformisparabola带,2)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3)Psigraptus带和4)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并与国内外主要地区的笔石带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笔者认为R.f.parabola带为我国奥陶纪最早的一个笔石带,但与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和挪威Nrsnes剖面相比,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在R.f.parabola带之下缺少了以较小个体R.praeparabola和Staurograptusdichotomus发育为特征的R.praeparabola带。  相似文献   

9.
张雄华  章泽军 《江西地质》2000,14(4):256-258
江西修水地区下志留统新开岭组中上部笔石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带:①Pristiograptus cyphus--Monoclimacis带;②Pristiograptus gregarious带;③Monograptus带。通过与其它地区同期笔石带对比,发现本区笔石动物群属扬子区和江南区的过渡类型,并且早志留世早期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间断。  相似文献   

10.
广西玉林早泥盆世早期腕足动物生物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玉林樟木地区早泥盆世北均塘组、良合塘组、樟木组35属48种腕足动物演化和地层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腕足动物生物带(自下而上):1.Quadrithyrinaexpansa-Prodavidsoniamirabilis带;2.Grayinamagnificaguangxiesis-Schizophoriasulcatina带;3.Reticulariopsiscostatus带;4.Grayinamagnificasinica带;5.Quadrithyrisrobusta-Boucotia带;6.Qrientospiriferwangi带。依据国际对比和与笔石的层位关系认为:第1-3带为晚洛赫柯夫期,并且1、2、3带很可能分别相当晚洛赫柯夫早、中、晚期;第4带为早布拉格早期;第5、6带分别相当中、晚布拉格期。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临安板桥奥陶系胡乐组笔石新材料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在浙江临安板桥奥陶系剖面的胡乐组中发现的较丰富的笔石动物群,包括Pterograptus elegans,Expansograptus sp.1,Tylograptus sp.,Cryptograptus?sp.,Archicli macograptus angulatus,A.caelatus,Procli-macograptus angustatus等主要属种,应属达瑞威尔阶Pterograptus elegans笔石带。这一发现表明,临安板桥一带的胡乐组时代跨度非常局限,底界比浙赣交界"三山地区"的胡乐组之底高2个笔石带,顶界对比则低2个笔石带。其下伏牯牛潭组的顶界与宜昌三峡地区相比,也低了2个笔石带,具明显的穿时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综合地层学观点论华南浅海相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训练 《地质论评》1997,43(4):394-402
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层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lapraesulcata带和S.sulcata带之间的界线相当的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楔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  相似文献   

13.
尹济云  陈庚保 《云南地质》1995,14(2):153-161
本文通过云南广南安乐村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获得了该剖面石炭-二叠系的极性序列。结果表明,在马平组上段底部存在一个具全球意义的短暂正极性亚带,其底界与蜒类Pseudoschwagerina带的底界相吻合,笔者赞同以Pseudoschwagerina的首次出现作为二叠系底界的观点。Pseudoschwagerina的出现可能具有全球等时性,并与地磁场的极性转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云南广南安乐村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获得了该剖面石炭-二叠系的极性序列。结果表明,在马平组上段底部存在一个具全球意义的短暂正极性亚带,其底界与 类Pseudoschwagerina带的底界相吻合,笔者赞同以Pseudoschwagerina的首次出现作为二叠系底界的观点。Pseudoschwagerina的出现可能具有全球等时性(286Ma),并与地磁场的极性转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江苏南部Z-8井高家边组胞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Z-8井志留系高家边组地层中胞石的研究,共鉴定3属8种,从上到下共确立了Conochitinatruncata带、C.rosica带和Bursachitinarectangularis带3个胞石带,进行了地层对比,并指出C.rossica带在本区高家边组地层中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奥陶系庙坡组在中扬子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湖北宜昌真金、重庆城口大槽和蓼子口等地的庙坡组均含丰富的桑比期笔石动物群,为华南桑比期地层的高精度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宜昌地区庙坡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和上奥陶统桑比阶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城口地区的庙坡组底界已进入N.gracilis带上部,比宜昌的庙坡组之底高出半个甚至一个笔石带。这一现象证实庙坡组底界在中扬子区具有明显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17.
奥陶系庙坡组在中扬子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湖北宜昌真金、重庆城口大槽和蓼子口等地的庙坡组均含丰富的桑比期笔石动物群,为华南桑比期地层的高精度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宜昌地区庙坡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和上奥陶统桑比阶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城口地区的庙坡组底界已进入N.gracilis带上部,比宜昌的庙坡组之底高出半个甚至一个笔石带。这一现象证实庙坡组底界在中扬子区具有明显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18.
黔南斜坡相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年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黔南斜坡相区的二叠系划分为16个三级层序,4个层序组,分属于2个中层序。大多数三级层序的底界属整合界面,有良好的牙形石和化石带控制。该区二叠纪有4次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它们分别出现在牙形石Swwhitei带底部,Swafhanzhongensis带下部,JXuanhanensis带下部以及Clyini带底部。已识别的海进事件中,有3个最具地层划分和对比意义,分别出现在牙形石Nexculptus带底部,Jnankingensis带底部和Jpostbiteri带下部,均伴随有重要的生物群替代。研究表明,沉积层序的关键界面对于进一步优化阶和生物时带的界线,使年代地层界线成为野外可识别的物理界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第一个顶底界均已确立全球界线层型的年代地层单元,由于这两个GSSP都不在我国,因此如何在我国各个地区准确识别这两条界线,了解阶内的笔石和牙形刺序列,对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特马豆克阶和奥陶系底界全球层型的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及特马豆克阶顶界全球层型的瑞典Diabasbrottet剖面,对界线附近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GSSP的确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在以往大量成果积累及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特马豆克阶的笔石序列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对吉林大阳岔等剖面的最新研究,华北板块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从下至上可以识别出4个笔石带——Rhabdinopora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Psigraptusjacksoni带和Aorograptusvictoriae带,弃用以往长期使用的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同时提出华南的特马豆克阶从下到上可以识别出7个笔石带——Rhabdinopora?taojiangensis带,R.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R.flabelliformisanglica带,Aorograptusvictoriae带,Acanthograptussinensis带,Hunnegraptuscopiosus带。对采自四川古蔺纳羊箐桐梓组顶部笔石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层位相当于特马豆克期末的Hunnegraptuscopiosus带。此外还将我国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序列与国外若干主要地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南郑梁山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厚 《地层学杂志》1997,21(2):146-150
陕西南郑梁山地区上奥陶统内海相窄盐度生物化石丰富,以游泳生物为主,底栖生物较少,含笔石化石Diplograptusbohemicus,小型薄壳腕足类和善于游泳的Dalmanitina;粉细砂岩中可见丘状交错层理;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下志留统含大量单调的浮游笔石化石,产笔石Glyp-tograptuslungmaensis;未见底栖生物化石,底部夹放射虫硅质岩;岩层横向上稳定;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与大陆坡过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