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针对我国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数据,利用GPS控制点,结合前视、下视、后视区域网平差精化有理函数模型,探讨了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数据用于重力中区地形改正的高精度DEM生成方法。通过1:1万高精度DEM数据进行地改实验验证表明: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数据提取的DEM可以满足1:20万区域重力测量中区地改精度要求,为我国重力测量中区地形改正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拓展了资源三号数据在区域重力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因其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等特点,已广泛用于地震、火山、地面沉降等地表形变的监测中。然而,InS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方向的一维形变信息,仅依靠单一轨道的SAR数据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监测区的地表形变特征,这一缺陷大大限制了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推广应用。随着Envisat ASAR、ALOS PALSAR、Radarsat-2、COSMO-SkyMed和TerraSAR-X等雷达卫星数据的不断获取,在同一  相似文献   

3.
卫星遥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遥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的各种遥感技术系统的统称。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包括气象卫星、资源(陆地)卫星、海洋卫星和雷达卫星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欧洲资源卫星1号和2号获取的重轨干涉测量雷达数据,首先进行干涉测量数据相关性估测,并结合干涉测量数据的振幅信息,开展新疆喀什试验区地表土地类型的识别与分类,区分和识别出裸土、盐碱地、灌丛、裸岩/戈壁、沼泽和水体 6类土地类型。最后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后向散射特性和相关性的分析,探讨了干涉测量数据相关性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卫东  李毅 《新疆地质》2004,22(4):391-394
在新疆阜康沙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中应用了“资源 1 号”卫星遥感数据.利用 ERMAPER 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资源 1 号”遥感卫星数据 CB 和同一调查区的 TM 数据进行处理及对比研究,评价了“资源 1 号”卫星数据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资源 1 号”卫星 CCD 相机数据几何精度、空间分辨率能够满足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工作的需要,部分可替代 TM 数据,在沙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及其它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杨贵生  秦明宽 《铀矿地质》1997,13(5):310-316
RADARSAT是1995年11月4日发射的加拿大雷达地球资源卫星。它是世界上第一颗正式运营的雷达商业卫星。因为传感器可调,RADARSAT能够提供7类共25种数据(图像)。这就要求用户订购RADARSAT产品之前,根据特定用途,弄清7个方面的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本文最后还列举出了3个RADARSAT数据(图像)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及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以其特有的成像机理和对地物信息的属性描述及其全天时、全天候作业能力,形成了对传统多光谱遥感数据的互补。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优化遥感信息资源,实现多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互补,使遥感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为地学研究中的各种模型方法和决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信息的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具有相对应的信息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地对地球进行摄影之后,从太空研究地球资源的设想已变为现实。1965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制定了一项地球资源勘测计划。此后,这项计划便陆续由双子座、阿波罗、太空实验室宇宙飞船以及航天飞机,特别是陆地卫星和NOAA系列卫星付诸实施。 陆地卫星为常规地质填图及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详尽的资料,NOAA环境卫星(分辨率较低)为作进一步区域评价提供了遥感信息。近来,海洋卫星和航天飞机又试装了一种新式雷达成象系统,其主要用途是做构造地质填图。  相似文献   

9.
多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的海洋学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是成像雷达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多波段多极化的SIR-C/X-SAR数据在海洋应用中的研究结果,指出面临多波段多极化雷达数据的发展趋势,在海洋应用领域应结合海洋环境要素加强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全极化分析、建立全极化海面散射模型及极化不变量和最优极化等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流触发(CI)一直是强对流天气预报中至关重要而又充满挑战的环节。在CI发生之前,高时空分辨率的天气雷达和静止气象卫星常能够观测识别到边界层辐合线和积云快速发展等用于评估CI发生条件的前兆信号,从而为定时定点的CI临近预报提供有力观测支撑。基于此,综述了雷达和卫星在CI观测研究和临近预报技术上的运用进展。首先回顾了近40年来CI观测研究中的里程碑工作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CI发生条件梳理了CI研究方式和内容及其随雷达和卫星探测能力提升而呈现的发展趋势。进而介绍了较为成熟的3种基于雷达和卫星观测的CI业务临近预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运用。最后提出雷达和卫星观测在CI研究和预报运用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遥感技术起步较晚,长期依赖于国外的遥感卫星产品。近年来,随着高分系列遥感卫星的发射,逐步完善了我国独立的陆地遥感卫星观测体系。文章使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PMS传感器数据对我国南方热液铀成矿区3种主要岩性开展识别应用,以探究国产高分卫星在地质资源勘查应用中的效果。研究中使用了"地形结构-岩性组分模型",成功提取出热液铀成矿区3种岩性单元的岩性特征组分,并使用α-f(α)多重分形谱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结合"地形结构-岩性组分模型"正确分类了不同地区的沉积岩、变质岩和花岗岩,为我国地质资源勘查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补充。  相似文献   

12.
干涉雷达遥感技术及其在地学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涉雷达遥感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高程、地面位移和地表变化的全新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相位信息,通过对同一地区进行的至少两次满足干涉条件的观测,获取其干涉相位和干涉图,进而获取DEM或进行差分处理。文章详细介绍了干涉雷达技术原理,讨论干涉雷达处理的基本条件,分析基线、时间对干涉雷达处理的影响以及干涉雷达技术的误差考虑,并按步骤介绍了干涉雷达技术在地学信息提取中的一个应用--DEM提取。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辅助技术方法。针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荒漠戈壁地貌景观特点,在地质填图中选取国产资源三号卫星遥感数据和ETM+遥感数据作为遥感解译的数据源,并分别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几何校正(或精校正)、图像校正和镶嵌等数据处理。鉴于测区植被不发育,地表多以基岩和戈壁滩为主,资源三号遥感图像颜色单调。特将校正的资源三号图像与ETM+图像进行图像融合,融合后的图像既具有ETM+图像的丰富色彩信息,又保证了资源三号卫星图像的高空间分辨率,便于实施人机交互地质矿产信息提取。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建立了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的解译标志,提取了与岩性和构造相关的各类信息,结合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判别解译,提高了地质填图工作的准确性,为荒漠戈壁地貌区的地质填图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INSAR技术在北京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城市地质》2011,6(4):57-60
北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危害日益显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具有快速、高精度、周期短等优势,可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选用ENVISAT-1卫星SAR数据监测研究2004-2005年北京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利用InSAR差分技术得到该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合成孔径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成像能力及对一些地物的穿透特点,它能敏锐地捕捉由于地物不同的粗糙度及介电特性引起的特征回波响应,多极化,多波段,多视角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同一地 物丰富的信息,这些 特点使得SAR在电磁波“资源”的利用中独占优势,已成为对地观测的最重要的高技术手段之一,自1960年以后机载SAR遥感的成功进行至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海洋卫星SAR和航天飞机成像雷达的发射,雷达遥感在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16.
高分一号卫星于2013年成功发射,可获取 2 m全色影像与8 m多光谱影像,在矿山遥感监测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研究并总结了高分一号卫星在矿山遥感监测应用时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根据高分一号影像特征建立了矿山遥感解译标志并对部分图斑进行了野外验证,最后进行了京津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通过应用研究得出结论,高分一号卫星拥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好的数据质量,地物轮廓纹理清晰、数据处理方便、解译精度较高,运用高分一号卫星进行矿山遥感监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TRMM卫星雷达降雨的流域陆面水文过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驱动分布式陆面水文模型,研究流域尺度陆面水文过程,评估该数据在水文模拟与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性能。通过与实测雨量资料比较,验证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的质量。分别将TRMM卫星雷达降雨与观测降雨作为耦合模型的气象输入,模拟和研究淮河流域1998~2003年的陆面水文过程时空变化。结果表明,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能够很好地描述降雨的时空分布,利用TRMM降雨模拟的结果与利用观测降雨模拟的结果精度相当;模拟流量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卫星雷达降雨数据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丁悌平 《地学前缘》1998,5(1):131-141
Sojourner与火星探测丁悌平(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自阿波罗登月飞行开始,人类进入了太阳系行星及卫星进行实地访问的新纪元。70年代的海盗着陆器对火星的探测,80年代旅行者1号与2号对土星、木星及其卫星的近距离观测,90年...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新疆西昆仑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成矿带,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形切割强烈,开展找矿工作极其困难,急需一套高效找矿技术体系实现找矿突破.[研究方法]本文利用TM、ETM+、OLI、ASTER、高分1号与2号、WorldView-2/3等卫星数据,采用雷达图像与光学图像的融合技术、改进的Crosta方法(iCrosta...  相似文献   

20.
1月11日上午10时37分,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成功传回第一批影像数据。下午5时30分,接收的第一批影像数据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地面接收站传送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技术人员连夜生产赶制出第一批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