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TTI和动力学模型计算R0值的对比—以中国南海北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邓孝  黄忠明 《地球化学》1995,24(3):245-253
本文以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为背景,对比研究用TTI模型和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R0的结果,探讨其对石油成熟度评价的意义。研究表明,由动力学模型方法确定的石油窗成熟起始位置(深度和温度)浅于TTI的结果,其差距随着加热速率增加而加大,对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而言,影响程度增加的顺序是北部湾盆地一珠三坳陷-莺琼盆地。  相似文献   

2.
南沙海域西南部具有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三套油气源岩,其有机质类型属ⅡB-Ⅲ干酪根。根据DavidA.Wood(1988)计算不同地层的777值和R0值,确定了研究区的生油门限深度,万安盆地南部为1700-3500m,曾母盆地西北部为1500-3500m,并分析了有机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研究区发育有三类储集层:渐新世-晚中新世砂岩、中-晚中新世台地灰岩或礁灰岩和前第三纪裂  相似文献   

3.
砂岩储层孔隙保存的定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寿建峰  朱国华 《地质科学》1998,33(2):244-250
对北方地区若干盆地的砂岩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表明,地温场、地质年代和盆地沉降方式对砂岩孔隙的演化和保存有制约作用。地温梯度每增加1℃,砂岩孔隙度平均减小约7%;在地温梯度2-4℃/100m范围内,有效储层的保存深度差异可达2500-3000m.地质年代每增加1Ma,砂岩孔隙度降低约0.018%-0.009%.地层超压可最大保存5%-7%的孔隙度。盆地沉降方式不同引起的孔隙保存量的差异为2%-5%,相应的有效孔隙保存深度的差值约1000m。  相似文献   

4.
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压汞分析、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方法对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砂岩物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岩石孔隙度高,孔隙度主要为16.2%~26.4%,次生孔隙占总孔隙度面孔率的88%,但总体渗透率极低,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3~1.68)×10-3 μm2,为高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有机元素分析、色谱分析、岩石热解及显微组分镜检分析表明,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泥页岩中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有机酸对砂岩中长石等矿物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但有机酸溶蚀产生的次生矿物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孔隙喉道。因此,研究区砂岩形成高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砂岩特点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吐-哈盆地的砂岩主要属杂砂岩类,总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形成于强烈剥蚀、快速搬运的沉积环境中。物源类型主要为源自大陆壳内的中、酸性火成岩。砂岩成分按分布特点以二叠纪、三叠-侏罗纪以及白垩-第三纪划分为三阶段,分别代表盆地三个重要演化时期。在晚二叠世,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及CIA指数均较低,代表了构造活动较强的快速剥蚀、快速搬运的沉积环境,是海西运动在本区的反映;而三叠-侏罗纪砂岩的成分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超压流体流动的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发育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新生代强超压盆地。通过对地层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的系统测试及其与模拟结果的对比、泥岩中残余可溶有机质含量和组成的对比分析及粘土矿物转化和砂岩孔隙度分布的系统分析 ,证明超压流体流动可以产生强烈的油气成藏效应 :1超压流体流动导致传导热场和对流热场的叠加 ,促进了浅部源岩成熟 ,使在传导背景下不可能成熟的源岩进入生烃门限 ,增大了成熟源岩的层位和体积 ;2超压流体对浅部低成熟和未成熟源岩产生了较强的萃取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源岩的排烃效率 ,并使原油 /凝析油中生物标志物反映油…  相似文献   

7.
兰州地热资源赋存特征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勘探孔资料分析,兰州盆地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其分布位置主要受盆地南北两条大断裂控制。热盖层为巨厚的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热储层为第三系砂岩和白垩系砂砾岩。地温与地层岩性和深度有关,细颗粒地层导热性差,粗颗粒地层导热性好,深度越大地温越高。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热历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准噶尔盆地从石炭一二叠纪的“热盆”(古地温梯度0.05-0.07℃/m)演变成新生代典型的“冷盆”(地温梯度0.02-0.023℃/m),使盆地两套主要烃源岩: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成熟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二叠系径源岩成熟度普遍很高,大部分达到过成熟阶段;而侏罗系烃源岩成熟度则很低,即使埋深超过5000m,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仅为0.5-0.6,相当于生油初期(低成熟)阶段。通过应用Waples模型和Sweeney-Burnham模型两种方法对盆地13口深井进行古地温梯度拟合计算表明:对于热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之前,高地温梯度背景下的8口深井,烃源岩热演化受压力的影响小,成熟度相对较高;而对于热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之后、低地温梯度背景下的5口井,烃源岩热演化受压力的影响较大,成熟度异常偏低,实测镜质组反射率低于用Waples模型和Sweeney-Burnham模型计算的镜质组反射率。  相似文献   

9.
碎屑岩储层控制因素及钻前定量地质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碎屑岩储层的成因及其孔隙度保存与盆地性质和构造演化有密切关系,由此提出了成岩物质与盆地动力学特征相结合开展动力储层学研究的方法,其研究内容包括成岩物质、地温场、地层流体、地层加载方式、构造侧向应力以及这些参量与砂岩储层的关系。研究表明,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度演化是岩石、热流、流体和构造侧向应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为预测有利碎屑岩储层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这一方法近几年在中国西部油气盆地应用后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储层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到好的特点,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砂岩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以次生溶蚀粒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溶解、胶结和交代4种,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方面.机械压实作...  相似文献   

11.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段,储层致密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瓶颈”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压汞分析、物性统计等研究,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沉积、成岩、埋藏史等方面对其致密化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储层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物性总体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微裂缝等次生孔隙,属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孔隙结构复杂.该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及埋藏史等因素控制,储层砂体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等,原始储层物性差,高含量的塑性岩屑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沉积物粒度决定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成岩作用起主导作用,受早期深埋—中期抬升剥蚀—晚期再次深埋的这一特定埋藏过程影响,早期强烈压实,后期石英自生加大、方解石胶结、自生矿物晶出等胶结作用导致储层整体致密.长石的溶蚀和粘土化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但烃类充注时间晚、酸性流体活动弱,溶蚀作用受到抑制.后期构造作用产生的微裂隙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另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arimbasinhasbeenmoreattractingtotheoi1communi-tyallovertheworldsincerecentdiscoveries.Withanareaof56ooookm2,Tarimbasinisthelargestsedimentarybasin'inChinaandalsooneofthelargestintracratonicbasinsintheworld.ThebasinissurroundedbyTianshan,KunlunshanandArjinshanuplift.Theclimateisaridandwarm,andthesur-faceiscoveredbydesertandgopi.Despitetheharshphysicalconditionsinthisregion,recentexplorationhasshownthatthebasinpossessesmultiplehydrocarbonhorizonsandabun-danthydrocarbonreserves.Petroleumgeolo…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分析、粒度分析、阴极发光、包裹体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简称为塔东南)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塔东南地区侏罗系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胶结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后期的溶解及破裂作用总体较弱,但发育极为不均,局部发育层段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贡献较大。储层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通过物性分析、薄片观察并结合相关理论公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塔东南地区侏罗系砂岩原始孔隙度为28.5%~36.2%,压实作用损失了9.5%~17.0%的孔隙度,胶结作用损失了12.6%的孔隙度,溶解作用贡献了1.5%的孔隙度。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现今3%~14%、平均7.9%的孔隙度。  相似文献   

14.
沉积地层埋藏过程对泥岩压实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岩层经过不同的埋藏轨迹最终达到相同的埋藏终止状态,其孔隙度的保存量存在差异。文中从粘弹塑性体应力-应变模型(Bingham模型)出发,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变速埋藏条件下地层孔隙度与埋深和经历时间的函数关系,认为地层孔隙度受埋藏时间和埋藏深度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其实质是孔隙度大小受地层埋藏史控制。为了充分证实这一结论,从数学上推导四大类型(加速型、恒速型、减速型和先埋后停型)沉降盆地孔隙度的时间深度函数。研究表明,加速型埋藏盆地对孔隙的保存最为有利,减速型埋藏盆地对孔隙的保存最为不利,恒速型埋藏盆地对孔隙的保存居中。该结论不仅在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得到很好的验证,而且与前人通过统计3种类型埋藏盆地相对应的3个代表性沉积盆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孔隙度的演化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现今埋藏深度一般在1 500~3 000 m,但砂岩致密化程度异常偏高,其平均孔隙度小于5%,平均渗透率小于1×10-3μm2,为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岩石显微镜下成岩作用特征及压实与胶结作用的减孔强度统计结果显示,强压实作用(包括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异常致密的主要原因。利用砂...  相似文献   

16.
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与沉淀强烈控制着深埋藏地层中碳酸盐岩储层质量,与之有关的地质过程是人们多年来不懈研究的热点领域。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所造成的碳酸盐溶解成为近年人们普遍认可的模式,但这不能圆满解释大量存在的不与断裂伴生的深埋藏碳酸盐的溶解机制。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北部深埋藏碳酸盐溶解与沉淀机制的研究,认为埋藏过程中盆地的沉降与抬升是碳酸盐溶解与沉淀以及次生孔隙发育的另一重要机制,在改变流体对碳酸盐饱和状况方面具有和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相同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与川东北飞仙关组类似的埋藏历史更有利于深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特点是当前埋藏深度不是最大埋藏深度,在最大埋藏深度附近发生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其后盆地持续抬升造成温度降低和碳酸盐溶解,与之有关的次生孔隙形成所造成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与上覆载荷减小可以得到平衡,次生孔隙得以保存,岩石储层质量改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奥陶系埋藏历史不利于深埋藏成岩过程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特点是当前埋藏深度是最大埋藏深度,古喀斯特发生之后盆地持续沉降造成温度升高和碳酸盐沉淀,并与上覆载荷的增加同步发生,结果是孔隙的封堵、岩石的致密化和储层质量的变差。  相似文献   

17.
太原盆地断裂构造发育,地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低温地热田,故太原盆地地热资源的整体评价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原盆地构造演化分析、地震和电法等剖面解释、最新钻井测井解释成果为研究基础,以盆地二级构造单元为划分依据,采用“热储体积法”将太原盆地划分为8个地热田并作为评价单元。针对8个评价单元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热储进行了精细评价。综合评价得出太原盆地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具有热储盖层稳定、埋深浅、储集层段多、储量大等特点。表现为岩溶热储上覆盖层厚度400~2 000 m,储集层从老至新依次发育了奥陶系峰峰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和寒武系凤山组、长山组6套主力含水层段。地温梯度一般为3~4 ℃/100 m之间,热储温度为30~80 ℃。在此基础上,根据地热田热储面积和厚度、热储温度、孔隙度、比热容和密度等参数,计算西温庄地热田地热资源量,得出太原盆地可采资源量13.84×108 GJ,折合标煤4 721.9×104 t,初步摸清了太原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规律以及资源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岩石薄片、物性等分析资料,对库车坳陷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层岩石类型均为岩屑砂岩、含长石岩屑砂岩。岩石学总体特征为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岩石成分成熟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好。储集空间类型在东西向也有所差异,东部吐格尔明地区主要为次生-原生孔隙型,西部依南地区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储集性能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东部吐格尔明地区明显优于西部依南地区。影响本区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压实作用、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埋藏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的叠加加强了本区西部储层压实作用,但裂缝发育又使储集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砂岩储层中原生孔隙的破坏与保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的破坏与保存机制是含油气盆地砂岩储层质量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其在油气地质学研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与次生孔隙的形成与保存机制相比,影响原生孔隙破坏与保存的因素有着其特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试图深入理解不同成岩机制在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破坏与保存中的意义和作用,包括破坏机制(如机械压实、胶结作用等)和保存机制(如地层超压、颗粒包膜、盐体侵位和烃类占位等)。目前难以实现砂岩储层质量钻前准确预测的一个困难在于无法明确原生孔隙演化的动力和过程,将来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沉积过程和盆地演化的更紧密结合可能是解决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破坏与保存机制研究中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