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开变质地体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云骥 《现代地质》2001,15(3):275-280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由于应力弛张作用 ,使两地体间的构造分界线 (灵山构造带 )后期表现为左旋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豫西龙潭沟断层两侧的基底岩性、出露地层、构造景观、岩浆岩的分布、地热异常、煤变质程度等地质异常现象及成因分析,提出龙潭沟断层是嵩箕地体与崤熊地体的拼接线的新观点,并对两地体的拼接时代与识别标志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嵩箕、崤熊两地体的构造重新解释,并依此对两地体内的地质找矿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碧口地体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碧口群分布于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变质可达绿片岩相。它呈东宽西窄的楔形地体分布于扬子板块、松潘-甘孜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等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均以断裂相接,是一个中晚元古代运移地体,于晋宁运动晚期拼贴于扬子板块北缘。笔者用锆石U-Pb及~(40)Ar-~(39)Ar等多种同位素地质定年方法,对碧口地体主要成岩时代、变质时代、中酸性岩侵入时代及构造运动时代等主要地质事件进行了定年研究,初步建立了碧口群同位素地质年表,为研究碧口地体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地质年代数据。  相似文献   

4.
辽东半岛地质演化及金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培  徐克勤 《矿床地质》1993,12(3):231-244
位于郯庐断裂以东,北纬42°以南的辽东半岛地区,由辽南和辽北地体组成。辽南地体上的早元古代辽河群是区内金的矿源层。韧性剪切带和中生代同熔型花岗岩对金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金矿化受辽南地体元古代区域变质作用和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所控制。主要金矿类型有变质热液型、大气降水热液型和岩浆热液型三种,它们是辽南地体地质发展与太平洋板块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周易》思维与现代大地构造学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3,12(1):26-33
当代大地构造学已经认识到板块、地体、板片、推覆体,都是组成地球的物质通过漂、撞、隆、降、伸、缩、滑、旋等八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所显示的活动特征。并铸成了地壳表面四类二级规模的构造地文单元:山地、谷地、台地、盆地。它们又分别都表现在地球上两类一级规模的构造地文单元—大陆和海洋之中。因此,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地球,洋陆,“山谷台盆”,“漂撞隆降伸缩滑旋”可从《周易》的思维模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到更深的启迪,帮助地学家建立系统论、控制论和全息论的新的地球观。  相似文献   

6.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6,15(2):114-117
高黎贡山变质地体的大地构造归属和区域成矿特征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高黎贡山变质地体的命名依据及构造归属怒江断裂以西至密支那缝合线之间的滇西部分,大地构造单元曾赋予多种称谓。云南省区域地质志(云南省地矿局,1990)‘”称为伯舒拉岭一高黎贡山格皱...  相似文献   

7.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沉积环境、变质作用类型及pTt轨迹、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在早元古代时期形成于不同的大陆边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两个变质地体最晚在早元古代晚期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陆内南北板块之间古缝合线内大别-胶南高压地体中。分布着一套变质程度不一的杂岩系,我们将其划分出三期高峰变质作用形成的不同性质变形变质岩相带,并阐述了各自所代表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计算出它们形成时的温度、压力、氧逸度、差异应力等热动力参数,为揭示地体变形变质环境和构造演化特点,提供了可靠(?)数值根据。  相似文献   

9.
在北部和中部美国山脉及加勒比海和南美安第斯山脉间目前已发现了至少70个构造地层地体。这些地体的构造演化和在时空上的成因已引起了争论(例Howell等,1985;Debiche等,1987;Wilson等,即出版)。这个争论是在用古地磁和古生物地层资料企图来确定这些地体的构造演化时的产生。区域地体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地体的演化史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且都是根据亲自实践的各种准确资料。在解译“交通塞”构造时就产生了一些争议,其中一些地体肯定在运动方向上产生过间歇性的反转,在同一板块上,其它的地体也跟着反转。其中一些资料明显可见是不可靠的,但我们解决这些争论必须依据一些必不可少的可靠资料。我们已形成了一个体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隆康  游振东 《地质论评》1994,40(3):265-273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场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有完全不同的岩浆活动图象,上述差异均可指示华北,扬子两古陆碰掸对接时扬子陆块北缘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南缘之下,这可能包括两次合作用,从元古代开始至中生代最终结束的长期复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太古宙地体基本上分布在华北地台范围内,主要为花岗岩绿岩带.少部分为高级变质带.它们的主要特征是:(1)中国的太古宙绿岩带变质程度普遍较高,多为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2)普遍经受后来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和改造,它们的活动性显著高于国外的太古宙地体;(3)绿岩带下部的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多以镁铁质火山岩为主,超镁铁质火山岩比较薄;(4)科马提岩主要为玄武岩质科马提岩,可见变余火山组构.中国太古宙地体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是金、铁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俄罗斯南乌拉尔造山带Maksyutov杂岩的野外考察及资料分析,并与大别HP-UHP变质地体进行对比后认为,两个高压超高压变质产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皆处在起源于微陆、微洋、多岛海环境的俯冲碰撞带、缺乏与超高压变质作用同期的岩浆作用和洋壳消亡证据等。进一步探讨二者形成机制的共性,有利于揭示陆壳俯冲及折返过程中物质的运动特性,查明俯冲带内构造热演化与岩浆作用关系等重要地质问题。Maksyut  相似文献   

13.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高俊  张建新  王荃 《地质论评》1993,39(1):57-63,T001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NE向线性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西向东分为三个亚带:福清—云霄钙碱性火山岩带(J_3);长乐—东山NE向韧性剪切带(K_1); 平潭—东山变质地体(P_z—J_3)。火山岩带以浅层构造、脆性挤压变形为特征。变质地体为一外来体,以深层构造、多期(即前J,J,K_1)叠加变形为特征,并于J_3末增生到欧亚大陆边缘。韧性剪切带是叠加在变质地体增生带上,为一左行平移简单剪切带。  相似文献   

14.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  张建新  王荃 《地质论评》1993,39(1):57-63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NE向线性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西向东分为三个亚带:福清—云霄钙碱性火山岩带(J_3);长乐—东山NE向韧性剪切带(K_1); 平潭—东山变质地体(P_z—J_3)。火山岩带以浅层构造、脆性挤压变形为特征。变质地体为一外来体,以深层构造、多期(即前J,J,K_1)叠加变形为特征,并于J_3末增生到欧亚大陆边缘。韧性剪切带是叠加在变质地体增生带上,为一左行平移简单剪切带。  相似文献   

15.
杨振宇  JeanBESSE 《地质论评》2001,47(6):568-576
本文在讨论中国东部现有构造演化模式基础上,着重从华北与华南地块之间板块尺度的动力学过程剖析秦岭-大别中生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以及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和折返过程。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华南地块向华北地块持续挤压,陆壳大规模俯冲导致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生,而华北地块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发生快速逆时针旋转,使得这一地区上地幔深度的超高压变质地体快速折返至下地壳。由于超高压变质地体侵位后,地壳结构、构造的差异,在南北地块的进一步挤压下,造成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巨大左行剪切。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古生代至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格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边效曾  褚志贤 《福建地质》1993,12(4):280-291
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是控制福建古生代及以后大地构造演化的两条北东东向的断裂带。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前者是加里东期的地体碰撞带,沿线分布了构造混杂岩、变质超基性岩体、具有角闪岩相和中压矿物的变质岩以及同碰撞型花岗岩体,以后又发育为A型俯冲带;后者是发育于加里东构造层之上的海西期张裂带,在形成海西期的福州—永定海峡的同时,产生了石炭纪海底双模式火山岩及层控铁矿,印支期的碰撞活动使海峡封闭并发育A型俯冲作用。由此,北东东向的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可以将福建划分为三个古生代的构造地层地体:闽北地体、闽中地体和闽东南地体。通过对福建省古生代地体构造分析、古地磁测量及古地理重建,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华南(其中包括福建)在古生代中期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后,横渡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到达劳亚大陆,与中朝板块碰撞引起了福建地体间强烈的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7.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18,34(4):925-939
在多期高级变质地体中确定每期变质事件的性质、时代和P-T轨迹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也是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将精细的地质年代学研究与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岩石学观察相结合,这是建立同位素年龄与变质事件之间有机联系的最好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来甄别东南极埃默里地区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事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基本上查明了两期变质事件的影响范围、变质时代和P-T演化,但也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一般而言,在同一变质地体中发育两期/多期具有不同构造指向的挤压-伸展变形、保存不同类型(如顺时针和逆时针)或者不连续的P-T演化轨迹以及含有两组/多组变质年龄等可视为存在多期变质事件的标志。当前对多期高级变质作用叠加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不清楚的岩石学问题,其一是早期变质作用对晚期变质重结晶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其二是晚期变质作用如何叠加在早期变质矿物组合之上?所以,探索多期高级变质事件的叠加机理、变质行为及控制因素仍是未来岩石学家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8.
拉萨地体东南部变质岩的成因与中-新生代造山作用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本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地区分布的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岩石在中-新生代经历三期变质作用,形成了三个变质带,它们是:(1)米林变质带,经历了高温中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峰期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830~900℃和0.9~1.3GPa,变质时代为90~80Ma的晚白垩世;(2)八一变质带,经历了低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625~679℃,0.4~0.55GPa,变质作用时间为55~50Ma的始新世;(3)布久变质带,经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615~663℃和0.5~0.8GPa,变质作用时间为32~26Ma的渐新世。研究表明,拉萨地体东南部的中高级变质岩系的原岩主要由形成在晚古生代的沉积岩和古生代-新生代的岩浆岩组成,变质沉积岩的物质源区具有格林威尔和泛非造山作用的构造热事件记录,表明拉萨地体具有冈瓦纳大陆的构造亲缘性。我们认为,拉萨地体东南部的晚白垩世高温中压变质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拉萨地体之下俯冲所导致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过程中,始新世的低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印度与欧亚碰撞和深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断离过程中,而渐新世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印度大陆向欧亚大陆之下的持续俯冲,地壳加厚过程中。因此,拉萨地体东南部的高级变质岩揭示了俯冲/碰撞复合造山带上盘中、下地壳的组成与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与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昕  张泽明  向华  贺振宇 《地球学报》2013,34(3):257-262
拉萨地体位于欧亚板块的最南缘,它在新生代与印度大陆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因此,拉萨地体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拉萨地体中的中、高级变质岩以前被认为是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新近的研究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多期和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包括在洋壳俯冲构造体制下发生的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在陆-陆碰撞环境下发生的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压型变质作用,在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晚白垩纪高温/中压变质作用,以及在大陆俯冲带上盘加厚大陆地壳深部发生的两期新生代中压型变质作用。这些变质作用和伴生的岩浆作用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的复杂演化过程。(1)北拉萨地体的结晶基底包括新元古代的洋壳岩石,它们很可能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莫桑比克洋的残余。(2)随着莫桑比克洋的俯冲和东、西冈瓦纳大陆的汇聚,拉萨地体洋壳基底经历了晚新元古代的(~650Ma)的高压变质作用和早古代的(~485Ma)中压型变质作用。这很可能表明北拉萨地体起源于东非造山带的北端。(3)在古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经历了中古生代的(~360Ma)岩浆作用。(4)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和南、北拉萨地体的碰撞,导致了晚二叠纪(~260Ma)高压变质带和三叠纪(~220Ma)中压变质带的形成。(5)在新特提斯洋中脊向北的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经历了晚白垩纪(~90Ma)安第斯型造山作用,形成了高温/中压型变质带和高温的紫苏花岗岩。(6)在早新生代(55~45Ma),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拉萨地体地壳加厚,形成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同碰撞岩浆作用。(7)在晚始新世(40~30Ma),随着大陆的继续汇聚,南拉萨地体经历了另一期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拉萨地体的构造演化过程是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变质作用与动力学的最佳实例。  相似文献   

20.
从板块构造到地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块构造的发生、发展到地体概念的提出,论述了地体解析和拼贴构造,并根据中国东部的地体研究,特别是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的对比研究,论述了亚洲东部中生代构造发展史,认为在侏罗纪时,亚洲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活动已经开始,形成了拼贴沉积的复合地体;白垩纪时由于大陆边缘的侧向挤压和离散作用,这些地体产生左行运动和变形;早第三纪晚期由于日本海的扩张,形成了弧形的日本列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