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对于涉县地震台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根据地球物理数据跟踪分析方法,将干扰源按照自然因素、场地环境因素、观测系统、地球物理事件等类型进行分析,并给出数据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于涉县地震台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根据地球物理数据跟踪分析方法,将干扰源按照自然因素、场地环境因素、观测系统、地球物理事件等类型进行分析,并给出数据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数据监视与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克昌  李志雄  王松  岳鑫雨  李杰飞 《地震》2006,26(1):115-122
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建设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地震观测监控系统, 将原来分散的观测项目(如测震、 GPS、 气氡、 气汞、 电磁波、 地电场等测项), 改造为集中到一台服务器管理, 在一个监控平台上统一实现了对台站数据的收集、 入库、 管理、 处理、 监控等业务; 对这些观测项目可以在控制台上直接取数并将数据入库; 初步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 数据处理、 数据管理、 数据监控的软件管理系统, 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量, 方便台站工作人员操控。 监控系统的地震前兆数据监管软件系统DataMonitor可准实时监视数据, 检查数据的异常和到达情况, 并向台站数据管理人员告警; 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统计, 包括数据到达情况统计、 缺数统计、 数据连续率统计等, 并可按用户定制的测项分类进行统计。 该系统还提供多种前兆数据处理方法, 实现对前兆数据的各种常规分析处理。 地震前兆数据监视与管理系统已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应用, 满足了数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需要, 可及时方便地掌握数据的情况并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的GPS数据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的GPS数据结构,对GPS及其他观测数据的数据转换、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管理及数据共享等工作流程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5.
1996年世界地磁台网CD-ROM 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年世界地磁台网CD-ROM中的有关台站分布、仪器装备、系统组成、数据处理、资料质量、运行状况等的简要评述,分析了当今地磁观测技术的发展潮流及世界地磁台网台站在数据处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认识对发展我国地磁观测技术有启示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应用微机对流动地磁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应用便携式计算机在野外代替手工记录,是将地磁观测资料依据震磁预报关系迅速而规范地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原有的数据处理软件和记录程序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就数据处理而言,汉字系统的模块只限于2.13系统的打印与...  相似文献   

7.
关于1982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首次地震观测技术学术讨论会的述评,会议收到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内容包括测震、地磁、地电、应力、地下水、重力等领域在观测系统的配制与仪器研制、观测方法与台站(网)的分布、观测系统特性分析、信息传输、实时与常规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了1984年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五篇有关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报告,扼要地介绍了近几年来苏联在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部署、观测项目、数据处理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一些新进展。本文指出,系统开展水文地化观测研究,对探讨地震发震时间和深化对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从实际问题出发,以易县台1995-2000年的观测资料为例,对局部环境,观测系统,数据处理和资料评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认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GNSS(GPS)观测研究地壳运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几年来GNSS(GPS)系统、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数据格式标准化的进展,全球参考框架现状,参考框架对地壳运动研究的影响和IGS的产品。介绍利用GNSS观测研究地壳运动的成果,包括大地震前后及震时的地壳运动结果,时间序列观测结果的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1.
天津数字测震台网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为完善与强化首都圈地震监测及速报能力,天津数字测震台网在原有数字遥测台基础上,新建及改造升级部分测震台站,并建立环渤海虚拟监测台网,以加强对环渤海地区的地震监测。建成后丰富了记录信息,扩大了观测动态范围,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速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建设项目"海上地震观测试验系统",是"十五"期间天津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的重点实验任务,该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提高渤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服务.通过建设海洋地震台,提高了天津市测震台网在渤海地区的监控能力,对于海啸预警能力也大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对地震台站业务考评、网络及设备信息、台站参数、系统运维、数据共享、大震速报、速报编目数据统计和台网资料等信息管理功能。该系统在Windows 7系统环境下,使用MyEclipse平台和MySQL数据库通过JSP技术开发动态Web Service系统,使用Delphi XE10环境开发移动APP。在新疆地震台网投入运行后,解决了日常业务中台站与台站、台网与台站数据和信息交换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新疆地震台网的运行质量监管力度,方便用户使用各类数据,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 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渤海强震和海啸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航海的影响问题。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渤海地区开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探讨了在渤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观测的某些仪器和技术问题。天津市地震局曾在渤海地区石油平台的油井中作过初步地震观测试验。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发展的海底地震观测中有关降低噪声与信号传输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经验可用于渤海地区的海底地震观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渤海地震观测的初步设想。指出渤海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应从观测和研究渤海海底海洋噪声谱开始。为了研究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的噪声,本文完成了一项新的模拟试验工作。分别对海面源及海内源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本文所得的初步结果,对发展渤海及邻近地区海底地震观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地震震中资料进行集群分析,确定线状构造,可以查明活断层。本文对天津—渤海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勾画出地震线,从而提供了天津蓬莱断裂(海河断裂)是NWW向规模宏大的活动断裂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震标准下的海洋石油平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洋石油平台抗震标准方面,中国与美国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两国抗震规范中的相关内容。以渤海某油田为例,根据渤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环境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概率方法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根据场地土动力性能试验资料,确定不同抗震标准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最后分析不同抗震标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关系,以及对工程设计的影响。结合我国渤海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对比分析,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的设防地震水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虚拟地震台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环渤海虚拟地震台网的建设意图和内容,以及该台网建成后发挥的重要作用.环渤海虚拟地震台网的建设,可提高环渤海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研究海洋地震提供基础资料,以满足防震减灾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声学探测技术在天津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单道地震等水上声学探测技术,对天津海河断裂的浅部构造和地层错断信息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表明,在水深较深,相对宽阔的河道内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在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深度位于河底面以下30m左右,对应的最新活动时代为Q_p~3—Q_h~1,这与前期的钻孔勘探结果基本吻合。在渤海近海海域,海河断裂呈一组NWW-NEE向分布的断裂带,其上断点距离海底的深度小于30m,断层断错和影响的地层年代为全新世早中期,断层活动特征与塘沽地区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We carried out surveying on the shallow structure and faulted-stratum of the Haihe fault in Tianjin using acoustic surveying methods such as the single-channel seismic techniqu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thod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wide and deep river courses. It also shows that in the Tanggu area of Tianjin, the upper fault point of Haihe fault is about 30m beneath the river b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test active period is Qp^3- Qh^1 ,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ormer borehole survey result. In the offshore area of the Bohai Sea, Haihe fault shows as a NWW-NEE strike dense fault zone and its upper fault point is less than 30m beneath the seabed. It shows that 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aihe fault in the Bohai Sea correspond to the Tanggu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