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现有地磁台站的长期海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忽略地磁场成因及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机理,对地磁变化场的时空关联性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规律信息,进一步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磁变化场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任意选取的100组验证数据,均方根误差为4.8 nT,求解精度能够满足一般科学研究对地磁变化场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2.
对2009-2010年两次日食活动期间的湖北省区域地震前兆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食效应对某些前兆测项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1)地磁观测到达低值时间出现于日全食开始前;2)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和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期间地磁观测测项分量、扰动形态变化特征不尽相同.日全食前后地磁场变化主要表现为地磁水...  相似文献   

3.
通过数据跟踪分析软件对信阳台地磁GM4数据进行多台对比发现,仪器自2017-11-13重设补偿值后,Z分量数据与河南省内其他地磁台站同类型仪器数据变化不同步,存在明显反常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并根据前人成果得出,Z分量数据与观测室温度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即温度上升,观测数据出现下降趋势;温度下降,观测数据呈现上升趋势;温度恒定,观测数据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地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地磁信息系统(CGGIS)研制为例,探讨了其管理和分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磁GIS系统,不仅能够有效地管理海量地磁相关数据,而且,可方便直观地再现地磁观测数据,有效地整合地磁相关空间数据并且充分地发掘地磁场变化规律.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的空间型地磁信息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网络结构、总体结构和功能结构设计以及系统特色功能(如地磁测点点志记功能、测点辅助设计功能,地磁模型成图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场流动地磁观测数据库和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设计的有关方面,包括数据库内容、库和表设计、编码设计、重要技术内容说明等,给出流动地磁观测数据库和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的表清单及其E-R关系图。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轴压缩实验获取江苏省体应变仪钻孔岩芯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利用面应变理论,计算钻孔应变仪器的理论耦合系数和实测耦合系数,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引入观测精度,研究仪器的观测精度、耦合系数和数据质量的关系,确定耦合系数差值的阈值。结果显示:1)钻孔应变仪的观测精度与理论耦合系数和实测耦合系数呈正相关,钻孔应变仪的理论耦合系数和实测耦合系数一致性越好,仪器的观测精度越高,数据质量越好。2)江苏省各台站面应变的理论耦合系数和实测耦合系数差值的阈值为0.1。差值小于0.1时,观测数据质量较高;差值在0.1~0.2之间时,井下耦合对观测精度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差值超过0.2时,井下耦合存在问题,仪器的观测精度较低,数据的观测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7.
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磁、地电场观测手段为例,分析观测数据受晋南线直流输电工程干扰的数据变化情况。初步分析表明,晋南线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对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磁场、地电场观测数据干扰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北部应县、怀仁2个地磁台地磁Z分量观测数据,对其日变幅和低点时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地磁台日变幅度相近且相关性较高,日变幅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应县、怀仁地磁台平均低点时间为北京时间12:31和12:40,低点时间相差较小,且具有夏低、春冬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结合全国地磁台网2008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绝对观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D I仪操作的基本技术、基线值计算中软件的使用技巧和基线选定的方法,以及绝对观测仪器的维护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磁对电离层的影响,尝试利用GPS信号和Klobuchar模型估计地磁北极在地理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如果进行Klobuchar模型的区域化改进和算法的完善,将更有利于地磁北极估计的可靠性和估计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行对地磁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附近进行了地磁干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的运行对周边地磁观测产生了干扰,干扰距离为10km左右,其干扰主要来自轨道泄露电流产生的磁场和输电线路产生的磁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磁静日时序叠加方法和FFT频谱分析方法对红池坝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逐月处理,并与巫山建坪台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红池坝地电场静日变化特征;计算红池坝台站磁暴期间产生的感应电场,与地电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地电暴的特征。结果表明,静日随着月份的变化,相位发生变化,与巫山建坪地磁Sq变化一致;1月、2月、11月、12月的地电场日变幅明显小于其他月份;地电场显著周期成分与磁静日地磁场相同,并且通过周期成分的逐月对比分析得到,地电场与地磁D分量的不同周期成分的频谱值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一致;某一方向的地电暴与该垂直方向的磁暴和该地区的电性结构有关;地电暴观测值与地磁感应电流计算值呈线性关系;地电暴变化与K值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常用的GPS实时钟差确定算法主要基于实时观测数据流实现,使产品可靠性和完整性受限于网络质量,及广播星历和IGU-P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并实现基于小时观测文件拼接的实时钟差确定算法。该算法基于小时观测文件数据,通过将钟差估计与自适应超短期钟差预报相结合以确定实时钟差。30 d实时在线结果显示,基于小时观测文件确定的实时钟差精度约为0.25 ns,优于广播星历和IGU-P,与IGS RTS提供的实时钟差精度相当,且能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台地震台不同时间尺度的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数据计算元件相对校正系数、自检内精度和面应变相关系数。分析认为,对较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应变换算和地震研究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连续观测的日均值或5日均值数据|对较短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以上分析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整时值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相对标定、四分量自检分析、M2潮汐因子相对中误差计算及与同台站TJ-2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相关性对比等方法,计算邹城地震台RZB-2分量式钻孔应变2020-01~2021-07更换探头前后仪器的内精度、自检情况及M2波潮汐因子精度,综合分析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更换探头后邹城台RZB-2分量式钻孔应变数据内精度高,两组面应变符合四分量自检方程,相关系数接近1,面应变与体应变的面应变数据的相关性也接近1,仪器观测系统稳定,观测数据可靠。但2021年台站周边新建工厂导致干扰增多,数据潮汐因子精度较差,平均值为0.07左右,建议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提高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6.
厦门地震台数字化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厦门台DSQ型水管倾斜仪2004—2007年的观测资料作了质量评定,并对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资料的一般性质量评估均满足形变规范要求,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表征资料内在精度的噪声水平及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水平同国内先进台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3)影响厦门台水管仪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为海潮干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及其影响,采用IGS提供的实测数据与产品,结合具体实验讨论地磁模型、TEC数据模式、GPS频率及测站分布等对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影响,分析不同TEC获取方式与地磁模型处理模式下的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基线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不同方式获取的TEC是影响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关键因素,其对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VLBI观测资料解算地球自转参数的精度,根据VLBI观测原理及其误差方程,分别利用2020年VLBI观测数据及CONT17连续加密观测的XA、XB两种频率通道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并以EOP14 C04序列作为计算外符合精度的参考序列。结果表明,VLBI观测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各分量的外符合精度均能满足高精度要求,比较解算结果与同时段GPS连续数据的解算结果发现,两者精度总体处于同一水平;CONT17观测的XA、XB两种频率通道数据解算极移时精度相当,但前者在稳定性及解算UT1-UTC序列精度上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地震监测中心台DZW型微伽重力仪安装于2012年底,对其记录数据从曲线形态、山洞观测环境、数据的完整性、干扰因素、映震情况、内在精度、仪器的稳定性、重力残差时间序列的数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数据质量较高,仪器运行良好,所记录的较大地震的波形清晰,日变固体潮完整连续,M2波潮汐因子精度在0.000 7~0.001 5附近变化,内在精度较高,人员进入山洞参观对数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精度GNSS定向应用场景,通过实验对比对低成本单频u-blox接收机的数据质量和解算精度。结果表明,u-blox接收机GPS、BDS观测值的信噪比略低于测量型接收机;伪距精度分别为0.91 m、0.56 m,相位精度分别为1.35 cm、1.20 cm。在静态观测环境下,u-blox的定向精度可以达到航向0.2°/m和俯仰0.4°/m;动态环境下解算结果稍差,但也可以达到航向0.3°/m和俯仰0.6°/m,略低于高成本测量型接收机单频数据的实时动态定向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